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新诗百部典藏之孙思《风从东方来》自序
风从东方来
——上海百年史诗
以诗歌的形式来回顾上海百年历史,达到以诗叙史的目的,这无疑是一次极其艰难的挑战。在创作这首长诗时,我首先尽量避免口号式和概念性概括性语言。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相互交融和交替,进行以实托虚,以虚托实;以坚韧、明快、柔和、锋利等不同线条,由远到近,让现场感和画面感像一幅历史画卷,徐徐打开,勾勒和刻画出百年上海的巨幅素描,或者说素雕;以丰富的视角,深邃的情感,使得这首长诗具备了一定的感染力和阅读性。
2021年6月6日,改了八稿,全长1285行的百年史诗《上海 上海 》终于完稿。这首长诗被一家大型网站推出来后,全国认识不认识的诗人都在转发,一周的阅读量达到了36.7万,这在诗坛史上很少见。同年这首长诗得了“中国长诗奖”。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当代文学评论家,台港暨海外华文学研究专家,92岁高龄的陆士清教授,读了这首长诗后说:“要了解上海,可先从孙思的百年史诗《上海 上海》入手”。他还因此把我诗里的句子,引用到他的一篇文章里,让我很是感动。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策源地,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一座大城市。百年党史,沧海桑田,风云变幻。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怎样描绘?这座城市的百年巨变又如何阐述?怎样让诗歌文本艺术表现力充盈,政治抒情饱含深情而不空洞,对现代性现场呈现诗意浓郁而盎然?首先我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每个历史人物、每条街道、每座建筑,我都逐一沉潜进去。阅读、倾听、思考、想象,然后再做精细的安排与布局。全诗分为序幕、曙光、解放、转折、多元、静好、尾声七个部分,如同戏剧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按照时间顺序,呈现波浪式前进与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格局。虽然全诗涉及到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但我在每一个篇章里都各有侧重。
第一卷《曙光》侧重叙述政治、文化领域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表现早期共产党人怀揣初心寻求光明的艰辛历程,同时叙述现代作家、艺术家通过文艺作品反映社会进步、追求救国救民革命理想的深邃主题。第二卷《解放》侧重叙述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包括航天、物理、数学、生物、医药、建筑等领域。新中国的成立,激发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工作热情,处在经济、科技前沿的上海人民,无疑释放了巨大的能量投入到各项工作中去,从而催生出一项项科技成果和一个个成为时代标签的商品品牌。第三卷《转折》主要从经济领域描写浦东开发开放后的巨大变化,这无疑是又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场变革使上海经济发展走上了快车道,用三十年时间实现了全新的蜕变和涅槃重生,使上海向着国际大都市坚实迈进。30年前的江畔稻田和寻常巷陌已蝶变为高度现代化的世界城市标杆,中国乃至世界金融、科技、经贸的脉搏汇聚在此形成交响。在浦东开发开放的基础上,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启动,浦东和上海正引领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格局。上海七个郊区的特色与发展,各有侧重和千秋。第四卷《多元》从市中心的每一条路入手,再穿越历史和时间,把对每一条路独到的认识和诠释,上升到一种精神的层面。使得这些路的存在超出了时间之外,不会因时间的改变而改变。这些路互相依傍,又独自前行,无声地伏在城市的脚下,看上去柔软,却比我们骨头坚硬.它们是这个城市的血管.是上海精神的集中。第五卷《静好》诗意地描绘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四季风光,以及一些宁静的有代表性的景点,让上海的耀眼与静好相得益彰。
在日常中,或许很难体会出我们对祖国的爱究竟有多深,只有在特殊环境下,也就是美学中提到的典型环境里,才能得到深刻的验证。2021年12月14日,我跟随上海市作家协会代表团参加在中国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因为坐在靠后的中间,习近平总书记上台时我看不真切,问身边的一位作家,走在最前面的是不是总书记,他说是的。他的话一出口,我当即双目湿润,热泪盈眶。上海作家代表团座谈时,我说我看到总书记的一瞬间热泪盈眶。有人问我是不是夸张?我说我是一名诗人,可能情绪来得比较快。当时我就想:我一个普通的诗人,也没为国家做多少贡献,竟然能见到我们的国家主席,这是多少普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在我们家,二哥是一个有名的剧作家,迄今为止有七十多部大戏在全国各省剧团上演,有两任国家文化部长都接见过他,他都没机会见到国家主席。而我是何德何能,获得了这么大的殊荣”!
读者读诗,是想在诗里寻找作者的故事,作者的喜怒哀乐,如果这些都没有,读者就会读得很寡味,消减了感染力。所以《尾声》部分,我把自己家族与上海这座城市的故事和渊源,写了进去。
因出版要求诗集页数要达到150页以上。于是在史诗原有三卷的基础上,我又查阅了大量资料后,补充了第四和第五卷,从原先的1280余行扩充到2790余行。诗集出来后,究竟如何,读者又会有怎样的看法,这些都是我无法判断和想象的。我是诗人,只要我活着,写诗就不会停止。说爱说喜欢,似乎有些矫情,是习惯吧。像习惯被体温焐热后的那一点暖意;像习惯一日三餐那样,成为生命中必不可少的!
作者简介:孙思,诗人、评论家,著有诗集五部。曾获刘章诗歌奖、海燕诗歌奖、中国长诗奖、鄂尔多斯诗歌奖等,诗收进百种诗歌选本。理论专著获上海市高校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由全国各大高校图书馆收藏。有评论获第七届冰心散文评论奖、《诗潮》年度诗歌评论奖、上海作协年度评论奖。另有部分小说在省市级刊物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