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域名:www.yzs.com
中诗网
  首页 >> 中国诗歌网 >> 《中国诗歌》 >> 第二十期 >> 文论随笔 >>

乌衣拾珠录(上)


作者:乌衣婷  来源:中国诗歌  责编:白 沙  日期:08-11-23 22:53:08  点击:


的法则和制度中进行习惯性重复。很多写分行东西的人都停留在语言的实用功能这个门槛上,他们虽然正确掌握了语言,但实则被一套语义和语法的规范所诱陷,一直在语言固有的意义和价值体系中反复组织着有效的操作。真正的诗人,会进入语言的诗功能的殿堂,超越语言既定的象征秩序,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的意义。对语言的再创造,是诗人向尘世最后一道边界发起的突围:诗人,是语言牢狱中最不安分的起义者,他总在试图越狱。
  
  18.万物等待着被诉说得更生动。星星、石头、芦苇、麦子、房子、水,以及万物在原始的最初命名之后,现在又被语言暴露在纯粹的物的世界中:它们等待着重新进入语言、语境和存在的整体。我们说到真正意义的诗歌,自己又对语言的认识储备了多少素养?在胡乱划些分行句子即不知天高地厚地自诩为“经典”诗歌的时候,我们想过没有:如何让那些感性的、具象的物朝人类走来,能够说话,能够询问得更好,能够比自然、现实、物质诉说得更生动?万物似乎已经在那里,始终没有语言,同我们的生命与内在世界有着永恒的距离。但是,诗人为不可见的世界命名时,或从不可见的世界触动万物时──“痛苦如一块石头”、“哲学起源于落日”、“水是无意识的象征”、“人是会思想的芦苇”──石头、落日、水、芦苇就说话了,我们置身于万物中的处境就变成了语境,万物都成为从不可见的世界里触动我们的语言。你不得不承认,这时候的石头、落日、水和芦苇都被内在化了,都从约定俗成的可见的世界消失了。在万物被诉说得更为生动的过程中,这种隐喻陈述所带来的不是所指,不是对象,而是消解所指,消除对象;既不是对的,也不是错的,而是关涉人与存在的本质关系,是超越于经验之上的。
  
  19.允许诗歌大面积违反语法规则是错误的。诗歌是一种咒语般的实体,起着变革语言秩序的功能,逐步成为人类超越日常世界进行新的象征秩序的创造的据点。它允许诗人完成个人独特语言的孤立化,以及个人在既定的文化秩序中的每一种可能性的自由。这种特质便成为诗歌可以违反语法规则的借口,很多人都以讹传讹,甚至进入当下诗歌批评领域加以认同。我说啊,写这些批评的“名家”是地地道道的“混蛋”。这些靠批评吃饭的哥们姐们大概不知道,语言的基本结构方式是隐喻和逻辑,语言自身的二元观念及其逻辑,使它对世界的无疑问表达成为一种矛盾,诗歌也就成为一种既思维又同时停止思维的思想所具有的形式,或者是既运用语言又化解语言的话语所具有的形式。诗歌的语言通过它的词语和语法装置,决定哪些事物和经验以何种方式进入我们的意识。语言的句法规则界定了哪些语言组织是允许的和不允许的,但自然语言的语法句法并不能消除一切语言的无意义组合。譬如,“人是会思想的芦苇”与“人是会思想的高级动物”,二者都要求在句法上同样正确,都有同样的语法形式,但前者会被实证论者判为无意义──尽管作为主词和述词的“人”与“芦苇”都有所指,它们的组合却使二者的所指消解殆尽。在这个隐喻陈述中,它使本属两个语义范畴的语义组织栖居于一个语境,“芦苇”带着诗的经验领域和语境融入了不可名状的命名。说到这里,你们看出了什么?诗歌的语言不是鼓励犯语法规则的错误,而是鼓励违反语义规则的词语组合。语法规则和语义规则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我们现在的“批评家”怎么能胡说八道呢?
  
  20.想起了维特根斯坦。当下诗歌的语言没有多少进步,原因在于我们不能出色地打破语言的语义规则,本质上就是诗人没有创造过什么出色的“命名”。我就想起维特根斯坦在谈论文化与价值时,说:“只要我们继续讲什么时代的河流、辽阔的天空,等等,人家就将不断被向相同的疑难问题所困惑,凝视着一切无法解释清楚的事物。”
9 7 3 1 2 3 4 5 6 7 4 8 :

上一篇:唐风诗歌欣赏之一

 下一篇:细节,细节,还是细节
  相关链接
现当代格律体新诗赏析     李长空  2009-06-02
沈河:一座山接受我(组诗)     沈河  2008-11-26
无题     子皿  2008-11-24
羑里行     苍颜凝露  2008-11-24
人过中年万事休     张马沙  2008-11-24


Copyright © 2004-2012 中诗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