首页 >> 中诗网 >> 中诗报道 >>

中国新诗“第三浪潮”中的“女性身份”重建

——关于“新红颜写作”或“博客时代的女性诗歌”


作者:江非  来源:  责编:周占林  日期:10-06-15 09:24:03  点击:


、蓝冰丫头、苏笑嫣等人”、“如路也、阿毛、寒烟、宇向、尹丽川、李小洛、巫昂、谈雅丽、白地、非非、郑小琼、赵云、秀水、施施然、金铃子等”。在《海边对话:关于新红颜写作》一文中,李少君和张德明两位评论家的名单是:“金铃子、横行胭脂、衣米一等”、“施施然、林莉、冷盈袖、灯灯、冯娜等”、“李成恩等”、“金铃子、西叶、沈利、梅依然、白月、宇舒、梅花落、重庆子衣、红线女、忧伤樱桃、尹小安、海烟、吴维等”、“叶丽隽、路也、娜夜、尹丽川、郑小琼、吕约、宇向、池凌芸、扶桑、巫昂、李轻松、宋晓杰、李小洛、苏浅、莱耳、周瓒、晓音、溜溜、杜绿绿、梅花落、赵丽华、小蝶、旧海棠、红土、白玛、徐颖、郁雯、阿戈、水云烟、古筝、范雪、孙苜蓿、夭夭、李婷婷、吕小丹、郑皖豫、陆辉艳、张小美、原筱菲、高璨、蓝冰丫头、爱斐儿、笑嫣如华、兰雪、水晶钥匙、舒羽、刘晓萍、云水、吕布布、吕露、谈雅丽等等”。在刘波的《网络时代的多元审美》一文中,有:“李小洛、横行胭脂、白玛、莱耳、吕约、宇向、金铃子、扶桑、苏浅、李点儿、施施然、灯灯、李成恩、郑小琼、旋覆、溜溜,还有更年轻的蓝冰丫头、原筱菲、零落香、高璨等”。符力在《中国女性诗歌风生水起的年代》一文中提到:“路也、阿毛、叶丽隽、尹丽川、宇向、苏浅、唐果、李小洛、羽微微、冷盈袖、郑小琼、白玛、余小蛮、灯灯、衣米一、西叶、金铃子、横行胭脂、李成恩、玉上烟、施施然、蓝冰丫头等等”……显而易见,这是一个长长的名单,几乎囊括了当下所有创作势头正健的女诗人。在年龄上,包括了从上世纪50年代出生到90年代出生的五代人,在地理上,是包括了港澳地区在内的全国,在诗歌写作的美学追求上,也是种类全收,一网打尽。这样的一个名单,体现了各位评论家对于全局的关照,但更多的是显露了评论家们对于概念的适用原则的自主性模糊。可以看到的是,在仓促的提出与命名之后,大家并没有做出详尽的思考和深入分析的准备。或者套用笛卡尔的一句话说,就是他们指出了一种现象,却没有清楚地告诉人们,他们所指到底的是什么,他们为事物加上了一个“美名”,却体现了对这种事物的“残忍、傲慢、轻心和弑上”,没有想到在网络或博客作为一种普遍和普通的诗歌书写与传播载体与媒介已经资源均等化的当下,这样的“大一统”式的照单全收,是极为不妥当的。这是一种“泛网络博客化”加上“泛女性化”的一个结果。思维方式其实是“两个凡是”:“凡是在网络博客上的”和“凡是女的”。对于一个仍然具有时间性和历史使命的诗学概念的精细之处如此界定,这无疑是一种失败。它不但模糊了概念产生的动机,忽略了概念所指的主体性,也夸大了一个概念的适用范围和使用能力。诸如大家所论,这次现象的命名,主要是以“网络博客”这种诗歌的载体和传播方式和“女性”为依据的,那么我们就必须把这两个要素始终放在一个必要充分的位置,让这两个要素来行使它们的选择自主性,让概念来自行指认适用者。而绝不能因为诗歌的传播方式经历了心灵、口头、物体、纸张、网络这几种方式和路径,就作出了“心灵时代的女性诗歌”、“口头时代的女性诗歌”、“石刻时代的女性诗歌”、“纸张时代的女性诗歌”、“网络博客时代的女性诗歌”等等类似的以科学性、物质性为主导的概念判断,而打算适用于所有、全部和集体。诗歌命名,毕竟是一种精神创造领域内的艺术产物,尽管它有时候是以物质性依据为主来完成
9 7 3 1 2 3 4 5 6 7 8 9 10 4 8 :


分享到:
 

上一篇:纪念诗人殷夫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象山召开

 下一篇: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准备就绪 端午诗会即将举行
  相关链接
无相关新闻

© 2004-2015 中诗集团 ®中诗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801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