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缘中的生死叩问
——包容冰组诗的佛教哲学解读
一、生死迷宫的诗性解构:佛教 “缘起性空” 的现代演绎
读诗人包容冰的组诗,以 “谈死色变” 的世俗常态开篇,即刻撕开了人类对生死议题的认知遮蔽。从主题深度来看,诗中对生与死的探讨摆脱了表面的肤浅,直抵核心:诗人开篇便引导读者以耐心面对生死命题,“宇宙浩渺无垠的大美,无言。圣哲 / 道尽了天地万物成住坏空的秘笈”,从宏观宇宙视角切入,为生死主题奠定宏大背景;在探寻答案时,又提及“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也算不过 / 因果规律的法则。善恶报应 / 才是难以逾越而最有效的生命公式”,将生死与道德因果相联系,使主题延伸到生命过程中的行为与结果,提升了深度与广度。
这句“善恶报应才是难以逾越而最有效的生命公式”,更构成了对佛教业报理论的直接呼应,它将原始佛教“随所造业报应因缘”的教义,转化为现代人可感知的“生命公式”隐喻。而组诗对生命本质的探讨,更贴合佛教“缘起性空” 的核心教义:佛教认为生命作为“五蕴”(色、受、想、行、识)的和合产物,本无永恒不变的实体“我”,正如《杂阿含经》所揭示的“五蕴自性皆空”;组诗第3节“生与死纠缠不休,像轮回的四季”,则将这一抽象教义具象化为四季更迭的自然意象,暗示生死不过是因缘聚合离散的循环显现。
从菜市场的“撕心裂肺的呐喊 到历史上的“血浪滔天”,诗人以层层递进的血腥意象,揭露了“杀盗淫妄 等恶业引发的苦果,恰如《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中善住天子因恶业堕入畜生道的警示,印证了佛教“业力牵引轮回”的核心观点,也让“缘起性空”的教义不再停留在理论,而是与现实苦难紧密相连。
二、世俗迷执的镜像折射:对 “生死平等” 的佛教批判与生命苦难的人文关怀
在对生命的思考上,诗人包容冰首先关注到灵魂的安放问题:“将灵魂到哪里存放 / 最为保险高贵,不受任何欺凌 / 侮辱,戕害,杀戮”。通过“我看到众生嚎叫的泪水 / 汇集成汪洋大海,恣肆浩荡” 的众生苦难描写,以及“我更不忍目睹血浪滔天,血流成河 / 屠宰场与屠城的方式有何不一样”的血腥场景呈现,深刻揭示了生命在现实世界中遭受的苦难,进而引发对人的生命存在意义的叩问,这种对生命苦难的挖掘,使诗歌不仅仅是对生与死的理论探讨,更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
在此基础上,组诗第4节抛出“唯有死亡是平等的弥天大谎”,构成对世俗认知的尖锐批判反拨,其思想内核与佛教“六道轮回”理论高度契合。原始佛教认为,死亡并非平等的终点,而是业力流转的节点。“众生依自身行为后果在六道中轮转”,“金枝玉叶”与平民百姓的差异,在死亡后将转化为不同道果的分野。诗人通过这样的思考,打破了常规认知中“死亡平等 的观念,促使读者重新审视死亡的本质以及人们对死亡的固有看法,使诗歌在死亡主题的探讨上具有独特的批判性。
这种对世俗迷执的批判,在第5节进一步延伸至对历史的反思:“纵观人类历史,就是一部血腥屠戮的沧桑叙说”,诗人指出凡夫“读不懂生死英明哲学”,深陷“争名夺利”的囹圄,这恰是佛教“无明”烦恼的显现。原始佛教认为,“痴(无明)是最根本的烦恼”,它驱使众生在贪嗔痴中轮回不已;诗中“圣哲发黄的典籍落满灰尘 的意象,隐喻着佛教真理被世俗遗忘的困境,而“小隐隐于野” 的解构则暗示,真正的觉悟不在遁世,而在直面世间的苦难,这既是对世俗迷执的批判,也是对生命苦难的回应。
包容冰“把死字供上香案,晨昏礼拜”的实践与祈愿,实则是对佛教 “念死无常” 修行法门的诗性转化,提醒世人唯有正视死亡、直面苦难,方能破除对名利的执着,走出对世俗迷执的困境。
三、修行解脱的路径探寻:五戒与 “向死而生” 的实践
面对世俗迷执与生命苦难,包容冰的组诗进一步探寻修行解脱的路径,其核心恰与佛教“戒定慧”三学的修行次第相呼应。在组诗第8节中:“狠心砍下杀盗淫妄酒的五根肋骨,当作问道修持的拐杖”,构成对佛教五戒最震撼的诗性诠释:佛教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本是约束行为的准则,诗人却将其转化为自我净化的修行工具——“砍下肋骨”,象征斩断烦恼根器,“拐杖”则寓意以戒律为指引踏上觉悟之路,精准呼应了“以戒为师,以苦为师”的佛教修行根基。
在第6节 “给灵魂套上抗战的甲胄,在生死疲劳的搏斗场搏击腾挪”,进一步将修行描绘为一场与烦恼的持久战。“饮下多欲为苦的良药”直接印证了佛教“苦谛——“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等八苦皆源于贪欲;而“挣脱财色名食睡的千古镣铐”,则对应着佛教“断除五欲”的修行目标。诗人提出的 “向死而生”,更与密宗“六中有”法门中“于识境中自解脱”的理念相通:不逃避死亡,而以死亡为镜鉴,在现世实现灵魂的觉醒。
诗的第9节对仓央嘉措名言的化用,深化了修行的内涵:“世间事,除了生死,一切都是闲事”的喟叹,与佛教“出离心”思想高度契合;但诗人随即以 “你的指尖是戳心扎肺索命的利剑”转折,暗示觉悟并非轻易可得。这种矛盾性恰是修行的真实写照。正如原始佛教所言,解脱需经“三十七道品”的渐进修行,而非一蹴而就,也让修行路径的探讨更具现实说服力。
四、艺术表现手法:意象、句式与语言风格的协同表达
诗歌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得以落地。在意象运用上,诗人善用具象化表达营造氛围、传递情感:描写血腥场景时,“令人窒息的血腥像啸叫的子弹,射穿 / 我的五脏六腑”,将抽象的“血腥”转化为具有冲击力的“子弹”,生动传达出诗人面对残酷现实的震撼与痛苦;表达修行决心时,“我给灵魂套上抗战的甲胄 / 在生死疲劳的搏斗场搏击腾挪”,“甲胄”意象展现灵魂的坚韧,“生死疲劳的搏斗场”则营造出紧张的修行氛围,让抽象的“修行” 变得可感可知。
在句式选择上,大量反问与疑问句式的运用,增强了情感表达与思考力度:“生有何乐,死有何苦 / 为什么所有众生都那么贪生怕死 / 趋吉避祸”,以反问引发读者对生命本能与生死意义的深入思考;“谁又能悬崖勒马,轻生重死 / 将一切虚妄的名利置之脑后 / 把死字供上香案,晨昏礼拜”,通过疑问强化对世人追逐名利、忽视生死真谛的反思,引导读者去探寻生命的本质。
在语言风格上,诗歌简洁而有力,无过多华丽辞藻堆砌,却能精准传达深刻情感与思想:“世间事,除了生死 / 一切都是闲事。这是仓央嘉措的名言 / 懂得而研读的人有几个”,以直白语言点明生死在世间万事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对人们的忽视表示遗憾;“我的悲悯与分行的文字挡不住一颗 / 飞过天空啸叫的核弹。人类真的 / 聪明绝顶啊,无可复加 / 一枚核弹就会总结世界上 / 一切情仇爱恨”。诗句简洁表述中蕴含对人类行为的批判,以及对生死面临现代尖端科技巨大威胁的忧虑,让语言既有诗意,又具现实重量。
从整体结构来看,组诗以11个小节逐步深入探讨生与死的各个方面:从生死哲学命题的提出,到生命苦难、灵魂安放、死亡平等性的思考,再到修行路径的探索,每个小节围绕主题展开且层层递进,使整首诗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引导读者逐步深入生死主题的内核。
五、现代性困境的生死追问:核弹阴影下的灵性救赎
组诗的深刻性,更在于将传统佛教生死观与现代危机相连,赋予古老哲学以当代意义。第10节 “用十指每天敲击时代飞速发展的键盘,地球百孔千疮,物类訇然灭绝”,以科技时代的典型意象,揭露了现代人类因“贪嗔痴”引发的共业——对自然的掠夺、对武器的狂热,正将众生推向集体毁灭的边缘。“一枚核弹就会总结世界上一切情仇爱恨”的警示,呼应了佛教“怨憎会苦”的教义,却以更具现代性的灾难图景呈现,让传统“苦谛”与核威胁、生态危机等当代问题产生共鸣。
面对这种现代困境,诗人发出“我将自己的灵性何处存放”的叩问,其答案隐含在“山水自传,佛塔自演”的意象中,这是对佛教“众生皆有佛性”“万物互联”理念的现代诠释:即使没有“转动的经筒”,自然与灵性的显现从未停止,现代人仍可在与自然的连接中寻找灵性安放之地。而“再高贵的生也不如预知时至的死”的论断,则回归到佛教修行的终极目标:通过现世修持,达到 “预知时至、生死自在,超越三界”的妙有境界,正如原始佛教所倡导的 “精进修行证悟涅槃”,为现代人生死困境提供了灵魂救赎的方向。
六、生死自在的终极指向:真理觉醒的诗性抵达与现实意义
组诗结尾 “谁如果找到生死自在的路径,谁就握住了宇宙人生崇伟绝伦的真理”,将全诗的追问引向佛教的核心追求。“生死自在” 并非指掌控生死,而是如原始佛教所言,通过破除“我执”,证悟“涅槃寂静”,超越生死轮回的束缚。诗人在第8节 “将死神的狞笑当作指路的明灯”的意象,恰是这种觉悟的写照:不再畏惧死亡,而以死亡为指引,在“弃暗投明”的修行中走向光明。
从“谈死色变”的开篇到“生死自在”的结尾,包容冰的组诗完成了一次对佛教生死哲学的现代转译:它以“五蕴”解构生命本质,以“业报”诠释苦难根源,以“持戒”指明修行路径,最终以“涅槃”作为终极向往。在核弹阴影与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这样的诗歌不仅是对个体灵魂的叩问,更是对人类集体命运的警醒。唯有回归生死的根本真理,才能挣脱烦恼的镣铐,实现灵性的救赎。正如佛教所言,“心已离诸行,爱着永无余;更不受此形,长乐涅槃中”,这或许正是诗人通过11节诗作想要传递的终极启示。
包容冰这组诗在生与死的哲学探讨上达到了一定深度,通过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严谨的结构,为读者呈现了一场关于生死的深刻思考盛宴。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忙于追逐物质与名利,忽视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这组诗恰如一声警钟,提醒着人们停下脚步,去思考生与死这一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终极问题,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与思想启迪意义。
附:
生与死的哲学(组诗)
包容冰
1
谈死色变。请你暂且
不要惊怵,耐心是一切事物
成长必不可少的恒温与沃土
宇宙浩渺无垠的大美,无言。圣哲
道尽了天地万物成住坏空的秘笈
一道撕扯人类神经的哲学命题
答案千差万别,又谁能说清唯一的标准
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也算不过
因果规律的法则。善恶报应
才是难以逾越而最有效的生命公式
2
将灵魂到哪里存放
最为保险高贵,不受任何欺凌
侮辱,戕害,杀戮。我看到众生嚎叫的泪水
汇集成汪洋大海,恣肆浩荡
我更不忍目睹血浪滔天,血流成河
屠宰场与屠城的方式有何不一样
令人窒息的血腥像啸叫的子弹,射穿
我的五脏六腑。我用双手捂住狂跳的心房
疾速走过菜市场的血腥嘈杂
与撕心裂肺的呐喊和吼嚎……
3
世尊说,一个生命的诞生就是一种过错
一个生命的死亡更是一种大错
生与死纠缠不休,像轮回的四季
演绎因果相续,冤冤相报的游戏
生有何乐,死有何苦
为什么所有众生都那么贪生怕死
趋吉避祸。优胜劣汰,弱肉强食
似乎成了默认遵循的真理
4
如果生的高贵,金枝玉叶
公侯宰相,黄袍加身,人王地主
歌星影星趋之若鹜,仰慕钦羡者众
唯有死亡是平等的弥天大谎
愚弄了芸芸众生,觉醒者寥寥
谁又能悬崖勒马,轻生重死
将一切虚妄的名利置之脑后
把死字供上香案,晨昏礼拜……
5
纵观人类历史,就是一部
血腥屠戮的沧桑叙说。读懂历史
读不懂生死英明哲学,多么可怕
其实依然在凡夫倾轧的囹圄争名夺利
圣哲发黄的典籍落满灰尘
真理无语,暗自垂泪。遁世的隐士
并非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公
——小隐隐于野
6
大隐隐于市。我们的肉眼
看到生的繁华璀璨,却看不到死的
残酷悲怆,沉沦无期。灵魂倍受磔刑
我给灵魂套上抗战的甲胄
在生死疲劳的搏斗场搏击腾挪
饮下多欲为苦的良药,疗疾治病
奋力挣脱财色名食睡的千古镣铐
向死而生——
7
生与死,一如罪与罚
生到哪里去赎罪,死到哪里去受罚
犹如但丁描述的天堂,炼狱,地狱
并不是天方夜谭的神话故事
你像一个懵懂的孩子,错解了智者的用心
何等良苦。读懂了《神曲》的人
也许才能读懂体会生死可怕的滋味
8
生在肉体人身的寺院,不知前世
是何物。我不断用赎罪的方式叩问
狠心砍下杀盗淫妄酒的五根肋骨
当作问道修持的拐杖,前半生颠倒迷惑
后半生觉醒明妙,狠心杀出一道血路
弃暗投明——
光明照耀在我蹀躞的路上
将死神的狞笑当作指路的明灯
9
世间事,除了生死
一切都是闲事。这是仓央嘉措的名言
懂得而研读的人有几个——
“那一日,我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歌唱传遍了世间的角角落落
你的指尖,无论温暖抑或冰冷
都是一把戳心扎肺索命的利剑
我也确实不敢擅自触摸……
10
我的手里没有转动的经筒
而山水自传,佛塔自演。我用十指
每天敲击时代飞速发展的键盘
地球百孔千疮,物类訇然灭绝
我的悲悯与分行的文字挡不住一颗
飞过天空啸叫的核弹。人类真的
聪明绝顶啊,无可复加
一枚核弹就会总结世界上
一切情仇爱恨……
在生死决斗场,我不愿看到人类将用
石斧来对打。灵魂真的永远不死
我将自己的灵性何处存放——
再高贵的生,也不如预知时至的死
11
谁如果找到生死自在的路径
谁就握住了宇宙人生
崇伟绝伦的真理
2022.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