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味、情味和理味的味感探寻 |
论李商隐诗歌的“三味”及对现代新诗创作的启示 |
|
作者:朱林国 来源:本站 责编:周占林 日期:13-05-20 16:48:17 点击: |
|
出浓重的相思情味。
再如李商隐的无题诗《飒飒东风细雨来》里写道: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5]
这同样也是李商隐有名的一首爱情诗。伴着东风细雨,万物复苏,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预示着春的到来。春天是一个思念的季节,诗人通过“东风”、“细雨”、“芙蓉塘”、“金蟾”、“香炉”、“井台”等几个意象的描写,衬托出一个满含着相思之情的幽怨的女子的形象。尤其是全诗的最后一句“一寸相思一寸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一寸相思、一寸灰的比照,把一种刻骨铭心的的相思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首诗同样也是含蓄隐晦之下、于平淡之中见出情感意味的浓烈与真纯,也更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寄托与写照。
类似的爱情诗还有《春雨》,这首诗歌是诗人以近体律绝的形式创作的。它以情韵的深长、语言的圆融清丽为主要特色,描写在一个春天的夜晚,诗人来到曾经所喜爱的女子居住的旧地,由于没能见到心上人而独自归来,在梦境的氛围里,寂寞惆怅的情境。诗人的语言圆融清丽,但却有种平淡的美,情感真挚,情味的表露含蓄隐晦,在“色彩与感觉的反常对应”[6]中得以暗示和体现。
李商隐的诗歌写作将虚弱、纤柔和含蓄隐晦的情味特质巧妙地融汇在诗味与情味的表里如一之中,诗味与情味在这里获得了交融。
三 诗歌创作中诗味与理味的相得益彰
综观李商隐的诗歌创作,我们会发现在诗味与人味的融合、诗味与情味的融合两点之外,还存在着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层面,就是诗味与理味的融合。接下来探讨李商隐诗歌创作中诗味与理味的融合而相得益彰。当然,这里对于诗歌理味的阐述并不单单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事理和道理,而是更加侧重于理性层面上的理性思维、理性思辨以及美学意义层面上现象之外的综合性心理感悟。对这种理味的认识需要以两个原则为切入点,即理性原则和美学原则。在理性认识和理性思维的基础上,把握李商隐诗歌创作的美学特性。
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涉及哲理阐释与表达的诗歌创作有很多,甚至有许多诗歌就是专门借助于语言、意象、修辞以及诗歌结构的组织来表达某种事理和道理。也有许多诗歌的写作是以纯审美为指向,这在中国古代山水诗派的大多数诗歌写作中表现得较为明显和突出,诗人往往以山水来寄情,可谓寄情于山水,怡神于自然。唐代的部分诗歌写作也不例外,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和诗歌作品。但是,就晚唐诗坛的诗歌来讲,李商隐诗歌创作的理味特征却有很较为明显也别具一格。他在诗歌创作中,巧妙地将理性思维和美感意识相融汇,使诗歌在传情达意的同时形成一种属于诗人自己的美学特质,两相结合,共同奠定诗人诗歌创作在诗味和理味相得益彰层面上的独特性和经典性。
在李商隐的诗歌中,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哲理诗,而更多的是情理交融、情与理的结合,这就使得他的诗歌在理性意义和美学价值方面显现造诣。本文将着重从理性思维和美学思维两大思维角度入手,来阐释对李商隐诗歌创作中理味与诗味的相得益彰这一点上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是理性思维层面。我们知道,文学创造不仅需要感性认识来唤起作家对创作对象的审美兴趣,更需要理性思维的介入,深入对象的本质层面,拨开外在现象的特征迷雾,真实表达作家的心理体验,获得审美主客体的和谐相应与统一。诗歌写作不能仅仅停留于感性认识的现象表面,还要深入到现象的本质,在理性思维主导的层面下,李商隐诗歌写作中的理味特征就表现在知性写作和情趣化写作两个方面。
| |
|
|
|
|
|
| |
相关链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