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开疆拓土,文脉薪火传承
——读张况长篇历史小说《赵佗归汉》有感
身为广州人,南越王宫博物馆、南越王墓遗址我都去过,赵佗的故事也不陌生。但捧读作为朋友的作家张况五卷本、两百万言巨著《赵佗归汉》,还是令我吃惊和佩服!翻开这部纪实长篇小说,犹如展开一幅2000多年前岭南文明肇始的磅礴画卷,以秦将赵佗南征百越、立国归汉的史实为主线,在历史真实与文学想象的交织中,既重现了金戈铁马的壮阔征程,更揭示了民族融合的文明密码。掩卷沉思,我以赵佗之功跨越时空的三重不朽光辉和张况煌煌巨著的文学丰碑谈谈感想。
一、开疆拓土:以智谋定南疆的军事韬略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着手前进岭南、百越之地。赵佗作为副将,与主将任嚣帅军南下攻打百越。任嚣病亡,赵佗接过帅旗。
赵佗之功,首在化剑为犁,拓土成疆。小说以恢弘笔触再现其“十载南征凝众志”的艰难历程:
军事破局:面对岭南瘴疠之地、百越骁勇之族,他摒弃蛮力征服,转而“和辑百越”,分化拉拢、恩威并施,终将刀兵相向的部族收归统一;
疆域奠基:从五岭之险到南海之滨,建立南越国政权,首次将岭南纳入华夏版图治理体系,为后世中央王朝经略南方奠定地理根基。
张况以多线叙事勾连战场杀伐与帐中谋略,在血火硝烟间凸显赵佗“以战止战,以融代征”的政治谋略。书中信步徜徉,似得赵佗军事征战和张况谋篇布局双重智慧的享受。
二、文治教化:移风易俗的文明播种者
若言武功为筋骨,赵佗的文治则为岭南注入了不灭的魂灵。譬如礼制立序,推行郡县制,设官分职,将中原典章制度植入百越部落社会;再如农技兴邦,引入铁器牛耕、兴修水利,变“刀耕火种”为鱼米之乡,史载“越人始知稼穑”;更有教化润民,建学堂、传文字,使岭南从“断发文身”之俗渐沐礼乐华风。
小说借俚寨稚童习《诗经》、越女织锦绣中原纹样等细节,昭示文明如细雨渗透苍茫大地。张况以微观叙事将宏大历史落于烟火人间,尤显高处着眼细处着手的炉火纯青之功力。
三、文化融合:铸就“百越和融”的文明基因
赵佗最伟大的功业,在于促成中原、岭南血脉与文化的双重融合。比如通婚破壁,鼓励汉越通婚,身为南越王,自己就娶越女为妻,努力消弭族群隔阂;再如俗从双轨,既保留越人祭蛇崇蛙之俗,又行华夏婚丧礼制,开创“汉越一体”治理范式;
还有经济共荣,开辟灵渠水道,连通长江珠江水系,使岭南从化外边地跃为海丝门户。
张况在小说中描绘“椎髻汉冠同朝会,越语雅言共笙歌”的盛景,正是对赵佗“和融百越,共耀神州”理念的最佳注解。今日粤地兼具中原气度与海洋胸怀的文化特质,应该是肇始于赵佗时代的包容基因。
四、文学丰碑:张况的披阅著述之功
佩服张况的创作功底,更佩服他的顽强批阅著述之精神。若没有作家的十年磨剑,我们将少了这样一个文化瑰宝,这段历史也或将湮没于尘埃。我认为作者创作特点可概括为如下几点:
史笔为骨。考据《史记》《淮南子》等典籍,还原秦军南征路线、南越国官制等细节,于虚构处见真章;
诗情为魂。以赋体铺陈战场(如“箭雨蔽日,钲鼓裂云”),以白描点染人情(如赵佗抚越人孤儿泪湿铁甲),刚柔并济,张弛有度;
史观为眼。借赵佗“归汉不称帝”的抉择,叩问家国大义与权力欲望的永恒命题,赋予历史以当代回响。
五卷长篇,以编年体为经,英雄史诗为纬,终成一部“岭南文化的精神胎记”(评论家语)。读罢全书,令人掩卷沉思,长久回味:赵佗的伟业,不仅在于拓土万里,更在于将文明的星火播撒于蛮烟之地,使岭南从地理边缘蜕变为文化沃土。张况先生以如椽巨笔重现这段传奇,让尘封的历史焕发出震撼人心的当代力量。感佩于张况创作成就和精神,吟成七律一首以赠:
鸿篇巨制绘春秋,
立国开疆功业稠。
十载南征凝众志,
一朝归汉扬赤眸。
风云激荡乾坤变,
朝代更迭岁月悠。
百越和融铭史册,
岭南文化耀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