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第九届北江诗歌笔会”圆满落幕
现场讲座和实地培训以及创作相结合
2025-10-20 作者:优伦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胡伟老师在讲座时,阐释了生态诗歌具有的鲜明特性,概括为批判性、体验性和建设性。
金风送爽一城诗,茶伴菊花香远溢
10月17日至19日,在清远市文联指导下,清远市清远诗社主办了以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建设为主题的“清远第九届北江诗歌笔会”。进行了现场讲座和到茶园实地培训以及创作等活动。
中共清远市委原书记、清远诗社原社长骆雁秋,市文联党组书记、市文联主席胡丽琼诗社部分骨干进行了面对面交流。骆雁秋赠送了《马诗三百首》《雁秋诗选》等著作给相关人员,畅谈了创作感受和经验等。
笔会开幕式在清远市国际会展中心多功能厅举行,市文联副主席陈淑清致开幕词。《中国林业》《生态文化》杂志主编胡伟以《生态诗歌和清远创作》为题,《长沙晚报》副刊部主任范亚湘以《清远诗坛的守望与创新》为题,永州清远两地文学研究的学者、《永州日报》资深编辑杨中瑜以《永清两市的人文联系与当代诗歌创作》为题,分别进行了精彩的讲座。清远诗社社长曾新友主持了讲座。
包括从广州、佛冈、清新、英德、城区等地赶来的一批清远诗社社员和文学爱好者参加了笔会活动。
时将诗意随心咏,邀约秋光共玉萧
清远市文联副主席陈淑清代表清远市文联在开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她说,一直以来,清远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大力扶持诗歌创作。使清远荣获了“中国乡土诗歌之城”和“中国生态诗歌之城”的美誉。清远诗社作为该市繁荣诗歌创作的生力军和主力军,为清远的文学繁荣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近年来,作为“全国十佳诗社”的清远诗社成绩斐然,可圈可点。保持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做法,探索出一条立足本土走向世界的新路径,在国内、国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2023年成为“第23届国际华文诗人笔会突出贡献金奖”获得的团体。清远诗社选编后于2024年6月出版的《绿美清远生态诗文精选集》成为《中国绿色时报》和“学习强国”等21家争先报道的热点。为构筑生态文化,拓展清远的知名度,产生了实际效果,成为清远文艺界清香溢远花丛当中的美丽而鲜艳的一朵。
胡伟老师在讲座时,阐释了生态诗歌具有的鲜明特性,概括为批判性、体验性和建设性。他结合这些年创作实践,针对当下生态诗歌写作的现状,指出当代生态诗歌创作中要加强建设性、地方性和生态地学科学诗性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强调生态诗歌的建设性是区别于非生态性诗歌的重要特质;强调生态的地方性,或“处所性”,要结合清远的地理优势和环境优势,表达清远生态建设的内涵和美丽;诠释了如何提高“生态性”的科学内涵,构建具有当代创造性意识的生态审美诗境。
范亚湘老师《清远诗坛的守望与创新》的讲座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守望。对清远诗社近年来取得的创作成果加以肯定。知道清远诗社是“全国十佳诗社”,从阅读清远诗社出版的多部诗集、多期《清远诗歌》后,感觉到了清远诗人的创作实力。二是创新。诗人写诗,首先要明确你的诗是写给谁看的,想表达什么,如何表达,要接地气,才会有灵气。写山水之美,不应局限于皮里肉外,要充分运用发散性思维。好诗的标准不是停留在某个点,而是要拓展成一条线,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杨中瑜老师作为对永清两地的文学颇有研究的学者,牵着时间的长线,理清从古至今两地的文学脉络。从唐宋时期的元结、凌准、刘禹锡、柳宗元、到苏轼、张浚,展示了他们从湖南的柳州到广东清远的路径和文学联系。在新时代背景下,两地更应该加强文化交流,特别是文学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以此推动两地的文化繁荣。
依韵开篇露笑妍,灵根速长乐无边
老师们深入浅出的讲解,拓展了诗人们的认知领域,明确了创作方向,激发创作热情。市文联党组成员何群贤、清远诗社社长曾新友等与诗社成员深入到英德的红妹茶园、茶科所等地进行实地培训和创作等活动,并现场采访了被央视一台《山水间的家》进行广泛传播的乡村振兴典型——梅子寨。共享清远山水,畅饮英德红茶,感受乡村巨变,品赏如诗如画的粤北风光,这次诗歌笔会取得圆满成功。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