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论坛

《和平之光》一曲充满母爱阳光的赞歌

2025-09-30 18:23:35 作者:吴歌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吴歌,被乐坛尊为豫音老爷子雅称。原名吴永通,1933年出生于河南省巩县。在抗美援朝保家为国战火硝烟中,荣立三等战功。国家一级作曲家、指挥家。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合唱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音乐家协会主席、河南省合唱协会会长等多个职务。音乐、器乐、乐理、评论等佳作专著等身,国家河南省获奖无数。为“中国合唱终身贡献奖”,宋庆龄国际基金会“庆龄枫叶奖”获得者。
  《和平之光》(李正品词  刘咏阁曲)听了好几遍,歌曲以母爱为管弦,奏响了和平的最强音。
  我和词作者李正品同是巩义人,我们是老乡。他文学功底扎实喜爱写作,50年前就在省报上发表作品。几十年来他的作品涵盖诗歌、散文、歌词等多个领域,成果颇丰。1984年我们有幸一起参加省音协组织的词曲作家黄河采风创作活动。我们沿黄河从壶口瀑布跑到山东垦利大海边,一路上我们除了向治黄工人干部采访学习外, 还对所到之处黄河沿岸的居民群众座谈采访,一趟下来收获极多。回来后不多时间大家就写出了不少歌词,省里编印了一本《黄河之歌》歌词集,正品有多首歌词入选其中。随后作曲家们就投入了音乐创作,我当时曾为正品写的歌词《我爱故乡的黄河》谱曲,并参加了黄河之滨音乐会演出。电台,电视台也先后播出。这首歌是我俩首次成功合作,心情十分愉快。后来我俩在国际少林武术节及郑州之夏音乐会中,又多次合作,加上在黄河采风过程中我是领队,正品年纪又最小,他不大爱说话,对老同志非常尊重也肯于帮助我们,经常跑前跑后为大家热心服务,都给我们留下良好印象。
  曲作者刘永阁也是比我们晚一代的年轻人,我们相识几十年了。他给我的印象是文质彬彬待人真诚,大家对他印象都不错!因为都是搞音乐的我更关注他的音乐才能与艺术修养,在这方面他是一位不多见的人才。几十年前他和正品合作的《思恋黄河》,早已传遍全国并已成为经典作品。这首歌词也是当年黄河采风的作品,是那本歌词集里的第一首。巧合的是这首作品首次在黄河之滨演出时,由老一代女高音歌唱家黄鹂演唱,当时担任指挥就是我,节目单至今我还保存着呢!几十年来永阁创作了大量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声乐、器乐、电视剧、交响乐等等,他涉猎的范围极广,成就喜人! 他作品的特点是精细大气、极具时代感,风格多样、艺术性极强。
  今天,专门讲一下他和正品近期合作的《和平之光》这首歌曲。
  听着旋律,看着歌谱,联想着当今的形势,特别是在俄乌冲突、巴以战火持续蔓延的情景下,无数家庭被战火撕裂,尤以 “天下母亲失去儿子” 的伤痛最令人心碎 —— 那些曾在怀中啼哭的孩童,那些曾许下归家,请等我回家的承诺,最终化作硝烟中模糊的背影,只留下母亲在废墟旁、在月光下的无尽守望。这首《和平之光》恰恰就以这样的时代伤痛为底色,以母亲对和平的殷切期盼为主线,用心底的强音,真挚的情感,构建起对和平的无限向往。
  一、从“母爱共情” 出发,构建了 “个人·集体·世界” 的和平之家。
  (一)从 “母亲视角” 切入,让和平的诉求更具情感温度。
  这首歌没直接提及 “母亲”,却处处渗透着母亲的期盼 :“男儿不再出征,不再出征;母亲不再守望” 这句,直接点出战争对母爱关系的摧毁,将 “母亲守望儿子归家” 这一具体场景,升华为所有受战争波及家庭的共同困境。这种以 “个体伤痛” 为起点的创作手法,避开了宏大叙事的空洞,让听众能从 “母亲的眼泪”“母亲的守望” 中感知战争的残酷,进而对 “和平” 产生更强烈的共情。特别是 “星星不再流泪”“月亮不再悲伤”,以自然意象的 “拟人化悲伤”,暗合母亲失去儿子后的心境,将抽象的情感具体,让和平的诉求不是口号,而是 “母亲想再抱一抱儿子” 的朴素愿望,催人泪下。
  (二)以 “和平之光” 为线索,串联 “渴望·传递·实现” 的叙事格局。
  歌曲围绕 “和平之光” 展开层层递进的叙事:开篇 “你展开翅膀,穿越时光隧道的漫长”,将 “和平之光” 塑造成一种跨越时空的 “救赎力量”,暗含母亲对 “没有战争的生活” 的追忆,以及对 “和平重新降临” 的渴望。然后 “把光的温暖洒在每一个人的脸上”“把光的衣裳披在每一个人的身上”,描绘 “和平之光” 的传递过程,从 “温暖脸庞” 的生体感知,到 “披上光衣” 的心理守护,体现和平对个体的滋养;结尾 “人间没有硝烟,到处都是花的海洋”,则完成了 “实现和平” 的愿景描绘。达到“渴望·传递·实现” 的完整链接。这种旋律的叙事,让 “和平” 从抽象的概念,变成可感知、可传递、可实现的美好图景,也让母亲的 “个体期盼” 与 “世界和平” 的集体目标紧密相连。
  二、重复修辞与意象叠加,强化情感冲击力的写作技巧。
  (一)“重复修辞” 的密集运用:让情感在重复中沉淀,让诉求在强调中深刻。
  歌曲中的 “句内重复”“句间重复” 与 “段落重复”,承载着不同的情感功能:“穿越时光隧道的漫长,穿越时光隧道的漫长”“我们的心房,我们的心房”,就是句内重复。还有词语重复,模拟母亲 “反复思念” 的心理状态。失去儿子的痛苦,往往是在一次次 “回忆” 中加深,这种重复恰如母亲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儿子的身影,让情感更显绵长与沉重。句间重复也运用自如:“把光的温暖,洒在每一个人的脸上,温暖洒在每一个人的脸上”,前一句是完整的动作描述,后一句截取核心短语重复,既强化了 “和平之光” 的温暖属性,又形成了韵律上的呼应,让歌曲更具传唱性;大家还应注意段落重复:如 “和平之光,没有国界地久天长;和平之光,没有国界地久天长”“和平之光,五彩缤纷,竞相开放;和平之光,五彩缤纷,竞相开放”,通过段落级的反复,将 “和平无国界”“和平多美好” 的核心观点再次强调,多像母亲在无数个夜晚对 “和平” 的祈祷,让和平的诉求更具穿透力,也让听众在重复中加深记忆,形成情感共鸣。
  (二)“意象叠加” 的巧妙设计:用自然意象寓情,让抽象情感可视化。
  歌曲运用 “翅膀”“时光隧道”“光”“风”“云层”“星星”“月亮” 等自然意象,构建起一个充满诗意与希望的 “和平场景”,且意象之间相互关联、层层叠加:以最为熟悉的 “光” 为核心,衍生出 “光的温暖”“光的衣裳”和“光的明亮”。“光” 既是物理层面的 “光明”,象征战争所带来“黑暗” 的对立面,也是情感层面的 “温暖”,象征母亲对儿子的爱、世界对和平的渴望。
  拿 “风”的“翅膀” 作为 “传递意象”。“用风的柔和,一次次浸润我们的心房”,将 “和平的抚慰” 比作 “风的柔和”,温柔却有力量;“你展开翅膀,穿越时光隧道的漫长”,将 “和平之光” 塑造成有 “翅膀” 的生命体,赋予其跨越战争阻隔、传递希望的能力。
  用“星星”“月亮” 为 “情感意象”。“送来星星月亮的慈祥”“星星不再流泪,不再流泪;月亮不再悲伤”,将 “星星”“月亮” 与 “母亲的慈祥”“母亲的悲伤” 绑定,让自然意象成为母亲情感的 “代言人”。这种意象一层层叠在一起,让抽象的 “和平” 与 “母爱” 变得可看、可触、可感,极大地增强了歌曲的艺术感染力。
  三、歌词的特点:质朴通俗与诗意浪漫并存,兼顾大众共鸣与艺术质感
  (一)语言质朴通俗,贴近大众情感认知
  歌曲摒弃了复杂的词汇与晦涩的表达,多用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如 “洒在每一个人的脸上”“披在每一个人的身上”“一声祝福,一个问候,一种希望”,表述直白易懂,如同日常对话般亲切,无论是身处战争中的普通人,还是远离战火的听众,都能轻松理解歌曲的含义。尤其 “男儿不再出征,不再出征;母亲不再守望” 一句,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最朴素的语言点出战争最残酷的后果:“儿子不能归家,母亲只能守望”,这种 “质朴中的力量”,比任何华丽的描写都更能触动人心,让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感受到母亲的痛苦与对和平的渴望。
  (二)诗意浪漫表达,提升歌曲的艺术魅力
  在质朴的基础上,歌曲又融入了诗意浪漫的元素,让语言既有 “烟火气”,又有 “文艺感”。例如 “穿越时光隧道的漫长”,用 “时光隧道” 这一带有浪漫色彩的概念,将 “对和平的渴望” 延伸到 “跨越时空” 的维度,暗含 “无论过去·现在·未来,和平都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人间没有硝烟,到处都是花的海洋”,以 “花的海洋” 比喻 “和平的世界”,画面感极强,既展现了和平的美好,又充满了浪漫的想象;“播撒爱的种子,世界充满阳光”“传递爱的温暖,温暖世界阳光”,将 “爱” 比作 “种子”,将 “和平” 比作 “阳光”,用诗意的隐喻,让 “和平与爱” 的主题更具美感与深度。这种 “质朴与诗意” 的平衡,让歌曲既能走进大众的内心,又具备较高的艺术价值。
  四、歌曲表达的价值意义:在战争伤痛中传递希望,为和平诉求注入情感力量。
  (一)对 “战争受害者” 的情感慰藉:让母亲的伤痛被看见,让守望的希望被点燃。
  在俄乌、巴以等战争中,无数母亲承受着 “白发人送黑发人” 的痛苦,她们的声音往往被战争的炮火掩盖。这首歌以 “母亲不再守望” 为核心诉求,将母亲的伤痛置于聚光灯下,让世界看见战争对个体家庭的摧毁,也让身处苦难中的母亲感受到 “有人理解她们的痛苦”。同时,歌曲描绘的 “和平图景”——“男儿不再出征”“人间没有硝烟”,为母亲们注入了 “希望”:她们的守望不是徒劳,和平终会到来,儿子若在天有灵,也能看到一个没有战争的世界。这种 “情感慰藉”,是对战争受害者心灵的修复,也是对 “生命至上” 理念的践行。
  (二)对 “全球和平” 的呼吁:以 “母爱” 为纽带,打破国界与文化的隔阂。
  “和平之光,没有国界地久天长” 一句,直接点明了歌曲的 “全球视野”。母爱是跨越国界、跨越文化的共同情感 —— 无论是乌克兰的母亲、以色列的母亲,还是巴勒斯坦的母亲,包括全世界的所有母亲,她们对儿子的爱、对和平的渴望都是相同的。歌曲以 “母爱” 为纽带,将 “个体家庭的伤痛” 升华为 “全人类的共同困境”,将 “单一国家的和平诉求” 扩展为 “全球和平的集体愿望”。它提醒世人:战争没有赢家,只有无数母亲的眼泪;和平不是某一个国家的 “特权”,而是全人类的 “刚需”。这种 “无国界的和平呼吁”,在当下地缘冲突加剧的背景下,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能够促进不同国家、不同立场的人对 “和平” 产生共识。
  (三)对 “未来世代” 的引导:播撒 “爱与和平” 的种子,守护 “没有硝烟” 的明天
  歌曲结尾 “播撒爱的种子,世界充满阳光”“传递爱的温暖,温暖世界阳光”,不仅是对当下和平的呼吁,更是对未来世代的期许。它希望通过歌声,将 “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的理念传递给下一代,让他们从小就懂得 “战争的残酷” 与 “和平的珍贵”,从而在未来成为 “和平的守护者”。同时,“人间没有硝烟,到处都是花的海洋” 的美好愿景,也为孩子们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争、只有幸福的世界,这种 “正向引导”,对塑造下一代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正品、咏阁能拿出这样的歌曲,我很高兴。我衷心为世界的和平祈祷,为天下的母亲祈福。祝愿这首歌如同一束真正的 “和平之光”,照亮母亲们守望的道路,照亮人类对和平的共同追求。让每一个 “不再出征” 的男儿,背后都是一位 “不再守望” 的母亲;每一片 “没有硝烟” 的土地,都是无数母亲用眼泪与期盼换来的天堂。愿这束 “和平之光”,能穿越战火的阻隔,早日照进每一个受战争困扰的家庭,让 “星星不再流泪,月亮不再悲伤”,让 “母亲与儿子” 能在和平的阳光下,共享幸福的生活。
  正品和咏阁合作了不少以黄河为主题的歌曲,为宣传黄河付出不少,我更期待他们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我的老家在巩县,黄河边上有北魏石窟寺,有杜甫故里,有北宋黄陵等等,印象很深。
  我真的还想再去一次,那里有家,有我的童年。
  

1.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李正品《走向情海歌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