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里的文化守夜人
——专访青年诗人滕远渊
湘西的月光,穿过千年枫木树的枝桠,洒在江溪村的水碾子上,也照亮了滕远渊的诗行。这位 1990 年生于麻阳县江溪村的苗族诗人,乳名 “滕细伢子”,却以笔为犁,在商品经济席卷一切的当下,深耕着乡土文化的沃土。当我们通过线上访谈与他对话时,屏幕那头传来的声音,带着湘西山水的清润,也藏着坚守者的执拗。
“小时候,奶奶在院子角落给我讲‘熊娘咖婆’的故事,右手卷成话筒贴在我耳边,说那怪物白天乌黑、夜晚雪白,专挑顽皮的孩子吃。” 提及《月下江溪村》中最动人的章节,滕远渊的语气温柔起来。这个湘西独有的民间传说,在他的诗中不仅是童年记忆的复刻,更成为地域文化的活化石。组诗中,堰坝、独木桥、观音潭等实景与瞻星亭、醉诗楼阁等虚景交织,苗族视角下的故乡,既有 “紫蓝色蝴蝶引导白银鱼奔向滩头” 的灵动,也有 “水碾子碾压岁月” 的沉郁,与沈从文的湘西叙事、黄永玉的乡土艺术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这份对乡土的执念,在他漂泊异乡时愈发强烈。“在外打工的日子,饥寒交迫、流离失所,唯有故乡的月光能慰藉孤独。” 滕远渊坦言,商品大潮下,人们追逐流量与功利,乡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这让他决心编纂《草根诗集》。征稿过程异常艰难,他要逐一甄别作者身份与作品题材,确保每一首诗都带着泥土的芬芳。“草根文化之路不好走,但这些来自打工者、农民的文字,藏着最坚韧的生命力量。” 他主编的《诗人乐园》《民间优秀诗选》等十余部著作,如同为乡土文化搭建的庇护所,在快餐文学盛行的时代,守护着传统文学的尊严。

滕远渊的诗歌,兼具传统韵味与当代张力。《桃园春色》中 “迎风瓣儿落,飘于树下人”,突破《诗经》“桃之夭夭” 的静态意象,以动态笔触构建人与自然的对话,被学界誉为 “桃花意象的当代革新”。而《月下江溪村》更是将传统诗词的意境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乌剌梨木与白剌梨木像黑白无常形影相随”,既勾勒出湘西独特的自然景观,又暗合苗族文化中生死相依的生命观;“老翁掌灯教孙写诗” 的场景,则将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具象化,灯光与月光交织,成为传统文脉绵延不绝的象征。诗评家认为,他的作品 “以朴素文字承载厚重文化,在虚实之间搭建起乡土记忆的殿堂,让濒临消逝的民间传说与民俗景观,在诗行中获得永恒生命力”。
坚守之路从来布满荆棘。在流量至上的时代,传统诗词创作面临着传播困境,年轻读者更青睐短视频与碎片化阅读。“有时会感到孤独,甚至怀疑自己的坚持是否有意义。” 滕远渊坦言,为了传播乡土文化,他尝试通过网络平台分享诗作,但收效甚微。但道家思想给予他力量,“老子说‘道法自然’,乡土文化的传承本就需要耐心,就像江溪村的水碾子,日复一日,终能磨出醇香的谷物。” 他始终相信,真正的文化力量不会被时代洪流淹没,那些藏在诗中的堰坝、碾子与传说,终将唤醒人们对根的眷恋。
如今,滕远渊仍在坚持传统书法创作,研读李白诗集与《道德经》,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把草根文学、乡土文化分享给更多人,让它们成为鼓舞人心的力量。” 月光下的江溪村,水碾子依旧转动;而月光下的文化守夜人,正以笔为舟,载着湘西的传说与传统,在商品大潮中笃定前行。正如他诗中所言,那些扎根故乡的文化根系,“经千百万年风雨,依旧雷打不动”,等候着人们归来,也见证着坚守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