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域名:www.yzs.com
中诗网
  首页 >> 中国诗歌网 >> 《中国诗歌》 >> 第二十期 >> 文论随笔 >>

乌衣拾珠录(上)


作者:乌衣婷  来源:中国诗歌  责编:白 沙  日期:08-11-23 22:53:08  点击:


呵,人“是”会思想的芦苇,一个事物只能是它本身,而“是”的存在则使万物互“是”其他者,这就是一个优秀诗人所必须意识到的,以“是”为中心,人类在诗歌的思想中建立了普遍联系,你难道可以视而不见?
21.命名使诗与思具有语言的本性。名词指涉事物及其事物的世界和概念的世界,动词描述世界的存在、运动和关联。动词永远没有独立的意义,它在不及物时指示某种事物而并不滞碍于某物,它不是确指,本质上带有隐喻性。因此,小说文学的描述是名词化的,它所描述的行动和事件,大多隶属于人的活动;诗则是动词化的,它所描述的活动与事物是无主体的或不及物的。在“命名”的意义上,诗与思具有与语言同等命名的功能,关涉一些基本的、尚未言说的东西,是使其敞开、呈现的一种方式。问题是,我们是否有足够适宜的语言、现成的语义来言说这些东西?哲学一直是受到语言的引导的,隐喻正是启开思的钥匙。无论你是否接受,诗就是一个隐喻的世界。一切隐喻本质上都是结构性的,它结构起或设定了人与世界的普遍联系。你若不信,读到这里说“我现在头脑很空”,就是将头脑暗指成了“容器”,说明了你与这些文字的关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了隐喻的话语,只是不易觉察而已。当下诗歌语言中的隐喻的逐步消逝,是诗与思的真正困境,而它恰恰是发现和创造新的意义、新的经验领域或超验领域的基本途径。你要清楚,当心灵作用或过程受到命名时,它们的命名是利用有关感觉特别是视觉的名词的比喻用法,透露了一个意义的世界,透露了未曾言说之物的语言本性。你也要注意,这种命名不是为某一孤立的事物命名,而是为事物间的某种关系命名。所以啊,希望我们的“评论家”别再为诗歌的“命名”云里雾里又弄错了。
  
  22.诗常由隐喻的设定展开叙述。并非只有纯粹的概念才能构成表达,观念和形象的交融都可能构成一种表述,且是一种结构性的表述。理解这一点并不难:“划亮火柴,黑夜暴露光明的缺点/这‘过程’鼓动本质性的词语揭竿而起/黑夜、光明和缺点,多么熟知!它们/顶戴名词的桂冠,轮流独舞。/这离‘我’的边界太远/我需要它们被指而暗藏所是的东西/我渴望语言的边界重合着内心!/我已删去多余之词/指挥着它们有序排列,手拉手翩翩舞蹈/集体谢幕‘存在者’的命名……”(乌衣婷:《表达者》组诗之四《词语》)。这里所逐字虚构的事件叙述完全是由通常所说的“见解”这样的喻词而来的,叙述只是一种隐喻的虚幻虚演,事件只是一种纯粹的语言事件,它建立在感情与见解的视同对等即隐喻关系之上,隐喻隐含着一种视同性的双重存在及其关系,因此隐喻也隐含着叙述。
  
  23.诗是存在者的无蔽性的言语。唯有诗的语言表达是语言自身的存在,诗不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生命和世界,而是依靠语言的某种特殊的形式来表达生命,建立、缔造和创始世界。诗的语言,将事物引入象征的王国、世界的话语和精神的内在形式,成功地把存在引入了一个生命、世界和语言的一体化的敞开之境。
  
  24.“散文语境”一定要批判吗?在三大通行的世界“语言”中,绘画和雕塑是两种构造性的技艺活动,唯一没有被非技艺的公众染指,具有纯洁的无所指的朴素能指,仅仅在它们自身的结构关系中才能衍生意义。诗歌则不同,它因为语言非诗专属,每一个会说话或会写字的人都是语言的主人,慢慢导致了公众语言的“散文意识”,表现为某些人一旦染指诗歌的写作,便把词语的固有所指强加于诗的含义予以期待,使得诗的意义一天天沦丧,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发现“散文语境”乃是中国诗歌的一个传统,你翻开《诗经》,里面都是散文的文法和语境,但都是诗的语言。据说,里面有些诗歌起源于奴隶或民间,但把它们加工、整理、升华、流传下来的是什
9 7 3 1 2 3 4 5 6 7 4 8 :

上一篇:唐风诗歌欣赏之一

 下一篇:细节,细节,还是细节
  相关链接
现当代格律体新诗赏析     李长空  2009-06-02
沈河:一座山接受我(组诗)     沈河  2008-11-26
无题     子皿  2008-11-24
羑里行     苍颜凝露  2008-11-24
人过中年万事休     张马沙  2008-11-24


Copyright © 2004-2012 中诗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