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域名:www.yzs.com
中诗网
  首页 >> 中国诗歌网 >> 《中国诗歌》 >> 第二十期 >> 文论随笔 >>

乌衣拾珠录(上)


作者:乌衣婷  来源:中国诗歌  责编:白 沙  日期:08-11-23 22:53:08  点击:


么”、“说明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这种架势,哪里是阅读和欣赏,无非就是要我们弄“懂”公式,考试时就这么答题。久而久之,我们的中小学校培养了大批“机器人”,现代电影看不“懂”,现代绘画翻不“懂”,现代雕塑瞅不“懂”,现代音乐听不“懂”,现代诗歌读不“懂”。这些孩子长大了,后天不努力,就开始对包括诗歌在内的现代艺术犯傻,结果惊呼:“为什么要让我不‘懂’?现代诗歌是混蛋!”其实,你读不“懂”的很多诗歌是优秀的,当然我前面说的都是真正艺术意义上的诗歌,非艺术的分行进入不了我们的讨论范围,那会毫无价值。的确,现代诗歌由于生命体验信息传递的复杂性,先天决定了某一部分人无法或者不能很好地分享这些信息,就像我们谈论社会弊端涉及体制一样,这就是一个类似“体制”层面的东西。也请注意,这里的“懂”都带有引号,因为涉及艺术的“懂”跟涉及数理化的“懂”,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9.诗歌的“意思”是面多棱镜。一件现代艺术品,不同的人看,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感受汇拢就会呈现多面性特征。制造这件艺术品的人,当初或许有自己的“意思”在里面,或许什么都没有,就是一种灵感的抽象表达。音乐、绘画和雕塑,作为三大通行的世界“语言”,它们的“意思”在甲那里是彼,在乙那里也可以是此,在丙那里甚至什么都不是。同样的道理,诗歌欣赏怎么可以凭一种“意思”的“懂”与不“懂”来判断好坏?前些年参观西安秦兵马俑,同行的有几位,搞绘画的老张只是赞叹不已,经商的老胡则认为是一堆黄泥巴,这样折腾有趣。说老张“懂”了?我问懂了什么,他也只能就绘画简单说个一二三,可能搞历史、搞文学、搞文物的人会说出千人千状。说老胡不“懂”?兵马俑的确是由黄土烧制的,他觉得“折腾有趣”就行了。诗歌呢?读到什么程度就算“懂”?等到你说“懂”了,恐怕又难以真正说清懂了什么,因为很多诗歌的“意思”有涵泳功夫,倘若淡如白开水,也就没有“意思”了。
  
  10.诗歌需要容忍不同的表达高度。按照诗学的眼光,诗之思大体划为三类较为妥当,即形而上之思,是诗人作为思想者对于生命和宇宙存在的一些根本问题的思考;形而下之思,是诗人作为思想者对于社会的思考,对于人的群体存在即社会存在的思考;人生之思,则介于前两者之间,既是关于人的自然本质的,也是关于人的社会本质的,是诗关于人的形而上的自然存在的思考和形而下的社会存在的思考相叠印的部分。但是,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现代诗歌,有一些是类似白描的优秀作品,譬如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先生的这首《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我们总有一些人,谈到这样子的现代诗歌,习惯以没有深度一棍子打死。但是,一旦诗人们上升到了上述诗之思的三种类型之一,譬如但丁《神曲》和艾略特《荒原》,大家又手足无措。诗歌不是审美,这话对写诗的人正在写作时有效,对阅读者在欣赏时则无效。对于很多白描性质的现代诗歌,不要老是去挖掘“思想”,我们从鉴赏角度觉得它有美学价值就行了,为何只认准“诗以载道”一个标准呢?否则,大批古代和现代的杰出诗人的作品,都不会进入读者的“法眼”。所以,各人还是按阅读能力的大小和偏好,各取所需。
11.建议大家重温“诗无达诂”。诗歌鉴赏是一门需要几把刷子的艺术,我们某些人在嚷嚷读不“懂”现代诗歌的时候,似乎就全部读得“懂”古代诗歌。还是那个问题,什么叫读得“懂”?大家勿忘“诗无达诂”,这四个字是西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里讲的,由《春秋》“微言大义”衍生而来,本源意思是说对《诗经》的理解无法通达于以今语释古语,或对《诗经》的解释无法或难以做出通达、确定的解释,难以取得共同的见解。这虽是一
9 7 3 1 2 3 4 5 6 7 4 8 :

上一篇:唐风诗歌欣赏之一

 下一篇:细节,细节,还是细节
  相关链接
现当代格律体新诗赏析     李长空  2009-06-02
沈河:一座山接受我(组诗)     沈河  2008-11-26
无题     子皿  2008-11-24
羑里行     苍颜凝露  2008-11-24
人过中年万事休     张马沙  2008-11-24


Copyright © 2004-2012 中诗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