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网 >> 中诗报道 >>

中国新诗“第三浪潮”中的“女性身份”重建

——关于“新红颜写作”或“博客时代的女性诗歌”


作者:江非  来源:  责编:周占林  日期:10-06-15 09:24:03  点击:


quo;与“表象”,“群体”与“遮蔽”这一矛盾利害关系的。但是,不论怎么说,中国新诗研究史上第一个中国性、中国化的针对女性诗歌的专属命名“新红颜写作”或“博女诗歌”还是在这个时候因为这一部分“70后”女诗人的主力写作而诞生了,中国诗歌的研究与批评也进一步离开了“纸”而靠近了网络,接下来,就要看黄小芬、虞朵、徐颖、余小蛮、粉灰、金铃子、田暖、张洱洱、李清荷、灯灯、施施然、梅林、羽微微、冷盈袖、夭夭……这些女诗人们怎么展开写作和率先关注这一现象的三位评论家中的另两位专业评论家张德明、霍俊明怎么深入下一步理论工作了。如果把新文化运动到上个世纪80年代的新诗启蒙称作“第一个时期”,朦胧诗、第三代、70后、中间代的探索、拓展是“第二个时期”,那么,由网络所引起的诗歌体制的改变以及由于博客所带来的发表传播方式的改变,正和更大的历史、时代因素一起引发中国新诗的“第三浪潮”,作为一个开始,她们到底能为这“第三浪潮”贡献什么,也是后话。而我最后想说的是,这种不单单是如此的“女性”现象,不仅是诗歌的,也是小说的,也是散文和其他文学门类的,而这背后,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作为当下中国文学和中国国民精神整体状况的一种征候和特性的历史寓示,也还有更为危险和消极的一面。这个待以后再说了。
  
  2010年6月7日草就
  
9 7 3 11 12 13 14 4 8 :


分享到:
 

上一篇:纪念诗人殷夫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象山召开

 下一篇: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准备就绪 端午诗会即将举行
  相关链接
无相关新闻

© 2004-2015 中诗集团 ®中诗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801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