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歌网 >> 中国诗人 >> 朱林国 >>

人味、情味和理味的味感探寻

论李商隐诗歌的“三味”及对现代新诗创作的启示


作者:朱林国  来源:本站  责编:周占林  日期:13-05-20 16:48:17  点击:


题,描写秋夜的月色,通过“征雁”、“蝉”、“水接天”、“青女”、“素娥”、“婵娟”等意象的组接与铺陈,巧妙地将诗人的联想和想象幻化到秋夜的霜华月色的意境之中,同时将自己的独特感受与个性注入客观物象,来表达霜月的秋夜内在的生命力和宜冷好洁的精神情结。尤其是诗歌的最后两句,诗人将霜月交辉之景想象为青女素娥的竞妍斗美,以突出其不畏惧霜冷的性格,不但将静景写得极富有生趣,而且也使无生命的霜月成为某种在幽冷环境中愈富生意和风韵的精神美的象征,充分表现了诗人创作的情趣特征。在李商隐其它的咏物诗里面,如《城外》、《细雨》、《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等也都表现出诗人情趣化的诗歌写作这一特点。
  其次是美学思维层面。在美学思维主导的层面下,李商隐的诗歌创作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美感意识的转变;另一方面是恰当地处理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这里先就美感意识的转变进行阐释。在笔者看来,美感意识的产生来源于审美心理的触动。诗人的诗歌创造,同时又是一个审美心理活动变化的过程。诗人美感意识的转变,从文艺美学、审美心理学的角度看,与审美感兴的发生有很大关联。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感兴作为审美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它的内涵是丰富的。它并不是简单的审美主体被动接受的心理表现,而是一种“感性的直接性(直觉),是人的精神在总体上所起的一种感发、兴发,是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升腾洋溢,是人的感性的充实和完满,是人的精神的自由和解放”[8]。在美学家叶朗先生看来,审美感兴是比“审美感受”、“审美经验”、“美感”等概念更为包容审美心理的多方面特点。他认为,审美感兴是一个完整的心理复合体,要在动态变化的情境中考察和认识。
  审美感兴是一个心理变化的过程。“由心与物的相遇(人与世界相遇)那一刹那不知缘起的感动,继而达到一种感性的兴奋,以至于主体在对象的感性外观上流连不已,似乎直观到一个整体(象),它在感性光芒的闪烁中显现出某种意蕴,兴发起主体的知觉、想象、领悟的协调运动,达到一种振奋的人格状态并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反应”[9]。在叶朗先生看来,审美感兴的心理活动过程始于审美注意的发生,而审美注意总是和审美主体的趣味、价值观念、审美理想保持一致。审美注意的发生依赖于审美知觉,审美知觉对文学创作的激发作用突出表现在它的先在整体性、过程主动性和情感依随性。对于诗歌创作来讲,也并不例外。诗人首先要依靠审美感知调动审美注意的发生,从而引起审美感兴的心理活动的开展。审美感兴活动的变化,进一步促使诗人美感意识发生变化。李商隐的诗歌创作也表现出美感意识的转变。就诗人的诗歌创作而言,这种美感意识的转变突出表现在不同时期诗人创作情感基调和风格的变化方面。刘学锴、李翰编写的《李商隐诗选评》依据李商隐的生平履历,将诗人的诗歌创作约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幼年飘零到受知令狐(812-837)为第一阶段;入幕泾原至秘省正字(838-846)为第二阶段;大中幕府飘零期(847-858)为第三阶段。第一阶段是李商隐自幼年到长大成人阶段,也是诗人性格形成与发展的阶段。李商隐出身于一个官僚家庭,父亲曾做过获嘉县令。早年聪慧有才,在《上崔华州书》中写道“五年诵诗书,七年弄笔砚”,尝试文学创作和接受较早的文学启蒙,性格较为早熟,他很早就能洞悉世情,加之心性敏感,能够深刻体会到世事的艰辛与世态的炎凉,特别是十岁丧父这件事对诗人的成长和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使得诗人对生活中的悲剧感较为敏感,形成了他性格柔弱、多愁善感和忧愁悲凉的情感基调,以及他
9 7 3 1 2 3 4 5 6 7 8 9 10 4 8 :

上一篇:论徐俊国诗歌创作的生态智慧

 下一篇:无
  相关链接
论徐俊国诗歌创作的生态智慧     朱林国  2013-05-20
论徐俊国诗歌创作的生态思想     朱林国  2013-05-20
“鹅塘村”与精神生态:论徐俊国诗歌创作的伦理意识     朱林国  2013-05-20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观的研究综述及局限分析     朱林国  2013-05-20
新锐诗评家朱林国简介     朱林国  2013-05-20


Copyright ©  2004-2012 中诗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