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网 >> 中诗报道 >>

中国新诗“第三浪潮”中的“女性身份”重建

——关于“新红颜写作”或“博客时代的女性诗歌”


作者:江非  来源:  责编:周占林  日期:10-06-15 09:24:03  点击:


红颜,将其诗歌写作行为称之为新红颜写作吧?……我对新红颜之新的解释是不能认同的。”(夏春花:《当文化垄断被网络解构之后》),“新红颜写作、网络写作,概念清晰得令人无语凝噎。最好的写诗,就是把诗当诗来写。总是定义,教我如何文艺?”(吕布布(吕默幺):《诗本质》)这主要是她们并非那么需要这个命名。虽然被说到了名字,但她们不论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不论在年龄和出场顺序上,其实都不是这个命名的所指主体。而更多的被列入名单的与这次命名的“实质”和“利益”均无关系的女诗人,则保持了集体的沉默。由此可见,起码在名单的圈定上,评论家们是主观地扩大了这次命名适用范围和涵盖能力,没有一下子就看到他们事实上要说的其实就是“在第三轮引起反响和关注的70后女诗人”,而不是其他的任何人。
  至于这个命名为何要由李少君、霍俊明和张德明三位评论家率先提出,这也不是一种偶然。这其实是李少君对于他的“草根诗学”、霍俊明对于他的“70后诗歌研究”的再一次补充,而对于张德明,则是他前期的“中间代写作研究”思维的一次类似的同质转换。
  毋庸置疑,被按照“事实”界定之后的“新红颜写作” 或“博客时代的女性诗歌”,或者干脆往明白了说“在第三轮引起反响和关注的70后女诗人”和她们的作品,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话题,早在2007年,作为一个读者和关注者,我就开始在我建立的一个“汉诗博客年选”(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hanshibokenianxuan)上,大量收集和选载她们的诗作。她们不但是在稍后几年再一次补充了“70后”女性诗歌和“70”后诗歌运动,而且也呈现出了自身的独特的美学气象、思想现象以及关于诗歌艺术本身的认识和结论。笼统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相对于之前的女性诗歌写作,她们重新恢复和张扬了鲜明的女性和母性身份,2、重新认识了精神的古典、传统和永恒,并针对自身,发出了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呼唤3、搁置了“立场”、“路线”等写作内部的问题,写作更加自由,4、自觉褪除了“社会身份”和“地理身份”的影响,将笔触直接指向了个体内心中最为纯粹的诗意生活,5、进入了颇有建树的语言创造,显示了高超的语言能力,6、人数众多(起码也有10万人以上,已经写得比较优秀的也要有100人之多),作品量大(每天至少有10万首上传博客),已经成为当下女性诗歌创作生产的主要群体。
  关于第一点,李少君和张德明在《海边对话:关于新红颜写作》一文中谈到:她们“强调现代社会里自由独立女性的生活和命运思考、探索……女性一旦意识到自己的现代命运,也就意识到了一种自由独立所带来的沉重与艰辛,在实践中,必然会格外痛苦,这是自由的副产品,一种巨大的孤独,有时,甚至是一种悲剧感。这一点当然并非由她们开始,但与以前的女诗人更多停留在观念上比,她们将之具体化了,因为她们处身于一个更加市场化、竞争激烈的时代……她们有一种对自身坎坷命运的勇于承担,但她们也享受自由所带来的喜悦,在诗歌中,表现出了一种玉石俱焚的气质。”霍俊明在《博客时代的女性诗歌》中论述:“可以肯定地说,面对着当下女性诗人在博客上的无比丰富甚至繁杂的诗歌,我们会发现女性诗歌的写作视阈已近相当宽远,面对她们更具内力也更为繁复、精深、个性的诗歌,当年的诗歌关键词,如镜子、身体、黑色意识,房间、手指、一个人的战争、自白等,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研究者予以调整和重新审视,这些词语已经不
9 7 3 1 2 3 4 5 6 7 8 9 10 4 8 :


分享到:
 

上一篇:纪念诗人殷夫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象山召开

 下一篇: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准备就绪 端午诗会即将举行
  相关链接
无相关新闻

© 2004-2015 中诗集团 ®中诗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801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