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域名:www.yzs.com
|
中诗报道
|
中国诗人
|
中国诗歌
|
诗歌万里行
|
中诗邮局
|
中诗作家文库
|
|
现代诗歌
|
风雅诗词
|
散文诗苑
|
中诗评论
|
中诗翻译
|
中诗书坊
|
张玉太题签[图]
王玮题签[图]
首页
>>
中国诗歌网
>>
《中国诗歌》
>>
第二十期
>>
文论随笔
>>
乌衣拾珠录(上)
作者:乌衣婷 来源:
中国诗歌
责编:白 沙 日期:08-11-23 22:53:08 点击:
种解经的方法,但由于它触及到文学理解和阐释活动的根本规律,所以被后世的文论家和美学家普遍接受并加以改造,从而使“《诗》无达诂”走向“诗无达诂”,并最终成为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文学阐释理论和文学阐释方法。这时,“诗无达诂”意指对同一文学文本的理解,不同的读者可以见仁见智。也就是讲,文学作品并没有一个确定不变的意义,也没有一种确定不变的理解和解释。因此,文学解释者们就没必要像经师们那样皓首穷经,诚惶诚恐地去追求圣人寄托在《诗经》中的微言大义。这恰好是文论家和美学家标举“诗无达诂”与经学家们崇尚“《诗》无达诂”的最本质的区别:前者侧重诗的审美、抒情功能,后者偏重诗的政治、伦理教育功能。清代诗论家沈德潜说得好,“读诗者心平气和,涵泳浸渍,则意味自出;不宜自立意见,勉强求合也。况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便讲得很到位。另一方面,既然文学文本的思想蕴涵和审美蕴涵具有多义性,那么阐释者作出任何解读都将失之偏颇。说到这里,我问大家:几万字的《诗经》,注释它的著作多不多?答案是,多,而且是许多。《诗经》时代的读者是否需要诠释,我们不清楚,但至少中国的老百姓也晓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强调的是“熟读”而不是“懂”。现在,我们很多人评论别人的诗歌,动辄从社会学的、历史性的、思想性的角度,以能否读“懂”来强奸“诗意”。可是,真正令我们感动和震撼的东西,不需要任何人去诠释来叫你“懂”,所以薛雪在《一瓢诗话》里主张诗“可读,不可解”,或“可以意解,而不可以辞解”。看来,现代诗歌也有一个“诗无达诂”的美学批评标准。
12.诗无言。诗歌自己是不会说话的,它隐居在万物之内,花鸟虫鱼,生活物什,一律显性躺卧在诗歌的字里行间。读者要它跟你自己说话,需要自身的素养和情怀。
13.诗是象喻的世界。诗歌与世界,很多时候会优雅地相遇。诗歌关注世界在象喻中的“存在”,尽管世界在现实中的“存在”被诗歌反映,也仅是把现实中的“存在”转化为象喻中的“存在”,并且由语词照亮“存在”,揭示世界的真相。简单地复制世界在现实中的“存在”,最好由纪实文学、记叙文或散文这类文本来担当。
14.诗的核心不是诗学。目前的现代诗歌,在理论上步入了后朦胧时代,个体生命体验信息大量被流化到了诗歌文本,这是“诗以载道”不死的一个证明,只不过这个“言志”的基点被空前扩张,更多地包括了作者思想、情绪、意念、感觉乃至审美机趣等内涵。由于不同的个体对生活的感觉、体验得到的是截然不同的反射效果,因此这种个体生命的体验才具备了更加独特的审美气质,也由此大大扩展了诗人审视世界的视野,丰富了诗歌表达的内容。因此,现代诗歌的核心是个体及其由某类个体组合成的某些群体的生命体验,这是从诗歌的文本来说的。但是,我们也决不能忽视现代诗学的理论构建,它会为这个“核心”反哺更多的营养,这是从诗歌鉴赏角度来说的。我们接下来谈论这个问题。
15.初学诗者应该接触和掌握一点现代诗学理论。通俗地打个比方,写诗者就像练武术的人,古龙笔下那些武功盖世的侠客,起初是要从扎马步开始修炼的,习武者的一招一式自然要按照套路来,不然会半途而废甚至走火入魔──这个“套路”,很大程度上便类似于诗学理论。但是呢,等修炼到一定的境界,武功出神入化甚至能够象张三丰自创拳术,那么一切便会游刃有余,刀剑在手静也有风,这种状态可能就是金庸所言的“无我”至境。这个时候,理论化为“无形”,根本不会对诗歌写作产生什么束缚,诗歌文本里则充满的是成熟和老练。你可能会说,写诗跟习武会有区别吧?我的看法是,二者形式上的
9
7
3
1
2
3
4
5
6
7
4
8
:
上一篇:
唐风诗歌欣赏之一
下一篇:
细节,细节,还是细节
相关链接
现当代格律体新诗赏析
李长空
2009-06-02
沈河:一座山接受我(组诗)
沈河
2008-11-26
无题
子皿
2008-11-24
羑里行
苍颜凝露
2008-11-24
人过中年万事休
张马沙
2008-11-24
Copyright © 2004-2012
中诗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
京ICP备12024093号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