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狠的、最脏的、最恶的词,写最不阳光的东西,把散发着腐朽气息的东西托在掌心,并抛以多情的媚眼与热吻。只见器官,不见骨骼,无鲜血,更无精髓。
2.以自己的好恶确定作品的标准。
这主要表现在对他人的排斥与否定上,而对自己格外开恩。比如,前些日子,有位先生自封为是“诗坛巨人”,把自己的作品说成是“杰作”,是李白之后第二人等等。这些人和这些作品,他们把自己的好恶奉为圭臬,把自己的高度确定为至尊,既固步自封,又夜郎自大。
3.拒绝读者。
这些文字中,他们所言都与呓语无异,打着后朦胧的幌子,或者高举这个主义那个主义的招牌,把回流在自己体内的污浊之气煞有介事地当作芳香吐出来,而且还沾沾自喜。且不说读者读不懂,就是他自己也没想读懂。
4.让阅读成为受罪。
我们阅读经典诗歌,总会有这样的感觉,怎么还没读过瘾就读完了?这诗歌结束得也太已快了点!而现在我们读诗歌,却少能这样了。相反,很短的诗歌读起来都嫌太长。或者,读了第一句,就急急忙忙地寻找结尾在哪里!更有甚者,许多诗篇里充斥着阴暗、血腥、污浊和堕落。
5.玄虚到拉大旗作虎皮。
诗歌的大我绝不是说大题材。有许多作品虚张声势,切入了历史,写到了伟人,却堆积概念,卖弄常识。以个人的小智慧拆解历史,拿自我的小感觉猜想伟人。到头来,终归是歪曲、诋毁和污蔑。或者刻意抒写一些云里雾里的东西,以本来的虚无掩饰创作经验的不足和个人积累的匮乏。
6.陈旧或者离奇的语言。
诗歌语言一要讲究新鲜如出水芙蓉,再要颇出意外又全乎情理。当下的诗歌,或是套用曾经让人赞叹和肯定的句式,总是囿于过去经验而不能有自己的创新;或是随意嫁接自由置换,奇是奇了,却离开了读者的一般经验和普遍理解。
7.没有个性。
我们都有这样的阅读经验,对于一个优秀的诗人,我们只要读其作品,就是不署名,也能知道是“非他莫属”。作品是诗人的标签,而非诗人是作品的标签。如果没有“大江东去”,自然不会有“豪放”一说;没有“凄凄惨惨”,也自然不会有“婉约”一派。而现在的诗歌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8.功名意识在艰苦劳动之前或者新“功夫在诗外”。
许多诗人在没有足够的探索与积累之前,首先致力于招牌的打造上,与古代习武一样,先要弄出个好听(其实,未必好听)的名号来。或者把功夫用在诗外,但不是陆游式的功夫,却是歪门邪道上的功夫。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其实,病症也远不止此,不过是笼而统之一下罢了。
唐风诗歌欣赏之二
唐风善于写长诗、组诗,他的诗歌多半不是单独的小诗。比如《五月诗札之柔情篇》,体现了唐风的大体风格,是一组抒情充分、流畅,意境优美的诗歌,突出表现了基于现实主义,融合浪漫、象征手法的写作理念,善于运用议论成诗的手法,凸现了抒情主人公的塑造。笔者以为,用现实主义风格这个词不能完全概括唐风的诗歌风格,用现实浪漫主义风格来描述,似乎更全面些。
一、传统汉诗多以意象成诗或议论成诗为主要手法,较少着力于典型形象的塑造,即使出现形象塑造,也大多类似于“我欲乘风归去”的模式,宽泛、浪漫地素描出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典型形象是小说最常用的手法。
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则推动了诗歌与小说典型形象塑造的互文关系。现实主义诗歌强调从诗人所经历的社会活动实际出发、抒写真情实感,带有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由此形成的现实主义风格,对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描述,由传统的简单的素描,发展到细腻的情感描述,直到民歌体叙事诗出现为体裁探索的极点。而最近几年,现实主义、乃至诗歌体裁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