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诗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诗头条

一曲跨越时空的母爱祭诗引发公众情感深层共鸣

——“母爱·乡土·时代”暨刘福君《远去的妈妈》作品研讨会在承德诗上庄成功举办

2025-09-29 作者:承德市文艺评论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与会代表围绕近期在全国范围内引发广泛情感共鸣的组诗《远去的妈妈》,进行了一场深度与温度并存的学术对话。

  2025年9月27日,由承德市文联指导,承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德市作家协会联合主办、刘章研究会承办的“母爱·乡土·时代”暨刘福君《远去的妈妈》作品研讨会在历史文化名城承德隆重举行。来自京津冀地区的著名评论家、学者、作家及媒体代表数十人齐聚兴隆诗上庄,他们有《诗刊》社资深编辑蓝野,《文艺报》评论部副主任黄尚恩,遵化市作家协会主席陈寿才、副主席张志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主编、教授王明娟,承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原承德日报社总编王德光,承德市文联副主席、刘章研究会会长刘福君,承德市作家协会主席、原文联主席王琦,承德市老科协文学分会会长齐桂荣,承德市郭小川朗诵艺术团副团长、承德市第一幼儿园院长张丽娟,承德市民俗协会主席、承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马立国,承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刘宗杰,承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张秀玲、张春英、孔令红,以及骨干作家、评论家代表李冬侠、孙晓明、董业铎、韩宝仕、常胜春、范浩博等,以及高校学者代表承德医学院教授金池、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马院办公室主任许美娜、承德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董业铎,诗上庄作协主席吴晓娥、诗上庄旅游发展公司经理程志刚,和诗上庄农民诗人吴庆棉、赵庆录、李秀芝、付海春、李海苹等。与会代表围绕近期在全国范围内引发广泛情感共鸣的组诗《远去的妈妈》,进行了一场深度与温度并存的学术对话。

  研讨会由承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教授薛梅主持。会议在张丽娟团长倾情朗诵中拉开帷幕,她动情的诠释,让时间暂时停摆,让平面的字立成了行走的人,让母亲重新站在我们面前,灿若桃花,暖如春汛,也让“远去”从此有了归途。随后一曲刘福君、姚素秋作词、姚素秋作曲、高鹏演唱、郎朗工作室出品的歌曲《远去的妈妈》的播放,让这组诗在深情演唱中增厚了情感的重量和归途,表达了赤子的失根之痛和永恒的血脉之流,让一段远去与归来的诗歌旋律在心灵中久久回响,并随着歌声散开韵脚,化作了喉咙里一条温暖的河,脉脉流向妈妈安憩的远方。

  研讨会作品的作者、诗上庄文化的缔造者刘福君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并介绍了自己创作此诗的心路历程。他坦言这首诗是母亲二周年写的,是用泪写的,心里滴着血写的,源自对96岁母亲最深切的怀念,其真挚的讲述令与会者动容,也看到了诗歌与亲情与故土的双向奔赴,深深切入每一位与会者的内心,也丰富了母爱的启示性意义。

  上半场嘉宾发言中,《诗刊》社蓝野老师以诚挚的言说和评点,让“母爱”在乡土世界的坐标中,成为母亲与乡土记忆、成长与生命仪式的“真诚”同构,即“以情感的绝对真诚——打破诗歌书写的'安全距离'”,以“形式的自然天成——个人辨识度清晰的福君写法”,以“《远去的妈妈》启示与意义——对抗虚妄,重拾诗歌的'感人力量'”,提出了一个资深诗歌编辑独到而犀利的审阅力量,也指出了对当下诗歌写作的警惕性与启示性,充满了本真的温度,并让我们相信,诗歌和母亲一样,永远替我们保管着远方。

  《文艺报》黄尚恩老师讲述了这组诗歌唤醒了对自己与母亲关系的思悟,他从三个递进层面,将母爱与泥土、记录与抒情、个体与公众相契相融,让母爱成为长明灯,一束照文本,一束照生活,让我们在光里同时看见诗,也看见自己。透过黄老师高屋建瓴的寄语,让我们相信,母亲和诗歌一样,永远像一束光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王明娟老师,从《远去的妈妈》中看当代家庭教育的情感寻根,以其独特的视角,呈现出当代教育工作者对家庭教育本质的省思与探索、回归与昭示,也践行了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作为地方师范高校扎根乡土、服务文化发展的正态引领。

  承德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王德光则以《一块浸透月光的石碑》立起一座敬奠母亲的“石碑”意象,月光、石碑、诗歌三者互文,让“母爱”有了可触摸的“硬质感”,成为生命蓬勃最可贵的力量支撑。他不仅强调诗人笔下的诗行早已超越个人哀思,在时间长河中开掘着生命存在的意义,还强调在语音风格上,以近乎白描的表达,将生活细节转化为炽热情感的载体,具有独特个人标识度的风格魅力。

  诗上庄文化旅游公司经理程志刚作为家乡人发言。在致辞中指出,《远去的妈妈》的成功,在于其以极致的真诚将个人情感升华为时代命题,将日常生活扎根在热土之中,是承德本土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

  下半场注重这部作品的诗学价值、情感张力与社会文化意义的深层研讨,主要分为四个板块进行。第一板块聚焦“时代变迁中的情感表达与仪式重构”,这组主题发言人虽都未能亲临现场,但我们感谢吉狄马加、高洪波、周所同、李犁、汪剑钊、刘向东六位老师,为我们留下了文艺评论的典范之作。他们把“母亲叙事”的当代转型,中国亲情诗写作的突破与贡献,把“哀而不伤”提升到“爱的生命实践”和“乳名是另一种脐带”的美学伦理层面,共同指向福君用“分行祭文”重构送别仪式,使私人哀悼进入公共情感认同,完成了乡土中国的“微仪式”更新。这部作品还以其深刻的人性洞察和精湛的诗艺,为当代亲情诗写作树立了新的标杆。

  第二板块聚焦“母爱的双重维度:普世情感与‘母亲叙事’的构建”。作为承德文坛的领军人王琦老师指出,这组诗把对祖国的爱、对家乡的爱、对亲人的爱,化作带着土坷垃味儿的朴实诗句,却能直抵人心。这大抵就是大诗人的境界:返璞归真,大道至简。从而他提出了“深情是最好的修辞”,一句话击中福君诗学的核心。

  张志明老师代为宣读了杨立元老师的贺信,也切实指出:他笔下的母亲是中国母亲的代表,也是文学作品中“母亲”的典型,尤其是在亲情淡漠、人情稀薄的当下金钱至上的现代语境中,他的《母亲》组诗就是精神启示录、道德劝诫书、心灵箴言集。因此这首诗有着深厚的、至高无上的道德力量和美学价值。

  陈寿才老师的讲话,用震颤的心灵曲线展示阅读时的心跳,生动诠释了情感震颤的多维表达,母爱动人,母爱无边,令人感同身受。

  第三板块聚焦“诗艺的淬炼:《远去的妈妈》文本结构与语言美学”。 刘刈老师提出文本修辞以“真诚”立魂,以福君掏心掏肺的诗学家常高度契合,指出了批评的方向性。

  马立国老师强调这是一曲母爱挽歌,母子隔空的心灵交汇,他把“隔空”拆解为时间空、空间空、生死空,三空叠加却用一声“妈”填平,令人动容。李冬侠老师指出福君是将心底的呼唤、梦中的呢喃与现实的孤寂交织成一曲深情的挽歌,认为“祭”与“记”谐音双关,提示我们:写作即祭祀,每个字都是一炷香。董业铎副老师以子规啼血的哀思、道法自然的达观、风过无痕的设计、魔幻现实的妙用,印证福君诗歌“情感软着陆”,使读者泪目而不崩溃,分寸精准。


  第四板块聚焦“情感的重量与归途:失根之痛与血脉之河”。与会孔令红、张春英、张秀玲、孙晓明、许美娜、金池、韩宝仕、吴晓娥、常盛春、范浩博等10位老师依次做了自由发言,大家一致认为,诗中“无家可归的痛”不仅是个体的感受,更精准击中了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现代人对精神原乡和情感根基的普遍焦虑。而“血脉像家乡的小河”这一意象,则被视为在传统伦理与现代生活的张力中寻找到的一种情感慰藉与精神归途。与会者强调,对这首诗的热议,已超越文学本身,成为一场关于如何安放孝心、守护乡愁的时代精神对话。

  总之,刘福君的《远去的妈妈》正是通过“烟袋”、“茅台”、“山桃花”等充满烟火气的细节,成功构建了一座“浸透月光的石碑”,使个体的“母亲叙事”具有了承载普世情感的永恒价值,并淬炼出一种“哀而不伤、独具匠心”的审美境界,是一部将乡土记忆转化为永恒艺术表达的杰出诗篇。它的广泛传播与深度研讨证明,最真挚的情感拥有最强大的力量,能够跨越地域和领域,叩响时代的心弦。本次研讨会不仅深化了对该作品的理解,也为推动本土文学创作、夯实人文精神根基提供了有益启示。

  本次研讨会成果丰硕,30篇专家学者及文学爱好者的评论文章悉数辑录,汇编成《远去的妈妈诗歌评论集》。研讨会在一片浓厚而深沉的学术氛围中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