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网 >> 中诗报道 >>

中国新诗“第三浪潮”中的“女性身份”重建

——关于“新红颜写作”或“博客时代的女性诗歌”


作者:江非  来源:  责编:周占林  日期:10-06-15 09:24:03  点击:


的,但其内部也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性,物质性有时正是昭示了精神性,这种物、神的有效转换,就建立在对概念的界定上,建立在对它的适用范围和所指的不断缩小和收拢上(比如“鸳鸯蝴蝶派”、“下半身”),而不在于使用时空的无限放大。概念和命名的有限性,才是它的生命力和合理性所在。以上的名单列举,显然是与这一原则背道而驰的。
  那么,谁才是这次现象命名必然的主体所指?在考察以上名单之前,根据各位评论家“提出现象和行使此次命名”的基本原则,首先要以“发表和传播”为主要对象,来考察一下中国诗歌近几十年来的发表和传播状况。纵观这些年的历程,我想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公开报刊发表时期,2、民刊发表和圈子游走时期,3、以上两种方式和网络论坛结合时期,4、纯粹的网络博客上升为必然主要的载体的时期。这四个时期,应对着不同的诗歌现象,也对应着不同的诗人群体,其中也包括女诗人。其中,第一个时期是“朦胧诗”之前,第二个时期是“第三代”,第三个时期则主要是“70后”、“80后”、“中间代”,第四个时期,其中的一部分,就是评论家们这次所谈到的“博客时代的女性诗歌”或“新红颜写作”。关于网络媒介与诗歌的关系,在2009年10月的一篇题为《网络传播革命带来“诗场”巨变》的短文中,我曾说过:“新世纪中国诗歌10年中具有革命性的行动不是诗学观念的变革,而应该是传播方式的革新。互联网的出现,和历史上历次诗歌的传播载体的出现一样,对中国诗歌在近十年的影响可谓深远……诗歌的网络传播在这十年中大概经历了五个阶段:早期的bbs时期(1999年以前)、大量的论坛时期(2000年—2004年)、综合网站时期(2005年—2006年)、网站专栏时期(2006年—2007年)和现在的博客时期(2005年至今),而为近十年中国诗歌的发展做出显要贡献的是论坛时期和博客时期。”在这次李少君、霍俊明和张德明的“提出”与“命名”行动中,三位评论家所针对的现象症候其实就是“博客时期”的一部分,是网络与诗歌的结合,发展成熟到一种“博客”环境时,引起了学术的介入和关注。这样看来,这次命名的所指群体,必然只能是以这一时期的女诗人为主,而不是要尽可能地囊前括后。这次“现象”的命名与提出的时间和动因,也刚好是与博客和诗歌的关系的逐渐成熟趋于稳定的进程默契相关的。作为一个专指名词,它不是指之前的那些女诗人,更不会是之后的那些女诗人,在其产生前提和结果上,它指的都应该是“这一部分”,而不是全体。这就要需要研究者准确地把“这一部分”从混淆的“全体”中剥离、凸显出来。所以考证以上评论家的那个漫长的名单,我们会发现,“这一部分”,肯定不是翟永明等以“民刊发表和圈子游走”为路径引起关注和认可的女诗人,也不可能是在安琪、路也、阿毛、娜夜等以“公开报刊发表”为路径引起关注和认可的女诗人(路也直到今天也没有在论坛上贴过一首诗歌,甚至是一个没有博客的女诗人),不是巫昂、尹丽川、宇向、扶桑、吕约等在“70后”诗歌运动中以“民刊发表和圈子游走和网络论坛相结合”为路径于2000至2001年间引起关注和认可的第一轮70后女诗人,也不可能是李小洛、苏浅、叶丽隽(风事)、唐果等在“70后”诗歌运动中以“公开报刊发表和网络论坛相结合”为路径2003至2004年间引起关注和认可的第二轮“70后”女诗人,不是白玛这样的十来岁就
9 7 3 1 2 3 4 5 6 7 8 9 10 4 8 :


分享到:
 

上一篇:纪念诗人殷夫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象山召开

 下一篇: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准备就绪 端午诗会即将举行
  相关链接
无相关新闻

© 2004-2015 中诗集团 ®中诗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801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