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味、情味和理味的味感探寻 |
论李商隐诗歌的“三味”及对现代新诗创作的启示 |
|
作者:朱林国 来源:本站 责编:周占林 日期:13-05-20 16:48:17 点击: |
|
在知性写作方面,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诗人喜好用典,来突显诗歌的故事性和叙事性。阅读李商隐的这类诗歌,我们会体会到他诗歌里的典故具有寓典于讽、典讽结合的特色。这一点在诗人的很多诗歌里都有体现,试举一例,如《安定城楼》这首咏史诗: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这首诗歌是诗人由于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落榜入泾原幕时所作。时值开成三年(公元838年)春暮。这是诗人到泾原之后登泾州城楼眺望时的抒怀之作,由感而发。李商隐是个自幼敏而好学、聪慧伶俐、博学多识的人,此次科考落选给诗人带来很大的打击。这首诗歌的写作一反诗人抒情的旧有套路,而是自登临城楼之时起,大量化用典故,从首联的景物描写开始,借用典故来抒发时事之忧、身世之感以及对“腐鼠”之流的蔑视与批判。在诗歌的颔联中,诗人借用典故抒怀,首先用了西汉著名文学家贾谊的怀才不遇这一典故。在《陈正事疏》里记载:“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可见他虽才能卓著,但却不为时用。又写到魏晋王粲的寄人篱下这个典故。王粲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曾因为躲避东汉末年的战乱,选择了到荆州去依附刺史刘表生存。他层作《登楼赋》来抒发诗人的去国怀乡、感伤时乱之情。“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这句诗,是诗人写春秋时期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灭掉吴国之后,急流勇退,携西施乘小船归隐田园的故事。借此来表达诗人也希望像范蠡一样,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效力,来实现自我的理想抱负和人生价值。尾联“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二句是引用《庄子?秋水》篇中,庄子与惠施之间的对话这一典故。《庄子?秋水》篇载惠施猜忌庄子欲争其梁相之位,“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名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耶!’”这是诗人对落选反思的一种体认,在诗人看来,自己的落选与猜忌者的非议有关,以此来表达对猜忌和污蔑的愤慨之情。这首诗歌可以说是李商隐擅长于用典的一个最好的说明。实象与虚象、有形与无形、有情与无情构成混杂交织的画面,诗人将自我的悲痛和古代贤士的悲痛交织在一起,将忧虑国事、抒写抱负、感慨世事、批判庸腐融为一炉,通过理想抱负与时世境遇的矛盾来表现诗人的远大胸怀和在逆境之中的顽强坚韧的精神品格。
再如李商隐的《马嵬》诗其一: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这首诗也是诗人借马嵬之变的典故来抒发对君主荒淫误国的批判和同情、伤感之情。诗人将重心放在比较对照上。诗歌一开始采用了倒叙的叙述方式引出“马嵬之变”的典故。在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破了陕西潼关,唐玄宗出逃入蜀,被逼无奈之下在马嵬处死了心爱之人杨贵妃。诗歌的每一联都表现出明显的对比对照的特点。首联拿杨贵妃的香踪与马嵬坡上的香魂作对比;颈联则拿出逃时艰苦的军营生活与宫中闻鸡报晓的安逸作比;颈联则把马嵬事变时征战场面的惨烈和玄宗、杨妃长生殿的深情盟誓作比照;尾联则拿“天子”和平常人的“卢家”作对比,来表达诗人对唐玄宗贪恋美色、荒淫误国的讽刺和批判,同时,正是诗人对往昔的体察和反思,也流露出诗人同情感伤的复杂心情。全诗 | |
|
|
|
|
|
| |
相关链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