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域名:www.yzs.com
中诗网
  首页 >> 中国诗歌网 >> 《中国诗歌》 >> 第二十期 >> 文论随笔 >>

乌衣拾珠录(上)


作者:乌衣婷  来源:中国诗歌  责编:白 沙  日期:08-11-23 22:53:08  点击:


乌衣拾珠录(上)
  【核心提示:我说的都是艺术意义上的诗歌,非艺术的分行进入不了讨论范围,那会毫无价值。】


  1.中国当代新诗有些不幸。一个直接的表象就是:它被沦为制造“热闹”的工具。
  
  2.中国诗坛的体制化。董辑在《论历史的婊子性》中说,中国诗坛越发呈现出一种体制化的趋势。的确,这种特征表现在官方诗坛和民间诗坛的双重体制化。一个人要想进入诗坛,必须得先强化自己的婊子色彩,做出卖身者的勾当。结交权贵,拉拢权威,请客吃饭,投怀送抱。反之,如果你峙才傲物,针贬时弊、灵魂高洁,则必须受到“封杀”。那些污秽的家伙们会结成一张大网,捕捉你,捆绑你,窒息你,让你在一年又一年的“个体写作”中耗尽你的才华。体制内的官方是这样,体制外的民间也是这样,到处都是“圈子”、“坛”,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到处是权力话语,到处是互相吹捧。文学正在退化成“政治”,诗坛正在变成“黑社会”──刊物早成梁山,斯文早已扫地。
  
  3.非诗歌的眼睛与最美的诗歌。马克思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我最反感一些毛孩子动辄即以读懂与否来评介诗歌的好坏,这是很一厢情愿的事情。诗歌鉴赏能力首先取决于读者的文学素养,诗人的创作意旨经常隐藏在诗句表面意义之下,这是“涵泳”之功。简言之,诗的本意,没有注释,需要体味;诗人创作时的心态,我们只能揣摩。因此,对于非诗歌的眼睛,最美的诗歌也没有意义。
  
  4.诗歌需要摒弃的两个“凄凉”。诗,并不是我们的衣裳,也不是我们的帽子,更不是我们的快餐。当代快餐文化比比皆是,但决不应该由诗歌来担当,譬如梨花体,譬如垃圾派,譬如口水诗。诗歌的味道,应该跟智性关联,就在“一眼看不穿”、“品而有滋味”之间──我觉得我们不要单纯以“懂”与“不懂”来评介诗歌,成熟的诗歌作品一般是具有多层意义的,对于篇幅要求有限的诗歌来说,在有限的文字里包含更多的内容,自然不能像白话文那样,诗歌体裁对语言凝练、结构的跳跃、对意象的强化等要求,都使得诗歌很容易具有多层含义。你可以欣赏它的语感,它的音乐美,也可以更深一步去体会它所表达的深层意思。究竟该如何去写,如何来读,既涉及到写作能力,也涉及到鉴赏能力。我读古代的《诗经》,读但丁的诗歌,从少年读到中年,也依然没有穷究尽它的“意思”,却依然深深地爱上了它。请允许我引用一段聂鲁达的话:“非写实的诗人是死的,单纯写实的诗人也是死的。纯粹反理性的诗人只有他自己和他的恋人可以了解,这是很凄凉的事。纯理性的诗人,连驴子也读得懂他的作品,也是非常凄凉的”──当代汉诗要做的一件主要事情之一,就是坚决同时摒弃这两个“凄凉”,而入“品而有味”之境。
  
  5.诗歌是有限度规则的情感容器。对诗歌而言,情感和技艺二者不可偏废。否认技艺,只有情感,则很多悲痛欲绝的哭灵妇女都是诗人。但也记住,诗歌作品的精神元素成就不朽的技艺。
  
  6.诗歌的新使命。必须重建这样一种新的诗歌使命:创设、命名、良知和发现。
  
  7.诗歌不是修辞学。诗歌写作者们,建议多用名词和动词,主张少用或不用形容词,副词之类也要考究。
  
  8.诗歌欣赏实质是一种修养。很大程度上,现代诗歌不是抛弃了读者,而是在诗歌欣赏教育上出了问题。传统的数理化教育,不存在艺术鉴赏的问题,不懂就是不懂,懂了就是没有言外之意。传统的中小学语文教育,也长期实行着应试模式,我们从小学开始直到高中,几乎是按一套程式去“欣赏”文学,诸如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和字词句。尤其是中心思想,老师们总是试图总结出固定公式灌输给学生,我记忆犹新的有这么几个:“象征着什

9 7 3 1 2 3 4 5 6 7 4 8 :

上一篇:唐风诗歌欣赏之一

 下一篇:细节,细节,还是细节
  相关链接
现当代格律体新诗赏析     李长空  2009-06-02
沈河:一座山接受我(组诗)     沈河  2008-11-26
无题     子皿  2008-11-24
羑里行     苍颜凝露  2008-11-24
人过中年万事休     张马沙  2008-11-24


Copyright © 2004-2012 中诗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