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国诗歌 > 诗人方阵

顾村诗人红色基地采风诗选

2025-09-30 12:30:27 作者: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编者按:为了迎接建国76周年的到来,顾村镇社会事业发展中心组织顾村骨干诗人,寻访宝山区红色基地和英雄遗址,缅怀革命先烈,用他们手中之笔,抒爱国情怀。本次共选发采风诗26首。
淞沪抗战纪念馆(外一首) 

杨瑞福
 
纪念馆是一座塔
 
与绝大多数的纪念馆不同
它的外形是一座塔
塔高53米,身旁的黄浦江面
迎面驶来的每一艘船
可以招手致意
 
已经够高大了,但我觉得
它依然低于当年所牺牲者的生命
民族誓死抵抗的尊严
与保卫大上海每一寸山河的决心
 
从第十一层的最高平台上
看平静的黄浦江水,在想
上个世纪高唱义勇军进行曲
冲进敌人炮火之中战士的模样
应该是无比汹涌的浪潮

 
纪念馆里的警世钟
 
在纪念馆,一个警世钟
静静放置在那里
眼大睁着,比庙宇里
所有古老的钟都清醒
 
今年的9月18日
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之际
它会再次撞响,为了让活着的人
不会失忆与麻木
 
一个警世钟的伟大
在于,它的沉默是暂时的
灵魂时刻等待锤的召唤
为了让每个听到钟声的人
从沉沦中奋起

 
 
多爱一次人间
   ——参观淞沪抗战纪念馆
 
夏 云
 

展柜里,军靴撕裂着八十年前的风
鞋尖沾的泥土,还攥着当年的硝烟
那是三百个昼夜分不清的血与雨
在纪念馆凝成历史长廊
 
一位老人用指腹轻擦步枪的锈迹
像抚摸战友未愈合的伤口
他袖口的褶皱里,藏着褪色的家书
等桂花再开,他要回家种三亩稻田
可惜桂花空等了八十年
 
黑白照片上,士兵们举着旗帜
旗帜的影子,落在我们的肩上
某个瞬间,我看见阳光穿过展厅
把我们的影子,融入历史的硝烟
 
出口处的和平鸽振翅飞翔时
我忽然读懂展墙上的字:
所谓胜利,不是欢呼着忘记
替那些住在纪念馆的人
多爱一次人间
 

一枚铜扣泛着冷光,穿越时光
弹孔咬出的缺口,还卡着
一九三七年深秋的霜
在二零二五的酷暑还没有化
 
讲解员的声音轻得像落叶
落在泛黄的信纸上:
“娘,此去若不还,坟前莫种菊
种些小麦吧,来年好养弟妹”
 
我俯身,看见步枪的木质枪托
被磨出深深浅浅的沟壑
多像那些年轻士兵的手掌
攥紧过黎明,也攥紧过写给未来的诗行
 
窗外的阳光斜斜切进来
照亮墙上黑白照片里的笑容
有人正整理纪念碑前的花篮
水珠从花瓣滚落,像爹娘的泪水
没忍住的,落在今天的淞沪码头


 
顾村党群服务中心(外一首)
 
倪宝元
 
在写满诗意的地方,搭一座连心桥
会是一道怎样的风景?
 
走进党群中心,一串串鲜活的数字正不停跳动
一个个服务窗口,仿佛星辰璀璨
为你送来春天般温暖
 
解难答疑、娱乐休闲、社情民意,每一个民生需求
在这里,你都会找到答案
 
不远处,社区食堂的香味不停飘来
它让我想起一缕炊烟,想起远方夕阳下
那声久远的呼唤

 
淞沪抗战纪念馆
 
此刻,80响礼炮正在远方鸣响
我数着纪念馆的台阶
一步一个年轮
 
这里的钢筋水泥,不会说话
但它们坚硬的风骨,已为我拨开战火硝烟
迎来一面面血染的旗帜
 
夕阳,一层层给纪念碑镀上暗红
犹如当年火光照亮的云层
 
我在聆听和仰望里,一次次触摸
这片永不沉没的星空


 
幸福顾里(外一首)
——参观顾村镇党群服务中心 


储亚强
 
如果有这样一个地方
让时间躺在安静里
阅读、锻炼、休闲和共享
跨过生命中空白的间隙
 
我多想在这里憩泊
把飘零的故事剪成窗花
看人来人往,充盈彼此的内心
咖啡的苦甜若有若无
 
贴心的服务,仿佛愉悦的音符
幸福躺在格子里,哼着童谣
窗外的风景正在搬运目光
二维码的微光里藏有答案
 
秋风中,每一片树叶都有梦想
落叶的脉络里会长出新的序言
 
 
邮戳里的1937
——参观淞沪抗战纪念馆
 
钢铁与花岗岩叠成的雕塑
还残留着八十年前的硝烟
 
我看见无数猩红的邮戳
正在给1937年的宝山加盖钢印
烽火中的战歌格外嘹亮
抵达这座城市的每个窗台
 
江风正翻动纪念墙
呜咽压进了巨轮的汽笛
那些年轻名字垒起的堤坝
送走一波波血色黎明的潮汐
 
纪念馆出口处
一片野菊抚慰着逝去的灵魂
秋日的阳光正在称量
和平鸽羽毛与松针的密度

 
谭忠余烈士纪念碑前(外一首)
 
赵贵美
 
918 来看你的时候
天空飘着细雨 我想它一定记得
落在1936年枪声里的那场雨
 
眼前的大理石
每道坑洼里 都记得
当年 你走过的暗夜
眸光在你的名字停留
冰冷的石质有了温度
刻下的每一个笔画
都融进当年的接头暗语
 
把党旗轻轻覆盖
微风细雨间
松枝集体向右倾斜
把我们献上的白菊压成
当年发出来的电报密码
 
雨滴 慢慢汇聚
用你血脉里滚烫的底色
一次次翻开那封
你永远未曾发出的家书

 
钟声划破长空
 
站在淞沪纪念馆前
抚摸 撞响的青铜波纹
钟声划破长空
钟锤在庄严肃穆里
推开14年血色的记忆
 
我好像看到
那个没有枪高的战士
含笑说的话: 也许我看不到
但我知道我们一定会赢
 
稚嫩的笑容同眼前的菊花
结出一片山河的明天
 
弯腰 鞠躬
那是捡起硝烟里迷茫的年轮
挺起青铜脉络间
不变的华夏魂
 
钟声 回荡
孩子们举起的小手
带着童声的誓言
汇成指尖和平鸽的翅膀
 
一次次震荡 舞动
如种子在回响里悄悄发芽
长成永不言弃的脊梁
 
 
谭忠余烈士纪念碑(外一首)
 
 箫 鸣
 
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时间的足音
踏向历史的节点
 
怀着追念与景仰
我们
来到了您的纪念碑前
 
沉敛的纪念碑,寂静的岁月
你远离人间烟火
 
三鞠躬后,献上一束鲜花
献上拜谒与景仰
献上心底的仰望
 
时间在默然驻足,岁月
在默然驻足
风,也在默然驻足
 
你的名字从纪念碑缓缓升起
带着青春与激情
自时光深处跋涉而来
 
多少次,那颗制敌于死命的子弹
从您的枪管射出
代表正义与力量,代表无畏与胆略
 
此刻,纪念碑与一束鲜花在彼此凝视
而我们,凝视一座纪念碑
更是凝视一尊年轻的生命——
 
三十一岁戛然而止的生命
让我们的理想与信念
——永远年轻……

 
纪念日和聆听者
   上海淞沪抗日公园警世钟
 
一声、一声、又一声
宝山在聆听
上海在聆听
中国在聆听
 
十四声的警钟长鸣啊
是诉说,是警示、是誓言
 
世界在聆听,听一个民族
把苦难刻进碑文
却把未来举向朝阳

 
听警世钟鸣(外一首)
 
古 乂
 
九月十八日,在淞沪抗战纪念广场
我卸下脑海里所有的烟尘
心归于沉重,把思绪敞在耳鼓上
聆听一口大钟的轰鸣
 
十四响,十四句悠远的呼喊
从纪念广场的草地上
漫开去,雄壮飞满天穹
那声响,驾着江风
把岁月的过去和现在撞出回声
 
钟声的嘹亮
挂满纪念馆、纪念碑、纪念塔
挂满高高飘扬的国旗
也挂满了我心灵的天空
 
 
永远的怀念
——淞沪抗战无名英雄纪念碑前
 
这些连名字,都没来得及留下的勇士
他们是谁的父亲,又是谁儿子
让撰写碑文的人,无奈而肃然起敬
 
我问土地,那些浴血的壮士
如今安在?大地回答
他们为了家国
出了远差,再也不能回来
 
我问苍天,那些魂筑历史的人们
现可安康?江风回答
他们的躯体虽然倒下,有一种精神
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永生
 
那些无名的英雄,静卧在这里
而不死的英魂,都嵌在花岗岩上
以一滴水的方式,构成历史的涟漪
 
今天,我要为血护家园的英灵
献上一束鲜花,寄一份怀念
并告诉他们
生活在片土地上的我们
都是你的后代
 
 
盛宅村的纪念碑(外一首)
      ——拜谒顾村镇革命烈士谭忠余纪念碑

 
曹 鹰
 
我们捧着花束走进盛宅村
脚步轻得,像今天的云
石碑上的名字,笔画比松树还挺
一面党旗,是你的鲜血染就
 
每颗子弹,呼啸着
直射叛徒、奸细、特务的胸膛
“远东第一大暗杀”,震惊上海
载入史册
 
一个妙计,一个馄饨摊
让一把钥匙浮出水面
保护了伟人周恩来
成了隐秘战线的英雄
 
面对敌人的刀锋
你依然疾呼红军攻城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你是顾村的儿子
血浓于水的亲人,三鞠躬的肃穆里
带着怀念,也带着我们的不舍

 
图书馆一隅
   ——参观顾村党群服务中心有感
 
踏进顾村党群服务中心
一个梦幻的景像在打开
 
综合服务大厅、小哥加油站
“一网通办”自助机、幸福育儿坊
多功能演播厅、非遗工作室…
最有感触的是图书馆
 
三位白发老人在图书馆一隅
围坐在圆桌旁
在文字的海洋里畅游
 
蜿蜒的书架,如同竖琴
弹奏着一曲曲,不绝的书音
所有的音符,都飘向皱纹里的山峦
那山峦里,有泉水溪流
也有岁月刻下的年轮
 
老光挡不住落目纸页的视线
大爷在水光灯下捧起书本的样子
专注、可爱
阿姨的惬意,令我羡慕
 
叠加成三位数的年龄
此刻,正停泊在书桌旁
让顾村的诗意
聚拢成幸福的港湾
 
 
爷爷的家
  ——游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有感

傅 明
 
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
爷爷家的楼房
躺在了坑坑洼洼的土地上
 
一个鬼子端着刺刀
把紧挨着的肉铺店老板
从房间中挑出来,横尸街头
 
爷爷一家
幸运地从通往租界的后门转移了
 
上海“八•一三”事件前夕
在隆隆炮声里
爷爷卷了一张草席
把小儿子、妻子埋了
 
刚跨出家门,楼房炸没了
心力交瘁的爷爷
在法租界的难民所,说着疯话走了
 
姐姐、哥哥
在逃难中又走散了
从此父亲成了孤儿
 
今天
站在抗战纪念馆门前
我默默地,握紧了拳头

 
淞沪抗战纪念馆里的哥窑酒瓶(外一首)
 
甘美珍
 
那时的瓷器都很爱国
茶杯底刻着“救国”,笔筒上站着“必胜”
提醒柴米油盐里的人
别忘窗外的炮火,别丢家国的脸
 
出自晋裕窖里的两瓶汾酒
釉色是刚淬过火的翡翠
“抗日到底,慰劳战士”
那么醒目
 
太原会战前夕
阎锡山用它招待川军将领
把山西的骨血和四川的热血
兑在一处,酿成抗敌的胆
 
如今,两只龙泉哥窑酒瓶
釉色还亮,像没干的泪
未曾品尝,却能闻见当年的烈
 
 
童子军遗物
 
扣眼,磨出了发毛的边
皮质腰带,早没了少年硝烟里的体温
 
你用过的短剑静静地躺着
铜剑柄的刻痕很轻
“日行一善”四个字,却比弹片更硬
 
十六岁的你,手攥着它时
没想过当英雄
只记得要把信念送到前线
要帮受伤的叔叔,把国旗再举高几分
 
现在,它们不说话
尺寸那么小,像两个没长大的孩子
守着当年的约定
一个说“别忘那些奔跑的夜晚”
一个说“你看,今天的太阳”
 
 
在烈士谭忠余纪念碑前
 
张 超
 
在宝山的盛宅村
烈士谭忠余的纪念碑前
对着一面鲜红的党旗
我们谈信仰、牺牲
 
谈危难时刻总有坚定的
共产党人站出来,为民请命
 
此刻的我们
用心触摸一尊尊青铜
 
太阳高远,照耀中华民族的脊梁
用一次次撞击,把春天种入土地

 
 
菊祭“九一八”(外一首)
 
吴肖英
 
菊花静默,步履沉重
九一八的纪念日里
指尖又一次触摸
曾被血色染红的土地
 
似听见,大刀扬起
向着日寇的头颅,砍去
民族的不屈,在每一声呐喊里
 
吴淞口浪涛,掀起淬火炉水
罗店鏖战的废墟碎瓦
焦土中站成一把把利剑
 
四行仓库,八百壮士
脊梁弯成了刀柄
镌刻在骨缝雕塑里
淞沪三个月激战
寒刃在怒吼歌声中挥斩
 
八十道年轮里,每一次回望
记忆在刀背上炸响
每一道痕,都刻下
血泪与永不低头的抗争
 
 
顾村党群服务中心
 
育儿坊,点点嫩绿在蹦跳
墨香长卷里,藏着顾村镇的遗迹
年轻的羽翼飞向创业蓝天
老友心结在“蓝青”书记办公室里解开
 
图书区里,书柜形状
不再是单调古板
弧形  三角  圆形
思维,也随几何形跳跃,喷涌
 
坐在阶梯式演讲厅
惊叹,楼梯与座位巧妙合一
这里,线与色的辉映
让我咀嚼着美学课概念
 
数据,蓝图
在大屏幕滚动绽放
党群服务员声音,恰菊泉叮咚


 
蕰藻浜的记忆(外一首)
 
水晓得
 
多么静谧的水
轻轻地流淌在夜风里
如梦一般
 
八十多年前
十月的风,不再清爽
侵略者的兽爪,搅碎了
这条大河的宁静
带血的屠刀,伸向了南岸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成千上万的壮士
顶着敌寇密集的枪弹,凶猛的爆炸
横飞的弹片,冲向前去
 
那时,这条河是红的
是儿女们洒下的血
是母亲们哭红的泪水
 
胜利的旗帜飘扬了八十年
蕰藻浜的水从此变绿
母亲河的笑颜一直不肯落幕

 
抒写谭忠余
 
在盛庄宅的一块草坪上
石榴花一样晚霞
给一座花岗岩石碑染上了红色
 
一群写诗的人
读着一个闪光的名字——谭忠余
 
诗人们握起笔
笔就有了驳壳枪的重量
诗人写下了字,字字是子弹的速度
诗人笔下的每一个字
都是坚毅与骨气
热爱与忠诚的血脉传承

 
 怀 
钱静华
 
天,阴沉着脸
写满了肃穆
 
采风的队伍走进盛新路
瞻仰顾村的儿子—谭忠余
 
你,潜行在腥风血雨的暗夜
用生命在大地写诗
 
你是刀尖上的舞者
履历上充满了传奇的精彩
 
你担负着神秘的特殊任务
一次次锄奸行动
清除危害存亡的毒瘤
 
你用坚定的信仰
护卫着白色恐怖下的那抹红
 
你和你的同道者
以血为墨
描慕气壮山河的磅礴
 
站在你的碑前
所有的缅怀,化作一捧洁白的花束
致敬你的不朽风骨

 
走进顾村党群服务中心
 
裴彩英
 
走进顾村党群服务中心
在最显眼的红墙上
践行初心 担当使命
随着文字的高度扬起
成了最亮一束光
 
阳光在图书馆惊讶
这里不分年龄大小,分享阅读的快乐
自成一道风景
 
诗笺悬挂于墨绿之间
独特景致燃烧着青春活力
美得只剩下想象
 
穿行在诗乡的百花园
与快乐顾村就这么对视
我看着,数着,写着
白云在天上也不肯散去
 
 
淞沪抗战纪念馆
  ——不灭的火种

 
高 琳
 
那对归鸦衔着火种
翅膀煽动着九一八的风
 
这火,烤不熟干粮
能照亮漆黑的夜
它是将士们凝聚的光
民族的魂
 
一道闪电划入笔尖
滋滋与沙沙声
合着驳壳枪上膛的子弹
地道里美孚灯的星火
劈碎侵略者的野心
 
此刻,我点亮此岸的火把
照亮彼岸的灯塔
历史,在残骸下颤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