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味、情味和理味的味感探寻 |
论李商隐诗歌的“三味”及对现代新诗创作的启示 |
|
作者:朱林国 来源:本站 责编:周占林 日期:13-05-20 16:48:17 点击: |
|
说,并以诗歌写作来祛除(或修正)现实生活中的悲凉和命运的凄苦,从而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架起一座美的桥梁,寻找到了一种平衡,使得现实中的真正的美得以实现。
就“艺术的另一作用是说明生活”这一命题,车尔尼雪夫斯基这样看待:他认为艺术的主要作用是再现现实生活中能够引起人的兴趣的事物。然而,人一旦对生活现象产生兴趣,就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它们进行批判;诗人和艺术家同样具有一般人的性质,也要对他们所描写的事物和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作出判断,那么这种判断在作品中表现出来,就是艺术作品“说明生活”的新作用。这一文艺理论观是对“艺术再现生活”的有益补充和说明。这在李商隐的诗歌中,同样可以找到说明和依据,尤其是李商隐的咏史诗创作。诗人的咏史诗在艺术的再现社会生活的同时,通过讽刺性的描写,表明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判断和态度,一定意义上恰恰是对“艺术说明生活”这一思想观念、这一新的美学功用的实践和具体体现。
综上所述,就理性思维和美学思维两个层面对李商隐诗歌创作中诗味与理味的相得益彰进行了分析和阐释。它和前两个味感特征一起构成了李商隐诗歌的三种诗歌品味,丰富了对李商隐诗歌创作在味感特征上的新发现、新体会。
四 现代新诗创作的启发与可能
以上三个部分对李商隐诗歌创作中人味、情味和理味的味感特征作了较为详尽的阐释。这一部分将重点围绕李商隐诗歌创作的味感特征就诗学层面进一步探讨其对中国现代新诗创作的启发和可能。
李商隐的诗歌创作是对他诗歌理论的坚持与实践。诗人主张作诗要兼通眾製,反对创作上的拘于一格。在他之前的六朝文学,诗人也有很多的见解,有赞美之辞也不乏对创作流弊的否定,表现出了他客观的理论眼光,也是诗人在诗歌创作上“转益多师”态度的体现。他能够广泛吸取前人所长,对杜甫的沉郁有独到的体会,同时将齐梁诗歌的华丽浓艳融入诗歌创作,对典故的恰当的使用,通过历史类比表达诗人难以传言的情思。正是诗人对自己诗歌理念的忠实地践行,使得李商隐的诗歌创作在晚唐时期留下了超凡的精彩,奠定了他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地位。这也为自李商隐之后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经典性的示范和有益的借鉴。因此,本文这一部分将从宏观上来论述李商隐诗歌创作中“人味、情味和理味”的味感特征对中国现代新诗创作的启示和可能及其文学价值。
首先就李商隐诗歌创作味感特征中的“人味”表现对当下中国现代新诗创作的启示与可能进行论述。在论文的第一部分里,笔者结合李商隐的诗歌创作对“人味”特征作了详尽的阐释。本文里说说的“人味”的味感特征主要是指在讽刺和寓意的基础上对人性美、人情美的肯定和期待。从这个角度上讲,实际上是在启发当下的中国新诗创作要更加注重文学的自觉与人的自觉的结合,去发现人、关注人、表达人和歌颂人,强调文学与人的关系以及对人的发现和人类存在价值的肯定、认同。这一点在中西方的诗歌创作中有很好的体现。对西方诗歌创作来讲,文艺复兴时期对人文主义的提倡,人文主义诗歌创作的兴盛,都在突出文艺复兴这场思想文化运动的核心主题——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运动中所逐渐形成的资产阶级发现人、肯定人、讴歌人的一个思想体系,也是为资产阶级进步文学所倡导的核心思想。与此相对应的人文主义诗歌则从思想内容和艺术上给予呼应。在思想内容上,人文主义诗歌反对宗教神权,否定神的主宰与价值,转而极大地肯定人的力量和价值,以歌颂人性和人的价值为主题,充分强调现实生活的幸福与人的个性解放。在艺术方面,人文主义诗歌注重关注人的内心世 | |
|
|
|
|
|
| |
相关链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