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味、情味和理味的味感探寻 |
论李商隐诗歌的“三味”及对现代新诗创作的启示 |
|
作者:朱林国 来源:本站 责编:周占林 日期:13-05-20 16:48:17 点击: |
|
quo;的独特性不仅仅在于身世的凄苦悲凉,更在于诗人虚弱的情味特征里所蕴含的对他人和社会的关怀与爱。这种虚弱的两面性使得诗人以诗歌创作为方式,将小我与大我交相融汇,使诗人的生命价值得到升华。如《陈后宫》一诗所描述的:
茂苑城如画,阊门瓦欲流。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
侵夜鸾开镜,迎冬雉献裘。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愁。
这首诗与诗人的另外一首《富平少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首诗是诗人面对敬宗朝内有奸臣敝政,外遇藩镇之患的处境由感而发。看似诗人平静的外表下仍难以掩饰内心对敬宗朝政的忧虑。诗人不切陈事,借古讽今之中暗合着讽时之意。诗人虽年少遭遇不幸,但诗人处处以诗歌写作来表达其关心时政,关心黎民百姓与国家安危的情怀,在小我与大我的碰撞中,诗人选择了小我汇入大我,与大我交相融合,这也使得诗人的诗歌创作表现出了应有的独特情味体验。
其次是纤柔。所谓纤柔主要是指诗人的诗歌写作在细微之中隐现着情感的柔弱性。作为李商隐诗歌情味特征之一的纤柔特质,在诗人的咏物诗里处处可见,表现着诗与自然的交融,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统一与互应。例如李商隐的《夕阳楼》一诗: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在这首诗里,诗人的纤柔往往表现在对意象的巧妙使用之中。诗人写到“花”和“柳”的一明一暗,细腻地观察色调的对比;接着写到“城”与“楼”的凄凉之景,引发“孤鸿”的愁苦情感。这首诗本是诗人感怀他人登楼遣愁而作,如今登楼之感却传感于己,一切的愁苦之情寄寓“孤鸿”,即景抒情之中蕴含着比兴象征的运用。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字眼的运用和推敲,这首诗里,一“愁”一“孤”两字,将诗人登楼时的愁苦之情、柔弱无依之感以及心境的悲凉细腻地表现了出来。细微的描写之中,蕴含着无限的柔弱之感。
最后是含蓄隐晦。李商隐的文学思想在唐代文坛上可谓是别开生面,独树一帜。他不仅对古文运动后学的流弊进行了批判,还独创性地提出了自己的文论观。在他的文论篇目《上崔華州書》中写道:
愚生二十五年矣。五年讀經書,七年弄筆硯,始聞長老言,學道必求古,為文必有師法。常悒悒不快,退自思曰:“夫所謂道,豈古所謂周公、孔子者獨能邪?蓋愚與周孔俱身之耳。”以是有行道不系今古,直揮筆為文,不能攘取經史,諱忌時世。百經萬書,異品殊流,又豈能意分出其下哉!……[4]
在这篇文章里,李商隐在批评创作流弊的同时提出了文学创作要有独创性,要敢于直面现实,有感而发,不说陈词滥调又不人云亦云,表达真情实感。在诗歌理论方面,李商隐还主张要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虽然李商隐也主张文学创作要直抒胸臆,但对于诗歌来讲,诗人含蓄隐晦的创作在晚唐时期还是能够体现诗人的特征与倾向的。
在晚唐时代,李商隐亦可称得上是含蓄隐晦的圣手。他的很多诗歌在对诗歌情味的挖掘中表现出明显而独特的含蓄隐晦的创作色彩。这种创作特征的独特性的表现在于它平淡化的艺术处理。这一点在诗人爱情诗的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如爱情诗《明日》中写道:
天上参旗过,人间烛焰销。谁言整双履,便是隔三桥。
知处黄金锁,曾来碧绮寮。凭栏明日意,池阔雨萧萧。
在这首诗里,诗人将情人之间幽会分别后的相思之情通过浓艳雅致的风格以及色彩艳丽的“黄金锁”、“碧绮寮”等意象,平淡而巧妙地表达了出来。在这里,诗人并没有采取直接抒情的方式而是以平淡的诗歌语言,含蓄隐晦地表达了出来,表现 | |
|
|
|
|
|
| |
相关链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