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网 >> 中诗报道 >>

中国新诗“第三浪潮”中的“女性身份”重建

——关于“新红颜写作”或“博客时代的女性诗歌”


作者:江非  来源:  责编:周占林  日期:10-06-15 09:24:03  点击:


能完全准确概括当下的个人博客时代,女性诗歌新的质素和征候。虽然面对当下的女性博客诗歌写作,我们仍然难以避开身体叙事和欲望诗学。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在当下的个人博客语境下,更多的女性诗人关于身体的诗歌叙事,显然并没有像当年的伊蕾、翟永明和后来的尹丽川和巫昂那样强烈、集中地带有雅罗米尔的气息,而是将身体更多地还原为个体生存权利,身体、灵魂和那些卑微的事物一样,只是诗人面对世界、面对自我的一个言说的手段而已。”这两段话,起码道出了在“第三轮”出场的这些“70后”女诗人作品中的两个关键点,即现代性在社会现实中的不断深入,让她们重新意识到了自身性别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在经过了前一阵子的拒认、模糊之后,她们不是宿命而是勇敢地再一次亮出了自己的“子宫”和“乳房”这些不再以器官示人而是以象征和寓意昭告的足以告诉别人我是女人的显要特性,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女性的爱、女性的情怀、女性的情调、女性的眼光、女性的脾气、自恋、自审、躁动与娇气,有一部分也从而上升到了一种母性的高度。与前两轮的“70后“女诗人甚至是更早一些的女诗人作品中的“去女性”、“中性化”相比,这种转变的原因,除了上面的李少君和张德明所言及的社会现实所赋予的“独立与自由”的需要之外,我想还有两个隐蔽的原因,一是她们与之前的那些女诗人相比,她们都没有与诗歌有关的复杂直接的生活经历,她们与诗歌发生关系,大多是通过网络,这种缺乏真实的“圈子游走”和“民刊集会”的简单的“诗歌生活”,减少了她们要被男性诗人同化,要作为一个“女知识分子”,在诗歌作品中针对历史、时代、民族、世界等公共话题发言的可能和欲望,但同时却保存、培养了她们自身的女性意识;虽然眼下其中有一些女诗人已经开始“游走”,但这只是近来的事情,是在她们写下大量的前期作品之后。二是家庭生活和年龄的原因。与那些第一轮出道的“70后”少女、第二轮出道的“70”后少妇相比,这一轮出线的大多数“70后”女诗人写出成熟作品时,都已是三十多岁年近中年,她们的身体已不是早期的那些“70后”女诗人在当年的饱涨、充水,而是相反,渐渐出现了缩水和女性资源的物质退化,在这样的一个临界点上,与前面的她们不可能成长为一个“女知识分子”并极力行使“知识分子”的权利和责任一样,她们已不可能再主动地去“挥霍身体”,写那些“挥霍身体”的诗,恰恰相反,她们已经在此时意识到自己作为人,一个唯一而不可更替的物质特性或精神寄予之所,正在变得大不如从前,她们已经真实客观地接受并认识到了“女性”这一称呼的价值和意义,她们只有通过对于女性情感和精神的张扬才能弥补这种“渐渐地消失”。她们的这种心理结果,其实也正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集体成长的一个结果。
  与此同时,在这一年龄段,她们的家庭生活也处于一个关系较为稳定的状态,而不是早期那些“70后”女诗人在青春中所面临的漂泊、游移和关于物质的焦虑,这也让她们以女性的身份开始不断渴求一种时代共享、历史共享的超验的女性“幸福感”,并以此来认识和塑造一个“红颜”的自我,而不再向她们之前的那些“70后”女诗人一样因为并依靠一种时代、历史的焦虑感来写诗,她们的作品开始尽可能地立足于“女性”而单纯地表达一个女性视角上的情感和灵魂诉求。与之前的那些要通过表达自我来认识历史、时代、集体的女诗人相比,她们认
9 7 3 1 2 3 4 5 6 7 8 9 10 4 8 :


分享到:
 

上一篇:纪念诗人殷夫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象山召开

 下一篇: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准备就绪 端午诗会即将举行
  相关链接
无相关新闻

© 2004-2015 中诗集团 ®中诗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801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