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味、情味和理味的味感探寻 |
论李商隐诗歌的“三味”及对现代新诗创作的启示 |
|
作者:朱林国 来源:本站 责编:周占林 日期:13-05-20 16:48:17 点击: |
|
3]这篇文章从文论的层面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视域。郁达夫把“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贡献概括为“人的发现”,这就使得有关“人的发现、人的自觉”的认识获得了肯定。在周作人看来,文学是人学,当然文学理应表现人的情感、人的志趣和人的追求。文学创作与情感表达便取得了一种比以往的情感论更为新颖和更深层次的联系。
李商隐诗歌创作中的“情味”特征恰恰是在对现代文论的反观中,获得了新的发现与启示。这里所论述的情味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或者说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而是更表现出一种创作的个性和独特性。我们知道,李商隐从本质层面上看,他是一个情感浓烈的抒情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便是最好的说明。他的诗歌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咏史抒怀抑或是赠答酬唱,都表现出一种虚弱、柔情、凄凉和含蓄隐晦的独特的情味特征。诗人借助于诗歌写作表达对自我心灵世界的解读与表白。诗歌写作是诗人情感的迸发、流露与体验。读李商隐的诗,会有一种“事事关乎情,处处皆是情”的感受。众所周知,诗歌是一种抒情性强的文学体式,它也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和显现,众多的优秀诗人都可以称之为抒情的行家里手,抒情圣手。唐代是一个诗歌创作繁盛和辉煌的时代,在唐代比较有名的诗人比比皆是,抒情性的作品也是琳琅满目。比如李白的《乌棲曲》、《月下独酌》,白居易《琵琶行》、《上阳白发人》,王昌龄的《从军行》等等很多很多,不胜枚举。但是,李商隐诗歌的“情味”特征却是具有独特性的。这与诗人的个性、气质禀赋,人生遭际以及所处时代的政治氛围、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李商隐诗歌创作的情味特征就突出地表现在虚弱、纤柔和含蓄隐晦三个方面。
首先是虚弱。我们知道,布封是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作家,同时也是法国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和宣扬者,他擅长于将人格化的成分融入作品当中,来表现人文精神。他在他的一篇经典性文论《论风格》里,针对文坛上出现的那种追求绮丽纤巧的风格,强调文章要言之有物,做到平易近人,并提出“风格即人”的名言,来强调思想内容对艺术形式的决定作用。“风格即人”的论断同样也适用于李商隐的诗歌创作。就文学创作而言,一个作家的文学创作是一个作家创作个性、审美趋向的反映,它要表现和反映作家的内在气质与情味。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时期,它有过一段不幸的早期生活。诗人自幼聪颖多识,幼年常随父飘零,10岁的时候父亲辞世,给诗人带来很大的影响,使得诗人在生活上失去了强有力的家庭后盾和依靠,诗人一家也陷入了一片凄凉悲惨的生存境地。诗人在他的一篇《祭裴氏姊文》的文章里写道:“浙水东西,半纪漂泊。某年方就傅,家难旋臻,躬奉板舆,以引丹旐。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既祔故丘,便同逋骇。生人穷困,闻见所无。”可见生活的艰辛。为了生活下去,诗人“占数东甸,佣书贩舂”,生活的艰辛与无奈,使得诗人自小就饱尝辛酸无依、寄人篱下之苦,体尝人间世事冷暖和体会到事态的炎凉。这对李商隐的诗歌写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使得诗人在性格中首先表现出虚弱性。
当然,李商隐在生存的悲剧里逐渐成长。自幼早熟并且聪明伶俐,洞悉世故人情,加之他心性敏感,这使得诗人对世情和环境的认识更加深刻,为他的诗歌创作奠定了悲凉、凄冷的虚弱基调。对于诗歌创作来说,作家的创作个性、创作风格的形成,往往与作家的人生经历、早期身世以及自幼而来的生活体验是分不开的。李商隐早年生活的创伤与不幸,形成了他虚弱、多愁善感的情感基质。当然,单单是诗人的身世使得诗人的诗歌创作表现出“虚弱”的情味特征是不独特的;对于李商隐来讲,“虚弱&rd | |
|
|
|
|
|
| |
相关链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