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网 >> 中诗报道 >>

中国新诗“第三浪潮”中的“女性身份”重建

——关于“新红颜写作”或“博客时代的女性诗歌”


作者:江非  来源:  责编:周占林  日期:10-06-15 09:24:03  点击:


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不论各位评论家是以“博客时代的女性诗歌”提出这个说法,还是以“新红颜写作”来命名这次以诗歌的传播工具的转变为考察依据的女性诗歌现象,他们的分析和指证都直接集中地指向了以这一部分女诗人为主体的诗歌写作群体,即在“70后”诗歌运动中,在“第三轮”也就是目前集中出场的这些“70后”女诗人。评论家们所描述的诸种现象和特征既不适用于她们之前的女诗人,也不适用于她们之后的女诗人(这里不再作详细的分析),而这两个概念,一旦试图去囊括她们之前和之后的女诗人,都会变得大而不当,毫无意义。如果一万年之后,还有女人在写诗,还是贴在博客上,难道这一万年之内的女性诗歌,我们都叫做“博客时代的女性诗歌”或“新红颜写作”吗?肯定不行,文学史上还没有“万岁概念”、“万岁命名”,每一个概念都是有它严格的适用历史和专指作品特征和群体成分构成的。命名,还是要集中地指向一部分人在一定的文学时间阶段内,作品的主要思想内涵和美学特征。而一个“名”,历来是排斥另一个“名”的,前行者已经有“名”了,一般不会再承认一个让她们本来清晰显要的面孔突然变得模糊不清的“新名”,而后来者正因为是“无名”的,则更不愿意被一个不是突出、贴近她们的“前名”所遮盖,她们宁愿等待一个只属于她们的自己的“名”,比如这一次命名,是被这一轮出线的女诗人所期待和认可的,而同时也是被她们之前的女诗人所漠视和不大关心的,而把少数的几个“80后”、“90后”女诗人挟裹在一大群“70后”女前辈里面,也是这些更年轻的女诗人们内心所不愿意的。这个队伍太长了,要看好久,才能看到她们的脸(这是多么不公平的事情!),而在未来的另一个队伍里,她们可能却是“第一张脸”。在文学史的副产品“利益(或话语权、主体权)文学史”中,“命名”在什么时候,不是为了一下子就被看到的“第一张脸”呵?所以,不论是考虑到她们内心的一种潜在的反对,还是出于一种命名的良知,都不能把她们“混杂”进来,不能这么冷酷地就收割了她们的群体“利益”和未来。况且,她们的写作,与那些被“新红颜写作”或“博客时代的女性诗歌”的主要论述原则所指出的作品特征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况且这只是一个“细部”的命名,而不是一个宏大全局的命名。所以,作为一个专指名词,其实这次命名的主要使命就是要让这部分晚来的“70后”女诗人集体呈现,并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确认,切不可以只罗列名字而不分析作品和“史实”的方式,盲目主观地放大了这次命名的格局。这次命名是这些评论家的一次理论行动,但我更多理解成是一种学术善意。因为在这个工作的一开始,评论家们就故意隐蔽了一个更大的事实,即“博客时代的中国诗歌”,他们之所以把一个全局话题转移成了一个局部话题,把一种集体现象改写成了一种群体现象,还是要集中地关照这一部分女诗人和她们的创作,给予她们合理合法的诗歌史位置。和这部分女诗人的写作一样,其实这次命名也含有一种悲壮的意味。这次命名,呈现了一个群体,却再一次进入了“现象研究”的领域,而不论怎么说,针对于前一时期的中国诗歌研究的状况,这一研究方式都是要极力避免的。它可能无可厚非地适用于像李少君这样的帕斯卡尔式的学者,但是断然不能被其他的专业诗歌理论家所热衷。作为一个诗歌评论家,还是有责任去思考“现象&rd
9 7 3 11 12 13 14 4 8 :


分享到:
 

上一篇:纪念诗人殷夫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象山召开

 下一篇: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准备就绪 端午诗会即将举行
  相关链接
无相关新闻

© 2004-2015 中诗集团 ®中诗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801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