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网 >> 中诗报道 >>

中国新诗“第三浪潮”中的“女性身份”重建

——关于“新红颜写作”或“博客时代的女性诗歌”


作者:江非  来源:  责编:周占林  日期:10-06-15 09:24:03  点击:


神和网络的双重自由,在与这一部分“70后”女诗人有关的各种现象中也出现了一些与诗歌写作无关的“偏移”:“在女性诗歌的博客上,我们看到了大量的女诗人的精彩纷呈甚至是诱人的工作照、生活照和闺房照……以及更为吸引受众的写真照甚至不无性感、暴露的图片随心所欲且更新频率极高地贴在个人的博客上”(霍俊明:《博客时代的女性诗歌》)。“很多女诗人依赖于靠勤奋(频繁更新博客)与高见面率(不断贴最新照片)获得声誉。这种图文互动的发表方式,似乎更适合于博客时代的大众阅读。当各种富有感官色彩的照片与颇具小资气息的分行文字交织在一起时,这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身体书写……因此,诗歌传播方式的变化,让她们能在短时期内得以成长、写作并迅速蹿红。有些女诗人的写作,看似很有活力,但是她们对现有诗歌边界的拓展,对诗歌形式的创新,还是缺乏深入的探索。在博客上晒照片,喝咖啡、逛街、四处旅行,爱读那种口味偏轻的句子……写诗时,她们那散文化的句子中不时夹杂着小忧虑,小伤感,满足于对生活作表象的描绘和重述。她们的行为方式与诗歌写作的结合,显得小资情调十足”(刘波:《网络时代的多元审美》)。这些陈述无疑是事实。虽然我个人把这种现象视作是这些“70后”女诗人中的部分和个别行为,是伴随着诗歌写作和“女性”复原的一种辅助性行为,是副产品,但也难免要联想到诗人的品性。而比此类现象更为有害的是“博客游走”,或者称为是对观众和读者的主动“招徕”。这种有别于以往的“空间游走”的网络游走,得益于网络技术,它让诗人们的“游走”既省钱又快速,一夜之间,就可以实现过去的诗人在几年间才能完成的事情,进而引来大量的观众,这是一种交流的方式,但同时也显示了作者的某种心态,而这种心态必然会影响到诗人的创作。还是在2009年10月的那篇《网络传播革命带来“诗场”巨变》的短文中,我曾说到:网络传播方式的出现,对中国诗歌最大的影响是让一个异化多年的中国诗歌创作、呈现、传播现场转向平常……《诗刊》等主要刊物的“场所性”和权威性被大大削弱,并被新诗人们质疑,以早期的游走、民刊以及学团、同仁为号召力、凝聚力的诗歌“群体”和“流派(实际上是圈子)”现象已渐渐退出,更多的新诗人以“个人”出现于博客现场。这是中国诗歌参与这次“网络革命”所获得的最大“利益”,所产生的效应和影响是最大也是最积极和最深远的……在某种意义上说,网络媒介的出现,应该是中国诗歌界能源、资源和权力的再分配,也是最民主的一次分配。核心是以读者和论者构成的评价体制的变更……这已慢慢改写中国诗歌史的形成和制造机制,让考察的主要精力只针对“个人”和“作品”这一最为科学、最为真实、最为必要的诗歌理论活动即将成为可能……互联网,看起了是一项科学技术,但实质上它和诗歌一样,是人和人之间,一种具有未来意义的关系。可见,诗人和诗歌都最终放弃了“论坛”而选择了“博客”,还是因为它的安静和个人性,而不是热闹和群体。“博客”,可能最终还是为那些像萨福和迪金森那样安静于外的女诗人准备的,它的主要任务还是要让诗人们能在自己的一处安静地写作,在写出忠于自己的内心的诗篇并得以保存之后,被路过的读者读到。而眼下,这部分“70后”女诗人中的一部分人俨然已误解、滥用了“科学与技术”的这个美好赠予。
  通过
9 7 3 11 12 13 14 4 8 :


分享到:
 

上一篇:纪念诗人殷夫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象山召开

 下一篇: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准备就绪 端午诗会即将举行
  相关链接
无相关新闻

© 2004-2015 中诗集团 ®中诗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801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