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映苕溪 文润吴兴”首届吴兴中秋诗会诗歌作品集
2025-09-26 16:15:54 作者: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又是一年中秋临近,秋天是金色的季节,也是最有诗意的季节。湖州吴兴,自古山水清远,人文荟萃,苕溪潺潺流淌间孕育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璀璨的文化瑰宝。为传承中华文明,丰富地方文化,营造文学生态,在湖州市作家协会、吴兴区文广旅体局、吴兴区文联的指导下,湖州市作家协会诗歌创委会与吴兴区图书馆、吴兴区作家协会联合举办首届吴兴中秋诗会,在前期广泛征集的基础上,优选出14首诗歌编辑成作品集,现供大家欣赏。
主办:湖州市作协诗歌创委会、吴兴区图书馆、吴兴区作协
组稿:倪平方
组稿:倪平方
目 录
01.碧浪湖对饮苏东坡 房华(湖州)
02.苕溪月 胡敏杰(嘉兴)
03.秋日的丰收 李光明(连云港)
04.月光下的中国 林姿(杭州)
05.潞村的那一波月光 倪平方(湖州)
06.月盈吴兴 唐朝军(上海)
07.中秋夜 王恩贵(湖州)
08.苕溪月·吴兴长 张志善(吉安)
09.中秋 吴昊(鄂尔多斯)
10.在衣裳街 戴国华(湖州)
11.吴兴札记 姚倩(湖州)
12.请借我一束月光 虞梦迪(湖州)
13.未诉的星屑 颢然(湖州)
14.那些嫦娥 亦戈(湖州)
碧浪湖对饮苏东坡
湖州 房华
湖州 房华
酒已三巡 老市长东坡兄
官已然不大不小
湖州城寥不大不小
梅雨的预算不大不小
半阕水调歌头
足够让江南漕运渐渐涨潮
还记得你后来罗浮山下文火慢炖
那些被月光啖伤的荔肉
在防汛沙袋里长出了新绿
现在想来终将慢慢渲染和暗示
你宦海沉浮的官袍颜色
荻港的蚕丝沿着桑叶的脉络
除了作茧自缚
醉眼朦胧里能否织尽
今夜七万顷月光
白鹭婀娜
比州府账簿上的霜雪
更白 霅水汹涌
太湖南排在水利志里
渐显力不从心
但你才来三个月呀
乌台信使抵达时
碧浪湖里的菱角正弯成
新政的镰刀 欲说还休
听那橹声一转的支吾
我们先且饮尽这杯乌程
贬谪的混沌与澄明
又何尝不是宋词的幸事
房华,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为《诗歌报》“1989中国诗坛实验诗群体大展”参展诗人之一。作品散见《诗刊》《萌芽》等全国100余家报刊及港台报刊。著有诗集《在中国长大》(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官已然不大不小
湖州城寥不大不小
梅雨的预算不大不小
半阕水调歌头
足够让江南漕运渐渐涨潮
还记得你后来罗浮山下文火慢炖
那些被月光啖伤的荔肉
在防汛沙袋里长出了新绿
现在想来终将慢慢渲染和暗示
你宦海沉浮的官袍颜色
荻港的蚕丝沿着桑叶的脉络
除了作茧自缚
醉眼朦胧里能否织尽
今夜七万顷月光
白鹭婀娜
比州府账簿上的霜雪
更白 霅水汹涌
太湖南排在水利志里
渐显力不从心
但你才来三个月呀
乌台信使抵达时
碧浪湖里的菱角正弯成
新政的镰刀 欲说还休
听那橹声一转的支吾
我们先且饮尽这杯乌程
贬谪的混沌与澄明
又何尝不是宋词的幸事
房华,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为《诗歌报》“1989中国诗坛实验诗群体大展”参展诗人之一。作品散见《诗刊》《萌芽》等全国100余家报刊及港台报刊。著有诗集《在中国长大》(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苕 溪 月
嘉兴 胡敏杰
嘉兴 胡敏杰
苕溪的水抱着月光
岸边的芦苇晃着
把月光晃成碎银
飞英塔的影子
轻碰着岸边人家的窗棂
塔角的铃
风一吹就碰响中秋的夜
我想起去年此时
也是这样的月
父亲在廊下修笔锋
竹制的笔洗盛着清水
手腕轻轻转
墨汁在砚台里晕开
一圈又一圈
晕出的圆比天上的月更软
他说湖笔要慢修
就像日子要慢过
写“中秋”时
笔锋要轻
才藏得住暖
宣纸上的墨痕
干了还留着笔的温度
现在我在异乡的灯下
也修一支湖笔
台灯的光偏黄
像老院廊下的灯
想写“中秋”两个字
笔尖刚落纸
却先画出了苕溪的波——
一笔是水纹
两笔是芦苇的影
画到第三笔
笔尖顿了顿
落的墨点
像父亲低头修笔锋时
不小心落在宣纸上的那滴想我的泪
圆的,软的
晕开在纸间
像苕溪里晃着的
那轮没我在身边的月
胡敏杰,男,1992年生,浙江嘉兴人,浙江大学汉语言文学硕士,行政机关干部,文学爱好者。诗词散文作品散见于《莲池周刊》《中华诗园》《富春江诗词楹联》等报刊及网络平台。曾获中华诗园“腾冲杯”诗歌大赛金奖、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第七届“青春诗会”优秀奖等奖项。
秋日的丰收
连云港 李光明
连云港 李光明
九月的清风,灵动的使者
轻盈地掠过广袤无垠的沃野
鎏金之浪正欢快地翻滚
大地正铺开金色的绸缎
每一粒谷物都裹着阳光的温度
在收割机的轰鸣里跃动
混着父辈们的微笑与汗水
奏响一曲激昂的丰收赞歌
晨光微亮,田间地头凝着露水
收割的农机亮着崭新的光泽
无数双勤劳的手,辛勤忙碌
让丰收稳稳落在希望里
故乡的美夜,不曾安静下来
土地是醒着的,率先掀开丰收的序章
24小时不停歇的机器
把一块块地,酿成温暖的香
田垄间,藏着无数的惊喜
黄豆顶着饱满的荚
大垄双行里的玉米踮着脚生长
粮食的大丰收,是现代化农业新样本
滴灌的水珠,宛如勤劳的精灵
记得每一次对土地的温柔滋养
多元种植的画笔,科技赋能的墨
在土地上画下绿色农业新轮廓
故乡丰收的秋日,令人欢愉
人们正把粮仓,装满一粒粒粮食
让沉甸甸的丰收喜悦
在祖国的大地上久久回荡
李光明,1986年生,上海市作协网络文学高研班学员。江苏省作家协会、南京大学联培作家班学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诗文见《诗刊》《中国校园文学》《安徽文学》《今古传奇》《海燕》《鸭绿江》《奔流》《散文选刊》等几百家报刊,多次获奖。
月光下的中国
杭州 林姿
杭州 林姿
月光下的中国
群山起伏
像一尊苏醒的巨人
胸膛里跃动着雷霆的心跳
月光下的中国
长城巍峨
像一根不屈的钢骨
驮着千年风霜仍挺直胸膛
月光下的中国
小桥静卧
溪水淙淙流淌
渔火点点
照亮了归家的小船
月光下的中国
大江滔滔
拍击两岸焕然矗立的城郭
潮声阵阵
载着往昔驶向今朝
月光下的中国
有热血锻成的剑
有豪情燃起的火
有五千年的长歌
在寂静的夜空久久回荡
今夜,我仍要为她高声吟唱
让明月为证
让群星为伴
让这片山河永远铭刻
一个不朽的名字——中国
今夜 我抬头望见的
不仅是月亮
还有亿万盏灯火汇聚的光
在时光深处熠熠闪耀
一个相同名字——中国
林姿,杭州市上城区作家协会会员,影视策划、自由撰稿人,热爱散文与诗歌写作,作品见于《博爱》《辽宁青年》《中国组织人事报》《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民族报》《现代快报》等报刊杂志。
潞村的那一波月光
倪平方
倪平方
江南略显泛黄的雨水
一路倾来
在钱山漾水面绣出同心漩涡
潞村慎氏的一位孩童
被指定为唯一合法的解密者
此时,他正将指尖探入土层的记忆
那些破碎陶片上的裂纹
是四千多年前某双手递给今天的契约——
每道沟壑里都蛰伏着蚕的魂魄
丝绸文明的脐带在淤泥深处突然搏动
此刻,他俯身拾起一枚蜷缩的石镞
目光里竟凝成完整的星宿图谱
潞村人用桑叶占卜的姿势
正透过细细打磨出锛 斧 镰刃的寒光
投影在1936完成的考古报告里
文言白话夹杂着的字里行间
太湖舒展肢体翻了个身
东苕溪故道婉转出一个弧度
却不小心露出腰间缠裹的丝绸绶带
时间的纺车
在干燥的1934年重新转动
竹编箩筐遗漏的不仅是民国的水分
还有被丝梭来回囚禁的蚕鸣——
两千年前的缫丝声突然漫过探方隔梁
碳化的丝绢残片在显微镜下苏醒
显影出先民用露水校准的织机齿轮
考古铲掘开的不只是地层
更是丝绸基因的染色体螺旋
2014年命名的春风里
沉睡的蚕茧集体羽化
它们初长的翅膀频频振动
恰好吻合《禹贡》中“厥篚织贝”的韵脚
缝合了良渚文化到马桥文化的沟壑
如今潞村的黄昏浸泡在丝绸溶液里
民宿木门推开时吱呀作响
那是明代丝织机在暗处咬合光阴的骨节
游客抚过缫车铜绿斑驳的喉咙
突然咳出撒马尔罕使团和商队的驼铃
当大运河载着集装箱船切开沉沉暮色
四千多年前的蚕语者突然集体苏醒
他们用丝绸褶皱里的经纬
汲取太湖的潮汐编织着月光
当丝绦上最后一片铜饰开始呼吸
地中海的贝壳便学会了用吴语吟唱
时光褶皱深处涨落着永恒的北京时间
倪平方,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湖州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诗歌创委会主任。在《诗刊》《星星》《诗潮》《鸭绿江》《青春》《芒种》等发表数十万字。诗歌《收获的日子》《晚秋》入选高校文科精品教材《写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5年第五版)。公开出版诗集《情缆》《原乡·东林山水说》。
月盈吴兴
上海 唐朝军
上海 唐朝军
万顷月光,在吴兴的秋夜
一缕缕聚拢起来
像唐诗宋词,萦绕心田
历经千年守望
月光淌过苕溪的波心
像银白的纱 轻覆古桥
晕染着水乡的梦痕
今宵,月亮是团圆的信笺
寄来远方的思念
雨巷飘的桂香,如回忆般绵甜
和皓月一起,落满双眸
置身于长三角
我在城市的霓虹下仰望
那轮千古不变的月光
照着游子,也照着归人
盈满团圆的渴望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大型养路机械运用检修段清筛4车间工人。
中 秋 夜
湖州 王恩贵
湖州 王恩贵
皎洁的月光
试探着一汪湖的深度
一只蛙趴在田田的荷叶上
拨弄着淡淡的忧伤
秋夜辽阔的蓝
渗透了我的肌肤和血液
闪烁的星光
次第点亮远方的灯盏
灯火阑珊处
有雨水在聚集,在低诉
当露珠再次望着我发呆时
桂花已纷纷坠落
那只蛙,坐在江南悠悠的小调里
反复吟唱着那句祝词
不知,拂晓
蛙声是否也会消瘦几分
王恩贵,四川人,现居湖州,在织里从事童装工作,作品散见于《诗刊》《诗林》《诗歌月刊》《诗选刊》《鸭绿江》《草原》《滇池》《草堂》《浙江日报》等,获第十届诗歌春晚新锐诗人奖,四川省第五届农民工原创文艺大赛文学类三等奖。
苕溪月·吴兴长
吉安 张志善
吉安 张志善
橹声轻轻晃在水中央
月亮把银纱铺在苕溪上
老石桥驮着旧时光
石缝里还留着南宋桂香
风从荻花穗上慢慢淌
溜过书馆的木格窗
有人折只纸船向远方
墨香裹着乡愁去闯荡
芦苇弯着腰数星芒
颗颗像娘的针在晃
缝好游子衣领上的霜
也缝家国的好时光
稻穗垂在田埂旁
七十六载堆得谷满仓
月光漫过振兴的岗
每粒米都闪着暖光
我舀勺月色入诗行
字里藏着团圆的烫
纸页载着故乡的望
一落笔就是吴兴的样
张志善,男,汉族,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山西作家协会会员、原绛县文联主席、绛县作协副主席。1971年开始写作,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文汇报》《火花》《山西文学》《晋阳文艺》等报刊发表各类作品500余万字,并有280余篇获全国赛事等级奖。编著出版了《绛山撷薇》《绛水觅珠》《绛野寻梦》等10余本书。
中 秋
鄂尔多斯 吴 昊
鄂尔多斯 吴 昊
在茶树的根部
泥土的香气漫上来
就是这些低吟的昆虫
从一片叶子跳到另一片叶子上
茶种炸裂 香气四溢
挑罾的人几网下去
村前的东苕溪碎如白银
这是中秋 所有的鱼虾在夜间
发出鳞光
桑树 覆盖着民歌
还有一声两声的犬吠
岸边的芦苇 多像沉默不语的亲人
从内心喊出花开的声音
一个异乡人的衣襟
终究要被浓稠的露水打湿
河蟹从水底爬上农历
吴昊,作家,诗人;祖籍,江苏无锡。现居住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审旗,原供职于包头市。曾在全国主流报刊发表文学作品390万字;多次荣获国内国际各类文学奖项。
在衣裳街
湖州 戴国华
湖州 戴国华
青石板照例在夜色中出场,秋水不言,
世间形形色色的邂逅或者告别,
充满不可预知的注定。有时候
叫守望的游戏,
没有孤独靠谱。黑暗的寂静
也会暗藏漩涡的深邃,暴涨的霅溪
会在估衣店前停止喧哗。
在衣裳街,最好叫上颜真卿或者杜牧
把厚重的包袱和风尘仆仆放下。
不一定把盏,可以是一场音乐会
可以是一起散步,
在乌盆巷口散一散荣辱不惊的匆匆,
在甘棠桥上交出八百里加急的过往。
馆驿河头悬挂的红灯笼,
把游离的繁华引领。
秋夜的我,穿越在这首格律诗里,
从东晋遗迹的仄声开始
到德泰恒虚掩的平声结束。那些静美和热烈
都能在一个眼神里读懂。
戴国华,男,浙江长兴人。作品散见《青年文学》《诗刊》《星星》《诗歌月刊》等刊物。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州市作协主席团成员、诗创委副主任,长兴县作协副主席。浙江省第三批“新荷计划”人才,出版有诗集《在江南,遇见你》等。
吴兴札记
吴兴区图书馆读者 姚倩
吴兴区图书馆读者 姚倩
飞英塔的铃铎
摇落半阙宋词
苕溪的水漫过石阶时
正好接住一片桂花瓣
老农蹲在稻田边
指尖划过饱满的稻穗
他身后的白墙黛瓦
正把晚霞,酿成新酒
我捡起草叶上的月光
想写给远方的人
却发现纸上已满是温柔
——这吴兴的夜,这团圆的秋
请借我一束月光
吴兴区图书馆读者 虞梦迪
吴兴区图书馆读者 虞梦迪
月色慷慨
轻抚过古巷的青石板
也吻上新楼的窗棱
于是,我向那亘古的月亮许愿:
请借我一束月光
借我一束月光
穿过钱山漾的夜雾
轻轻打捞起四千年前的蚕茧
银丝抽拨,在故事的开篇
织就一页菰城
借我一束月光
洇进湖笔的毫锋
勾勒出飞英塔叠嵌的影子
檐铃叮当,吟诵一卷《吴兴赋》
随南宋的风声
传向辽阔的远方
请借我一束月光吧
去照亮新时代的的巷口
看西塞山前白鹭振翅
年轻的双手
在斜风细雨中
种下永不枯萎的春色
月色千古
但请别只给我旧梦
我要攀上那云梯
将这月光撒向绿水青山
让吴兴的脉搏
在明天的故事里
跳动得更澎湃、更滚烫
未诉的星屑
吴兴区图书馆读者 颢然
吴兴区图书馆读者 颢然
桂香在夜色里酿成了酒
笑语正爬上童翁的眉梢
惊惶的翅膀搅碎了月的轻纱
银波漫过芦苇的耳梢
欢聚是满月的圆舞
离别却折了潮汐的腰
沙滩上未写完的相逢
被浪花剪成碎玉浮沉
呵,这清辉的绸缎
能否裹住我未启齿的珍重
让未诉的别情
化成银河的星屑
能否在千里外映亮你窗前的秋波
那些嫦娥
吴兴区图书馆读者 亦戈
吴兴区图书馆读者 亦戈
每天晚上她们都在这儿飞来飞去
那些嫦娥,当地人早就习惯了
不在意她们,专心钓鱼。
有时她们挂在晾衣杆上,披帛
缠在湿漉漉的胸罩上,房东对此
不胜其烦。在我的家乡
人人都在议论奔月,所以母亲
总凝望天空,尽管她有角膜炎,
什么也没看见过。我在地铁口
偷听这些神话,看见一个外地女人
被台阶绊倒,六包散落的衣物
飞向天空。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