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特刊 > 中诗简牍

【中诗简牍】2023年12月卷(总第139卷)《题记》

2024-01-10 08:11:11 作者:中诗简牍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编辑团队:元业、小雪人、老家梦泉、顾念、黎落、陈湖,本期责任编辑:顾念。耆子、刘忠伟、太阳升殿等10位作者的作品上榜。
 
一、榜单
 
【状元卷】
1. 题记丨耆子
 
【榜眼卷】
1.摘柿子 | 刘忠伟
2.月光 | 太阳升殿
 
【探花卷】
1.假如 | 水草
2.黄昏帖丨田夫
3.圣僧 | 长安肆少
4.雪 | 诗者絮语
5.月亮小鱼 | 占东海
6.一个剪影 | 疾风骤雨
 
【同题卷】
1.断裂丨李传英
 
二、编辑小记
      
  创作者写下作品,会希望得到人们的认同吗?会希望被理解吗?会被理解吗?
  当下我们身处于一个稳定的和平年代,吃得饱睡得暖,整个社会节奏虽快,但好在安稳,少有动荡。这样的社会环境里,作为受众的读者,又会因读到什么样的作品而百感交集?
  也许是生存艰辛,举满头白雪,时刻都在难过;也许是记忆里母亲艰辛的身影;也许是少时的意难平……
  伟大作品的结局往往都是悲剧,动人故事的情绪往往极度压抑。
  作为简牍的编辑,我一向只推荐能让我在情绪上共鸣的作品,首选并不是写作技艺是否高超,这实在不是一件专业的事情。
  但有什么关系呢?
  毕竟好技艺常常有,好情绪(也许是坏的不能再坏的)不常有。
  很久以来我一直都在反思,我如此热爱诗歌,但为什么同时又对诗歌有如此的倦怠?话说回来,人真的可以每天都写诗吗?
 
——顾念 2024.1.8
 
三、上榜作品
 
【状元卷】
 
题记
文丨耆子
 
众所周知,我们是碰上了问题
才变得难过的
 
可谁若是解决了问题
她就必将进入虚无
 
顾念读诗:
  相对于这首诗的本身,题目也是一个特别出彩的地方。
  题记的作用是什么?最重要的两点,一是点明作品的主旨,再有则是设置悬念以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
  那为什么诗人会用“题记”作为题目呢?
  让我们走进诗里:
 
  众所周知,我们是碰上了问题
  才变得难过的

 
  在当下快节奏的时代里,人们都背负着各自的责任在活着,都在努力的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生命是如此艰辛而疲惫。
 
  可谁若是解决了问题
  她就必将进入虚无

 
  这两句,“必将”在我来看是多余的。对于一首充满了人生哲学的小诗来说,任何意义上的强调与肯定,都或多或少的会有画蛇添足的嫌疑。
  在本质上来说,活着是没有人能解决问题的。这一节对于不同的读者来说,应会有各自不同的解读,但无论怎样的解读,从自我的角度,都会代入各自的人生去理解。
  诗的解读有千百味,人生也是。
  是为题记。

 
【榜眼卷】
 
摘柿子
文 | 刘忠伟
 
黄昏早早降临
秋天点燃一盏盏小灯笼挂在柿子树上
 
火焰在低垂的枝头摇曳
 
秋天更深了,母亲搬来木梯
竖在柿树下,费力地
一盏一盏,把它们熄灭
 
黎落读诗:
  很干净简洁,字浅情深,无需解读都能读懂,就是把柿子化作了灯笼,但我就是喜欢它的通透和淡淡的哀愁。
 

月光
文 | 太阳升殿

 
多数月光是沉默的
他们只是独自发亮。我在北方很多地方
遇见过:人们喝着酒,顺便把月亮也喝了进去。
河流,不应该有颜色
他是夜的尾巴,
浩浩荡荡的把人间抛在身后。
 
我无法独自看月光
就在昨天,一只风筝
断了线,
从我的手中  向天空飞去 
 
老家梦泉读诗:
  月光这个词,受到太多古典诗意的浸淫。每读到它、看到它,就会自然而然冒出一些古诗名句,比如:“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等等。但对大多数非文学爱好者,或留守故乡,无亲人在外打拼的人而言,也许并不是这样。小诗首段就是这样反着写的:人们、河流并没有与月光发生实质上的互动——“人们喝着酒,顺便把月亮也喝了进去”;“河流,不应该有颜色/他是夜的尾巴/浩浩荡荡的把人间抛在身后”。月光照进酒里、河里并没有激起半点波澜,就如小诗开篇所言:“多数月光是沉默的”。这种逆向思维,既切入了生活被忽视的一面,又彰显了诗写的独特性,但这只是小诗的一个引子,故作引而不发状,次段就反转了,我直接下场,但并不直说,而是借风筝隐喻我的思念,风筝亦是我思念的象征,缘起是月光,我无法独自看它,因为它会引发我对家乡及亲人的无尽思念,这一笔甚是契合当下在外打拼的芸芸众生,他们(她们)在家乡可能会忽略“月光”,忽略自己的文艺性,但在异乡逼仄的情景下,这深潜的一面就萌发了,或者复活了。一首颇具个性的诗写:既涉及到面,又聚焦到点,求真去庇,虚实兼顾,切时及物,诗意在句张力、段张力、篇张力的推进下,在留白的高处戛然而止,月光般沐浴着每一位读者。
 
 
【探花卷】
 
假如
文 | 水草
 
月光生根。
一口茶堵住喉咙,
电话,并不能表达清楚
一个人从年头到年尾,
举满头白雪,
试图整理下脸庞,一条条
深入骨子里的田沟。
 
顾念读诗:
  这首诗对于生存的描写特别深刻,一字未说艰辛,却字字都是艰辛。
  对于生存果然很艰辛的读者来说,读这样的诗真的是太上头了。
 

黄昏帖
文丨田夫

 
黄昏向鸳鸯湖斟下一杯红酒
一片叶子,从高高的树丫落入湖面
 
“你好!朋友”
一尾鱼,从幽暗处游出
 
叶子躺平于水面,随波逐流
“我已爱恨全无,我只想慢慢睡去!”
 
湖畔的石头,在渐凉的风中
向缓缓拉开帷幕的夜,诠释着孤独的修辞
 
这时我们都在这里,而
我看不见你,你也看不见我
 
顾念读诗:
  黄昏有双关之意,尚好均是洒脱。我非常喜欢这首诗的语感、情绪以及态度,能看出来诗人写作的用心之处。
  这样的诗歌,即使是读出声来也会觉得特别悠游,舒畅。 


圣僧
文 | 长安肆少

 
需要一根杖,才能撑起身后长安的
繁华
却不敢坐下,入定
街头上那些目光是一把刀
 
西角楼望不见刀影,使刀的男儿
将胸中的山河灌进一把埙,倒出来
已是一泓低沉的塞下月
 
凌晨五点,慈恩寺缓缓拉开角门
一把竹帚跟在雪后
将满地的斑驳,一点点擦拭
 
黎落读诗:
  长安肄少属于沉稳的写手,质量一直很平稳,擅长将熟悉的事物经过糅杂,组合整饬,重洗赋予新鲜的诗意。这首诗里的杖和刀对立,使刀的男儿和扫地僧对立,扫帚和仗对立,又和刀对立,在内部形成一套错综交错的逻辑关系和意象关联,又借助圣僧玄奘和他讲经译佛法的慈恩寺全部联系起来。一提起长安城啊,历史的沧桑,厚重和眷念就涌上心头。
 


文 | 诗者絮语

 
这些天空的孩子们,纯白色的火焰
燃烧着的月光啊
黑暗被迫躲进时间的褶皱里
大风瑟瑟发抖
卷集着——
所有故乡低沉的回声有铁的成分
遍地细碎的骨头代替我们交出了深沉的爱 
 
老家梦泉读诗:
  很佩服作者的想象力:雪成了——天空的孩子们;纯白色的火焰:燃烧着的月光;雪成了细碎的骨头,因为有俗语:地盖三层被,枕着丰收睡,所以这些细碎的骨头代替我们交出了深沉的爱。没有被雪覆盖的部分,因为有与白相对的黑,故有了铁的成分,也隐喻了故乡人刚毅的一面。大风会瑟瑟发抖。无形的时间,有了褶皱,黑暗还能躲了进去。够了,够了,作者把想象发挥到了极致,我们就学这一点,它亦是这首小诗的精华。
 

月亮小鱼
文 | 占东海

 
霜花早于鹅毛大雪,转瞬
人间皆白。更多的影子从影子里无法游出
 
比如抬白棺的都要会飞,要穿白衣。七秒悲伤,鳞状回忆
——在冰中晶莹闪烁
 
斋戒之人,可以留发、扫地
免不了要食露而生
 
黎落读诗:
  好可爱的题目,但写得沉郁灵性。月亮和小鱼本是不同之物,并列为一种带给人新奇的幻觉。文本中选取霜花,雪花,白棺,白衣,还是戒斋,露,看起来庞杂但都是月亮小鱼的变形。只是若写得再深入一些更好看了。

 
一个剪影
文 | 疾风骤雨

 
苍老是一个过程,成长同样也是
一只粗糙的手
扶着一截从岁月里走出的木头
被剥落的日子
在那些纹路上颤颤巍巍
 
一只幼小而又细嫩的手
轻轻搭在上面,像是安抚一些词语
又像是陷入某种故事的片段
他们分立左右
时光像是停了一下,又迅速走开 
 
老家梦泉读诗:
  一截从岁月里走出的木头,一只粗糙的手扶着,一只幼小而又细嫩的手轻轻搭在上面,咔擦一声,作者拍下了这幅剪影。粗糙的手与这截木头互喻:“被剥落的日子/在那些纹路上颤颤巍巍”,对稚嫩的手作者用了二个精妙的比喻——像是安抚一些词语,又像是陷入某种故事的片段。时光为这幅剪影停了一下,又迅速走开。一首把白描转化为空灵的佳作,可惜让作者开头多余的一句破题了,把留白涂抹成了告知,确是败笔,建议去掉,当然只是建议,一己之见是也。
 
 
【同题卷】
 
断裂
文丨李传英

 
穿墙术失传,留在纸上的奇崛之美
被赋予神秘魔幻
 
墙边晒太阳的老者,不问前尘,也不修后事
来来往往穿插于城市之间的缝补日常的人
没有递上针线,也没有磨砺针脚
 
不同时空的方言俗语,急于弥补空缺的词义
早上开的朝颜,闭合的晚宴
阳光以清脆的声音,瞬间断裂
 
城墙没有接住,栅栏没有接住,马扎上沉默的双手
只是更垂了垂,落下去
 
顾念读诗:
  这首诗有非常多的意象,但并不僵硬,诗人对于意象和语言的驾驭是令人感叹的;“穿墙术--墙--人们--语言--声音--断裂--接”,这样的导向也是特别顺畅。至于其他方面,只能说这是我可能会收藏的诗,却并不想给予过多的解读,各自读着看看吧。

【中诗简牍】2024年1月份征稿请点击“阅读原文”进入:
征稿期限:2024年1月1日~2024年1月31日
或投稿至邮箱:zswzsjd@163.com(十行之内,单次投稿限四首,贴邮件正文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