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人生的哲学危机
——包容冰《沉思箴言》的时代锐度与人类关怀

有时代锐度与人类关怀的小长诗《沉思箴言》,是著名佛教诗人、作家包容冰在他的又一个诗歌创作高峰期(他的第一个诗歌创作高峰期:“在牙利学校勤勉工作与业余写作的那儿年,尤其(2010-2012),可视为包容冰‘拓宽了我诗歌创作的疆域’,取得佛诗创作丰硕成果的一个高峰期……”,见执仗著《包氏佛诗的考索·第一章 佛教诗人》第7页,中国文艺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奉献给当代诗坛的一首代表作。诗中以十三个诗节(每个诗节,一般为十行左右,共128行),构成了直面人生的哲学危机之恢弘长卷。
包容冰落笔于2022年10月“新冠疫情”的历史节点,暗蕴了一场世界性大灾难之“人人自危”的宏大背景,将个人思考与人类命运、古典智慧与现代危机熔于一炉。他以有大悲悯情怀的佛教诗人之“沉思”为轴心、以有思想深度的哲人之“箴言”为基点,从个体精神困境辐射至人类文明的终极追问……对此,我们可以从他的诗歌文本——个体内省到人类救赎(主题脉络)、跨时空符号的隐喻系统(意象体系)、多元智慧的当代转化(文化基因)、箴言传统的现代革新(文体特质)、诗句的力度与温度(语言特色)等,进行一番深入探究。
个体内省到人类救赎
包容冰的《沉思箴言》,向我们呈现了一条“内省—批判—救赎”的脉络清晰的主题。
从内省的角度看,展现了个体精神困境。在诗的前两节,包容冰以“我”之极致的生命体验切入客观存在的核心部分。
沉思多日,孤独如潮水般涌来
孤独终被孤独彻底征服
“潮水”的这一动态意象,承载着“孤独”者的体验。“潮水”的不可抗拒性,恰如“孤独”对“我”的裹挟。“被孤独征服”的表述意图,则是包容冰将深深的生命体验推向了极致:当“孤独”从外在境遇跃升为存在本质,一些外在的喧闹便沦为自我需要消除的虚妄,正如诗句“喧哗也被喧哗无情击碎”所揭示的,世俗的“喧哗”终将在自我审视中消失。我觉得诗人对“消失”之精神困境的凝视,并未停留在“我”的个人层面,而是延伸至“以尘不染尘的修持”的突围尝试。而“撕碎虚妄不实的面纱”的动作意象,充满了一种决绝之力。因为这种“决绝之力”在“圣哲泛黄的典籍”与“累劫的罪愆昭然若揭”的“因果”对照里,巧妙地完成了从个体忏悔到精神觉醒的第一层升华。可以说,包容冰在诗首就像“呼啦啦的黄河水日夜东流/黄土地的儿女跟着太阳走”(屈塬《西部放歌》词、印青曲、王宏伟演唱)的歌词一样,一下子就上升到音域或诗境的高度。
第二节,包容冰对个体贪欲的刻画更具穿透力。
在包容冰的哲思世界里,那“跌入贪欲的陷阱”,如同“猛兽嗜血啖肉”。他的这个动物性隐喻,将抽象的人性弱点具体化,给人的是警钟长鸣。尤其是“猛兽嗜血”的暴力意象与“魂魄四处纷飞”的精神涣散,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可说是他精准地呈现了欲望、贪婪对人性、人格的撕裂。他的“三界的火宅之中炙烤灵肉”的宗教意象叠加,更是将这种个体沉沦置于六道生死轮回的宏大视野中审视。此处,“背脊袭来一阵寒凉”的生理感受的生动描写,是包容冰的得意之笔——有道德觉醒时的本能警觉,有对存在异化的直面抗拒,还有为后文的文明批判埋下的伏笔,真可谓一举多得,妙不可言。
从批判的角度看,包容冰采用了文明病症的“全景式”扫描。自第三节开始,他将诗作的视角从个体转向了群体,构建起跨越时空的文明批判体系。
太阳,是哪位神祇点燃的火把
月亮,又是谁挑起的灯笼
孩童式的天真追问,叩击了我们的认知边界。在这里,包容冰将人类置于“满天星辰在宇宙的洪荒里四处漂泊”的特别语境之中。
“宛如自由飞舞的萤火虫,自生自灭”的隐喻尤为精妙,在暗示了生命在宇宙尺度下的渺小之时,也反衬出世俗纷争的虚妄,为第四、五节的“批判性”提供了参照系。如“生物相互啖食/鲸吞无度”,以自然法则喻指文明的异化,将人类社会的权力角逐还原为原始生存竞争;“历史被历史不断照抄”的断言,则直指向历史的暴力循环的本质。在包容冰的历史视野里,从古代战乱到现代冲突,文明并未摆脱弱肉强食的野蛮基因;“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儒释道的法典之中/仿若折角的一页”的隐喻,饱含着让人痛惜的过往:本该成为一种精神指引的文化传统,却在暴力的轮回中被边缘化了。
包容冰捕捉到了文化断裂的时代症候。中国的历史是这样的“症候”,西方的霸权历史更不用说。
第六节的“披着民主自由的护身符/那是西方征战世界/妄图臣服他国的甲胄”,以反讽手法撕开了强权包装。这里,“护身符”与“甲胄”的意象对比,最大限度地揭露了意识形态外衣下的扩张本质。“罗马帝国/不可一世。讨伐西域的野心/疯狂肆虐。却让葬身/河西走廊的十万孤魂/在猎猎西风之中哀嚎不止”,则通过历史的风云完成古今对照——霸权逻辑从未改变,仅仅是换了不同的话语包装。第八节“原子弹,核弹/在口罩与核酸面前自惭形秽”,以荒诞对比制造了强烈的反讽——曾被视为终极威慑的核武器,在疫情面前竟毫无用武之地,科技霸权的神话瞬间粉碎。“口罩怎能堵住贪欲的嘴巴”的诘问,则直抵人性的本质:真正的危机不是病毒,而是人类永无止境的欲望与贪婪。第十一节对俄乌战争的书写,更将危机具体化:
寰球说小不小
却能在一个人的手提箱里缱绻
“手提箱”的隐喻,能引发人们的深思:只因这个不一样的“手提箱”,暗指核按钮等权力象征,揭示了个体权力(仅一个按动“手提箱”的动作)对人类命运(“寰球”就会大难临头)的操控风险。包容冰的这种类似于思想“预警机”式的隐喻,不能不让我们这些已经听过“地球末日”“人类末日”的地球人静下心来“沉思”,再“沉思”。
从救赎的角度看,探寻了如何解决的方案。个体的修持与文明的重建,进入了包容冰于层层递进之中所搭建的希望谱系。如第九节给出个体层面的解决方案:“水至清则无鱼,我正好悠然垂钓/人至察则无徒,我正好独善其身”,化用了古典的智慧,让“垂钓”与“独善”的意象传递出顺应世事、坚守本心的处世哲学。“谁在《群书治要》之中寻觅安邦的出路/在庄严清净平等觉里找到心灵的归途”,则将个体修持与文化追寻相结合,形成“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平衡。第十节的地域意象,更是承载着文化救赎的密码:
当洮水清澈之时
我可以用来洗濯冠缨
当洮水浑浊之际
我可以用来清洗双足
包容冰化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民间渔夫《沧浪歌》)的典故,使洮水之清浊与行事之准则的对应,传递出顺应自然、通达处世的东方智慧。“谁在圣药当归的故乡,仰望那轮明月/那仿佛是余光中《乡愁》之中/不曾彰显的一枚,圆圆的邮戳”,将家乡“当归”的药文化符号、岷州的地域标识与台湾诗人余光中《乡愁》的文学记忆叠加,悄悄地让“圆圆的邮戳”意象在呼应乡愁的隐深里,暗含着民族团圆的期盼。最终,第十三节将这种救赎的期盼推向了高潮:“倘若有人将它翻译成分行英文/能递到五角大楼的桌案之上/当作一封劝君信笺/回头是岸啊!公门堂里好修善/一善能抵亿万善”,在保持着对现实权力的对话姿态时,又以“劝君信笺”的温和意象传递出无限量的善意。“谁能让即将毁灭的世界再现曙光……谁便是,降临在人间的转轮圣王”(转轮圣王,是佛教中的一个称号,原本指佛陀释迦牟尼。转轮,代表着力量和统治;圣王,则代表着威严和尊贵),则将救赎的希望寄托于人类良知的觉醒。
跨时空符号的隐喻系统
小长诗《沉思箴言》的意象体系,呈现了古典与现代交织、宗教与世俗共生的特质,诗中的每个鲜活的核心意象都承载着多重语义的阐释,让人眼前一亮。
自然景物,并非单纯的审美对象,而是承载着存在之思的哲学符号。
太阳、月亮、星辰的意象,构成了宇宙维度的追问体系。如“太阳,是……火把/月亮,又是……灯笼”的设问,将自然天体转化为叩问存在的媒介。山川大河及花草虫鱼的意象,活跃了从家乡洮河到环球的体系,如“萤火虫自生自灭”的隐喻,暗示了个体生命的渺小与自然法则的庄严。
山河大地滋养万物生长
山河大地亦掩埋万物消亡
两句诗的对称结构,揭示了自然的双重力量——创造与毁灭的辩证统一,恰如文明的生生不息与历史的沉重积淀。包容冰的此种辩证思维,在“洮水清澈”“洮水浑浊”的洮水意象中更为鲜明,只因同一自然物象因境遇不同而具有不同价值,传递出顺势而为的东方哲学智慧。这,与第五节“人类一思考,上帝便发笑”的西方谚语,形成了跨文化、跨时空的对话,共同指向人类认知的有限性。
儒释道与基督教符号,可视为宗教意象的现实性转化。包容冰在诗中所运用的佛教意象最为密集,如“觉海行舟”将修行之路,比作渡海;“此起彼伏的头颅/演绎着生死不休的游戏”,则以具体画面诠释轮回观念;“三界火宅”源自《法华经》,诗句将其与“炙烤灵肉”的感官体验相结合,使抽象的宗教隐喻变得可感可知。“转轮圣王”,作为佛教中的理想君主意象,在诗中被赐予“让世界再现曙光”的现实内涵,褪去了宗教的神秘色彩,成为人类良知觉醒的象征。
儒家与道家智慧则构成现实解决方案:“《群书治要》”“论语和道德经”的典籍符号,已经成为我们应对现代危机的思想资源;“清净平等觉”的佛理与“以静制动”的道论契合,形成兼具伦理与策略的生存智慧。
值得一提的是,西方基督教等宗教元素的融入,则拓宽了救赎的维度:
在《圣经》面前发过誓的人
一念之间,即是天堂
一念之差,便是地狱
包容冰将宗教戒律,转化为普遍的道德警示。其“一念”与“天堂”“地狱”的对比,凸显了道德选择的重要性。
对现实符号意象的处理,始终保持历史纵深。包容冰的诗句通过意象并置,实现了古今对话。
“口罩与核酸”的疫情符号,与“原子弹、核弹”的战争符号在第八节里的并置,将当下世界性危机纳入人类灾难史的体系之中,暗示疫情本质上是另一种形式的“无硝烟战争”。
“民主自由的护身符”与“罗马帝国的野心”,在第六节形成了呼应,揭示霸权逻辑的历史循环——诗句的力量,正在于这种跨越时空的意象对照,让读者静下心来看清现实表象下的历史本质。
“五角大楼”作为现代权力符号,在第十三节与“公门堂里好修善”的传统箴言对话。“劝君信笺”的独特意象,则在二者之间搭建桥梁,形成权力与道德的辩证关系。
包容冰对以上不同意象符号的艺术性处理,既不回避现实权力,又不放弃道德理想,体现出他一以贯之的“以诗悟道”的创作追求。
多元智慧的当代转化
包容冰深植于中西文化的沃土,让诗句通过对多元智慧的吸纳与转化,构建起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思想艺术体系,无形地增加了诗歌的厚度与深度。
对传统文化的吸纳与激活,呈现“典籍智慧+地域文化+文学传统”的三个特色。
典籍层面:“《群书治要》”“论语和道德经”的引用并非简单复古,而是将“和而不同”“以静制动”等智慧转化为应对现代危机的方案。
于论语和道德经中采撷几束花朵
装饰清规戒律的门楣
“采撷花朵”的意象,喻指对传统智慧的汲取,显得生动而又贴切。
地域文化层面:岷山、洮水、当归等甘肃地域文化符号在诗句中反复出现。一句“谁在圣药当归的故乡,仰望那轮明月”,自然地将地方物产、乡愁情感与民族期盼暗合,使地域记忆上升到普遍的文化情感。包容冰延续了他的“扎根黄土地”的创作特质,让诗作有了地域标识与普遍意义。
文学传统层面:“煮豆燃豆萁的古诗/曾救了兄弟一命”与《乡愁》一诗相呼应,构建起古典与现代的文学对话。前者以历史典故呼吁兄弟和睦,后者以“圆圆的邮戳”意象寄托团圆期盼,二者共同指向“反对相残、追求和谐”的核心诉求,使个人抒情始终扎根于民族文学土壤。
对西方文明的批判性吸纳态度,呈现“批判+借鉴”的辩证立场,诗句的价值判断清晰而深刻。
“披着民主自由的护身符/那是西方征战世界/妄图臣服他国的甲胄”,直接戳破意识形态的包装;“罗马帝国/不可一世”的历史回溯,则通过古今对照强化了批判力度;“笑那四海翻腾云水怒/笑那五洲震荡风雷激”的续写,则赋予其新的内涵——指出人类认知的有限性,也讽刺了人类妄自尊大引发的战乱。“托尔斯泰/费尽心血凝结成的一颗琥珀遗世”“但丁的神曲,难以吹醒昏聩的头颅”,肯定了西方圣哲的精神追求,也指出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局限。
所有这些,都体现了诗人包容冰的客观辩证的诗学态度与思想格局。
对不同宗教文化的智慧处理,始终坚持“易于接受+心领神会”的世俗化方向。
包容冰的诗句将中西方的一些宗教伦理,转化为普遍的道德准则。比如:伊斯兰教“宽容”“行善”的教义、佛教“慈悲”“平等”的理念、基督教“忏悔”“救赎”的精神,在诗中褪去教派色彩,共同构建起“一善能抵亿万善”的道德共识。
“回头是岸啊!公门堂里好修善”,以通俗的表达传递宗教中的向善内核;“在庄严清净平等觉里找到心灵的归途”,则将佛理转化为心灵安顿的路径。
在包容冰的文化隐喻里,尊重不同宗教文化的合理内核,避免宗教极端主义的风险,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体现出中华文明“多元包容”的精神要素。
箴言传统的现代革新
作为一首《沉思箴言》,包容冰在文体上继承了中外箴言传统的精髓,又实现了现代性革新。
箴言体的“凝练、警策、深邃”的核心元素,深藏于包容冰的诸多诗句。如“幸福惨遭幸福的无情蹂躏/罪恶受到罪恶的严厉惩处”,以矛盾修辞实现了思想的高度浓缩——过度追求“幸福”反而摧毁了“幸福”;放纵“罪恶”,终将招致对“罪恶”的惩罚。他的这种辩证思维,堪比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箴言录的深刻。
战争被战争悄然消弭
和平被和平轻轻点亮
简短的两句,蕴含着“以战止战非真和平,以和养和方为根本”的深层思考。但与传统箴言的碎片化不同,诗作通过十三节的有机编排,构建起“问题—批判—解决方案”的完整逻辑链条。从第一节的个体孤独到第十三节的人类救赎,诗句层层递进,使碎片化的沉思形成系统的思想体系。可以说,包容冰的这种突破让诗作既保持了箴言的思想密度,又具备了现代诗歌的叙事性与抒情性。
诗作打破了诗歌与散文、哲学与文学的界限,诗句的风格、诗歌结构,呈现出多元融合的艺术特征。比如说,在诗歌的结构层面,有自由诗的分行节奏,如:
来,从何处而来
去,又往何处而去
短句的分行,强化了追问的语气。包容冰让这种一看便知的短句带有深刻的隐喻意义:它们不仅仅是对物理空间移动的描述,更多的是对人生、存在以及意义的探索——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涉及到存在的本质和生命的起源与归宿;从宗教语境的角度来看,这样的问题可能会被赋予更具体的答案。例如,在佛教中,人们可能会说“从烦恼中来,到涅槃中去”,意味着人生的目的是摆脱痛苦,达到心灵的解脱和觉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可能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关……
有散文的从容铺陈,如第四节“历史被历史不断照抄/神话被神话重新激活/血腥屠戮不断的教科书/血泪斑斑。五千年的文明史”,对历史与文明的叙述性描写,使思想表达兼具张力与厚度。包容冰的这种融合创新。再次证明诗歌能够承载厚重的思想重量,成为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
对现实关怀与艺术超越的辩证统一,包容冰是十分看重的。他的诗句,既接地气又有高度。比如对俄乌战争、三年疫情等现实事件的书写,使诗作保持着强烈的时代感,但他并未停留在事件表层:“寰球说小不小/却能在一个人的手提箱里缱绻”,将战争风险转化为隐喻;“口罩怎能堵住贪欲的嘴巴”,将疫情危机转化为道德追问。诗中的这种处理方式,让诗作避免了标语化的现实批判,拒绝了脱离现实的象牙塔写作。
写诗千首,也抵不上沉思箴言的
只言片语,让我忧心忡忡
包容冰在这里所揭示的:诗人的创作绝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在近似“箴言”的诗意创新里,隐蕴着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这,也是他一以贯之的独具一格的佛诗创作(即“写诗千首”)的经验之谈。
诗里的力度与温度
小长诗《沉思箴言》的语言,堪称“思想的外衣、情感的载体”。包容冰以精准的叙述承载了厚重哲思(力度),又以鲜活的质感传递人文深情(温度),形成了于矛盾修辞中见深刻、于通俗表达中隐深邃的独特语言风格。
用“自我对抗”、关键词反复运用的句式,揭示了客观存在的本质。如:
孤独终被孤独彻底征服
喧哗也被喧哗无情击碎
幸福惨遭幸福的无情蹂躏
罪恶受到罪恶的严厉惩处
战争被战争悄然消弭
和平被和平轻轻点亮
富贵被富贵深深掩埋
贫穷被贫穷悄然拯救
四组来自不同诗节的诗句,以重复的主语与对立的谓语,形成语义的无限张力。
“孤独”本是困境,却成为自我主宰;“幸福”本是追求,却沦为摧毁自身的力量。这种看似悖论的表达,恰恰戳破了世俗认知的表象,让读者在矛盾修辞之中触摸到存在的真实:当个体沉溺于某一状态(孤独、喧哗,幸福、罪恶,战争、和平,富贵、贫穷)而失去节制,事物便会走向自身的反面。当然,以“战争终结战争”“和平滋养和平”的辩证表达,打破了“以暴制暴”的惯性思维,传递出对人类命运的根源性解决问题的思考。尤其是富贵与贫穷的对比,打破了“富贵即幸运、贫穷即不幸”的刻板认知。
四组诗句,始终围绕事物的自我关联性而展开:不依赖外界力量,而是通过事物自身的“过度化”“累积化”或“极端化”,实现“消解、反噬、转化或拯救”的主旨。包容冰的此种写法,充满辩证思维(如 “正向事物可能带来负向结果,负向事物可能催生正向力量”),也暗含着对人性与社会的观察——无论是孤独、幸福、战争还是富贵,其最终的走向,往往取决于自身的“度”与“本质”,而非单纯的“外在评价”。
用感官化表达的共情,传递了可感知的抽象哲思。包容冰拒绝了空洞的议论,而是将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感官体验。
在写道德觉醒时,是“背脊袭来一阵寒凉”的生理警觉;写欲望沉沦时,是“猛兽嗜血啖肉”的视觉冲击与“魂魄四处纷飞”的精神涣散;写文明异化时,是“三界火宅炙烤灵肉”的灼热痛感;写历史沉重时,是“河西走廊十万孤魂在猎猎西风中哀嚎”的听觉想象。包容冰的一些感官化的诗句,让读者不再是思想的旁观者,而是通过身体体验与诗歌文本产生了共情——当读到了“口罩怎能堵住贪欲的嘴巴”之时,读者能直观感受到欲望的顽固性;当读到“原子弹在口罩面前自惭形秽”之时,能清晰触摸到科技霸权的荒诞。
用雅俗语言的无缝融合,兼顾思想深度与传播广度。诗中,有“累劫的罪愆昭然若揭”“觉海行舟”等书面化、典故化的表达,承载传统文化与宗教智慧的厚重,也有“捶胸顿足,仰天长叹”“回头是岸啊”等口语化、对话式的句子,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包容冰的这种性融合绝非生硬拼接,而是根据情感与思想的需要自然切换。
总的说来,诗中的一些雅语保证了思想的深度,俗语增添了情感的温度,二者共同构建起包容冰诗中人人可懂,懂者深思的语言艺术效果——他让诗作的语言,既有“沉思”的寂静,又有 “箴言”的魅力。
《沉思箴言》的价值,从来不止于对时代阵痛的清醒直面,更在于它为深陷困境的人类,提供了叩问存在的思想坐标与安顿心灵的精神港湾。
谁能让即将毁灭的世界再现曙光
谁能让温煦的太阳普照大地
谁能使人类重回鸟语花香的春天——
谁便是,降临在人间的转轮圣王
包容冰在传递“我”的祈愿时,用排比式的长句层层递进、增强语感的力量,让祈愿的情感在反复中升华。他的诗从家乡的洮水到整个寰宇、从“孤独征服”到“转轮圣王”,就是想在“沉思”中叩问人类命运,期待人类或许能“重回鸟语花香的春天”。而更重要的是,他让诗作印证了真正的文学需扎根现实又超越现实:要有剖开文明沉疴的批判锋芒,也要留存着唤醒良知的救赎温度。
在当下复杂的时代背景里,包容冰的这份“诗人+思想者”的“沉思箴言”,早已超越个人独白,成为一份呼唤和平、叩问人类生存的精神馈赠。
2025年10月20—22日于鸟缘居
附:
沉思箴言
包容冰
其 一
沉思多日,孤独如潮水般涌来
孤独终被孤独彻底征服
喧哗也被喧哗无情击碎
若沉默不语,这嘈杂的世界
宛如哑巴咽下黄连,有苦难言
捶胸顿足,仰天长叹——
深陷红尘,以尘不染尘的修持
慰藉内心的苍茫。撕碎虚妄不实的面纱
匍匐在圣哲泛黄的典籍之下,泣诉
累劫的罪愆昭然若揭,无处遁形
其 二
跌入贪欲的陷阱,如猛兽嗜血啖肉
魂魄四处纷飞。嫉恶如暗流涌动不止
愤懑的目光仿若不灭的灰烬
伺机再度燃烧。当你转身之时
背脊袭来一阵寒凉
是谁在冥冥之中暗中指使
在觉海行舟,此起彼伏的头颅
演绎着生死不休的游戏
无论生旦净末丑,哪一个角色
不是在三界的火宅之中炙烤灵肉
其 三
太阳,是哪位神祇点燃的火把
月亮,又是谁挑起的灯笼
满天星辰在宇宙的洪荒里四处漂泊
宛如自由飞舞的萤火虫,自生自灭
仰望星空,哪一颗是我前世的魂魄
抑或是来生指点江山的鲜明旌旗
亿万劫不灭的因果照亮我的来与去——
来,从何处而来
去,又往何处而去……
其 四
幸福惨遭幸福的无情蹂躏
罪恶受到罪恶的严厉惩处
在一片汪洋大海之中,生物相互啖食
鲸吞无度。谁才是那里的最高统领
四海龙王各霸一方,穷兵黩武
历史被历史不断照抄
神话被神话重新激活
血腥屠戮不断的教科书
血泪斑斑。五千年的文明史
在儒释道的法典之中
仿若折角的一页
其 五
山河大地滋养万物生长
山河大地亦掩埋万物消亡
人类一思考,上帝便发笑——
笑那四海翻腾云水怒
笑那五洲震荡风雷激
达尔文已逝去多年
进化论却毅然喷薄而出
弱肉强食的法则
策励着虎狼豺豹野性奔腾
世界无法在安静之中花好月圆
其 六
披着民主自由的护身符
那是西方征战世界
妄图臣服他国的甲胄
满眼阴翳的眼睛所看到的
并非异想天开的繁花盛景
两千多年前,罗马帝国
不可一世。讨伐西域的野心
疯狂肆虐。却让葬身
河西走廊的十万孤魂
在猎猎西风之中哀嚎不止
难以回到故土……
其 七
战争与和平,恰似一面照妖镜
血泪模糊,令人洗心革面。托尔斯泰
费尽心血凝结成的一颗琥珀遗世
他的呼唤与向往,究竟理顺了谁的思绪
希冀点燃光明,照亮人类的前程
圣哲的煌煌法典却黯然失色
但丁的神曲,难以吹醒昏聩的头颅
地狱,炼狱,天堂暗自神伤
其 八
大疫持续三年之久。原子弹,核弹
在口罩与核酸面前自惭形秽
明修栈道的人类
与暗度陈仓的疫魔激烈鏖战
上苍为之慨叹,死神发出狞笑。没有
硝烟的战争,洗涮着苍生龌龊的魂灵
其实口罩怎能堵住贪欲的嘴巴
只好用羞赧的目光交流
暂且求得平安
看不到纷杂的内心波翻浪涌
其 九
富贵被富贵深深掩埋
贫穷被贫穷悄然拯救
水至清则无鱼,我正好悠然垂钓
人至察则无徒,我正好独善其身
谁在《群书治要》之中寻觅安邦的出路
在庄严清净平等觉里找到心灵的归途
于论语和道德经中采撷几束花朵
装饰清规戒律的门楣,以静制动
其 十
岷山巍峨耸立,积雪难以长存
当洮水清澈之时
我可以用来洗濯冠缨
当洮水浑浊之际
我可以用来清洗双足
谁在圣药当归的故乡,仰望那轮明月
那仿佛是余光中《乡愁》之中
不曾彰显的一枚,圆圆的邮戳
战争被战争悄然消弭
和平被和平轻轻点亮
应当归来啊,漂泊多年的游子,
母亲不愿看到兄弟相残的悲催景象
十 一
俄乌之战的枪炮声久久不息
向天下拉响了骇人的警报
寰球说大不大
七十亿苍生在此繁衍生息
寰球说小不小
却能在一个人的手提箱里缱绻
在《圣经》面前发过誓的人
一念之间,即是天堂
一念之差,便是地狱
只要你来一个华丽的转身
便是解救人类厄难的上帝
十 二
沉思良久,怎能轻易缄默释怀
宇宙万物本为一体,众生皆平等
煮豆燃豆萁的古诗
曾救了兄弟一命
我的分行文字,却拯救不了
人类的灾难,这是我一生
最大的悲哀与不幸……
写诗千首,也抵不上沉思箴言的
只言片语,让我忧心忡忡——
十 三
倘若有人将它翻译成分行英文
能递到五角大楼的桌案之上
当作一封劝君信笺
回头是岸啊!公门堂里好修善
一善能抵亿万善……
谁能让即将毁灭的世界再现曙光
谁能让温煦的太阳普照大地
谁能使人类重回鸟语花香的春天——
谁便是,降临在人间的转轮圣王
2022.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