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歌网 >> 中国诗人 >> 朱林国 >>

人味、情味和理味的味感探寻

论李商隐诗歌的“三味”及对现代新诗创作的启示


作者:朱林国  来源:本站  责编:周占林  日期:13-05-20 16:48:17  点击:


苦难耐的相思之情的“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李商隐的无题诗创作,留存的数量虽然不多,但是给人的整体印象确实如“春蚕吐丝,缠绵委曲,一往情深”;又如红楼隔雨般“凄艳迷离,绵邈隐约”(刘学锴、李翰编写的《李商隐诗选评》),有诗味之处,必有独特人味的融汇,使得诗歌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
  除此之外,李商隐的咏史诗更是诗味与人味的融和。他的咏史诗大多是借古讽今、以古喻今和讽时之作。如李商隐的这首借古讽今的咏史之作《骊山有感》:
  
  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
  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
  
  这是李商隐的一首有名的借玄宗游玩骊山的古代实事来反映诗人对君主沉迷声色、沉迷美色,败坏朝政,贪恋享乐、荒淫无度的所作所为的讽刺和批判,体现着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忠君爱国、为社稷殚精竭虑的精神和无私情怀。讽刺和批判之中,我们会发现和感受到诗人的立足点并不是仅仅在于讽刺和批判本身,而是有一种容诗性和人性、容诗味和人味于其中的人文情怀在里面。诗人在讽刺和批判的诗歌写作之中,隐藏着一种对人的积极向上、对国家社稷和黎民百姓安危尽心尽力的人味追求的期待。这种期待,这种对人味特征的表现正是诗人通过巧妙地设置场景,精道地处理虚实描写实现的。在场景设置和虚实得当的基础上,诗人使得这首咏史诗既有诗情,同时又不脱离史实本身,始终保持了咏史诗“咏史”的基本特性,也让阅读接受者从中领悟到诗人对人味自觉、人性自觉的前瞻性思考和期待。
  这首诗,“以集中提炼而成的最富包蕴的情节场景,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与情感”[1],诗人退居幕后,让情节场景充当评论者来说话,以形象代替代替自己的讽刺与议论,看似写物,实则托物言情,因而诗意隽永,诗情在此得到升华的同时,诗味与人味的融合在隐现的世界里得以挖掘。
  李商隐的咏史诗大体上有三种指向,一类是描写沉迷声色、昏庸荒淫的君王,一类是描写深宫女子的悲戚命运,还有一类是描写贤人贤士。第一类中,有如被诗人以冷峻的讽刺所批判的《龙池》,在这首诗里,诗人以一句“薛王沉醉寿王醒”[2],巧妙地组织语言,使一“醉”一“醒”对比鲜明,讽刺的主题表现的更为到位和深刻。后两类的诗歌,如表现诗人对宫女深深同情的《梦泽》、《王昭君》和揭示昏主不任人唯贤,寓同情于批判之中的《贾生》。这些咏史诗在以古鉴今、借古讽今的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流露着诗情、诗性、诗味和人情、人性、人味的交相浑融,高度融合,以及对体现着诗歌创作人味特征的人性美的呼唤与期待。
  李商隐的诗歌创作所表现的诗味与人味交相混融的美感特征在他其他题材的诗歌中也有所表现。如他的咏物诗《李花》、《城外》;女性诗《银河吹笙》、《嫦娥》;爱情诗《昨日》、《春雨》以及“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乐游原》等,都彰显着诗人以诗歌创作为平台,借诗歌创作来表达在诗味和人味浑融统一下,对人性美、人情美和人味美的肯定、追求与期待。
  
  二  诗歌创作中诗味与情味的表里如一
  
  上面的部分,是从李商隐诗歌创作题材特征的角度分析了诗人诗歌创作中诗味与人味的交相浑融这一艺术表现,揭示了诗人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对表征人味特点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的肯定、追求与期待。当然,如果进一步分析李商隐的诗歌写作的话,我们会发现在诗人的诗歌创作里还表现出诗味与情味的结合,亦即诗味与情味的表里如一。
  有人存在的地方,自然会是情感流露的地方。自近代以来,在有关“人的发现与自觉”方面的讨论中,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9 7 3 1 2 3 4 5 6 7 8 9 10 4 8 :

上一篇:论徐俊国诗歌创作的生态智慧

 下一篇:无
  相关链接
论徐俊国诗歌创作的生态智慧     朱林国  2013-05-20
论徐俊国诗歌创作的生态思想     朱林国  2013-05-20
“鹅塘村”与精神生态:论徐俊国诗歌创作的伦理意识     朱林国  2013-05-20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观的研究综述及局限分析     朱林国  2013-05-20
新锐诗评家朱林国简介     朱林国  2013-05-20


Copyright ©  2004-2012 中诗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