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网 >> 中诗报道 >>

中国新诗“第三浪潮”中的“女性身份”重建

——关于“新红颜写作”或“博客时代的女性诗歌”


作者:江非  来源:  责编:周占林  日期:10-06-15 09:24:03  点击:


在《他们》和《诗刊》上大量发表作品,直到现在也一直游离于现场之外迪金森式的女诗人,作为“群体”的主体,也不可能是零落香、蓝冰丫头、原筱菲、高璨等这些正在切入写作现场“90后”女诗人。在“这一部分”之前是“白颜”,而之后是“青颜”。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e87540100jaib.html?tj=1) - 关于“新红颜写作”或“博客时代的女性诗歌”_李少君_新浪博客
“这一部分”,实乃指的是一部分有着先期的网络论坛经历,但直到博客出现并与诗歌的关系逐渐成熟之后,才引起大家集中关注的“70后”女诗人和为数不多的几个年龄较为靠前的“80”后女诗人。她们参与网络的时间大多在2005年以后,在2007年之后慢慢进入个人写作的集中时期,而在2009年之后渐渐成为一种集体现象。所以说,作为一个能赋予历史意义和研究可能的专指性诗学命名,不论是“博客时代的女性诗歌”的说辞,还是“新红颜写作”的提法,其所指主体实质上就是在一个整体的“70后”诗歌运动中,在“第三轮”出场的“70后”女诗人。在这一点上,这次命名,和早些年的“中间代”命名,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其实是对一代人在写作和人数上一次局部补充。名单中所列出的横行胭脂(虞朵)、徐颖、余小蛮(冯碧落)、夭夭、灯灯、施施然、李点儿、水云烟、古筝、玉上烟、戈登、花语、伊慧、谈雅丽、赵云、秀水、阿戈、金铃子、沈利、梅依然、白月、宇舒、重庆子衣、红线女、忧伤樱桃、尹小安、海烟、吴维、小蝶、旧海棠、红土、李婷婷、郑皖豫、张小美、爱斐儿、笑嫣如华、兰雪、水晶钥匙、舒羽、刘晓萍、云水、吕露……等等大概就是这种情况。她们是这份评论家名单中的“新面孔”,也是被屡次重复提到绝对的多数派。所以,命名一经提出之后,作为被命名者,首先积极响应的也就是她们:“张德明和李少君两位评论家提出新红颜写作这一诗歌概念,并有众多诗人,诗评家参与这一讨论之中……说真的,近几年来,如此热闹的诗歌探讨运动,还真是少见。众多诗人诗评家的参与,增加了这次诗歌运动的热力,也让我们欣喜地看到,当代诗歌在沉寂之余,还是那么充满生机和活力。”(重庆子衣:《也谈“新红颜写作”:女性诗歌自由舞蹈的最佳时代》),“被人关注总是令人愉悦的。尤其是作为诗人被诗评家关注。我现在的感觉,那是一匹千里马在偶然间发现伯乐其实就近在附近……在这篇宏论的“海边对话”中,尽管古筝仅作为一片陪衬的绿叶闪现,但我仍要感谢这意外的一秒钟的关注。”(古筝:《关于“海边对话”》),“看到“新红颜写作”这几个字就感觉新奇,再仔细看看,自己也被李少君张德民两位老师点了名,而且同时被点名的还有那么多我喜欢的前辈女诗人。欣喜。又是虚荣了一下。”(红土)而有关命名的文章和讨论也只是被这一些女诗人大量转载。这从一方面,刚好说明了这个命名对她们的重要、需要和必要,而另一方面,也证实了,只有她们才是这次命名的“利益主体”和“当然群众”,其他被点到的名字,要么是评论家自己含混了他们的目的,要么是他们以此走向目的的一种评论策略。那些意外的名字,只是评论家们在论述的过程中,携带进论述中一种“偶性”,其实多了和少了都并不和他们实际要阐明的那个实质无关。所以,这也就难免会有被置其中的另外的女诗人对此提出异议:“但并不能因此就将女性诗人放在一个箩筐里,称之为新
9 7 3 1 2 3 4 5 6 7 8 9 10 4 8 :


分享到:
 

上一篇:纪念诗人殷夫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象山召开

 下一篇: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准备就绪 端午诗会即将举行
  相关链接
无相关新闻

© 2004-2015 中诗集团 ®中诗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801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