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歌网 >> 中国诗人 >> 朱林国 >>

人味、情味和理味的味感探寻

论李商隐诗歌的“三味”及对现代新诗创作的启示


作者:朱林国  来源:本站  责编:周占林  日期:13-05-20 16:48:17  点击:


界,表现人的内心活动,讴歌人性、人情以及人内心的隐秘活动。如彼特拉克的《歌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等等都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探索和情感世界。此外,还主张以朴实的文风和贴近民族语言的创作来表现民族意识并促使文学艺术更好地贴近生活。法国的“七星诗社”诗人群的创作在这方面表现的较为明显。
  对于中国的现代文学(包括现代新诗)来讲,自“五四”新文学发端时期,国内的一大批有识之士就对文学与人的关系问题做着现代性的探索。周作人撰写《人的文学》提出的“人的文学”[12]的论断,强调自我和个性,他以极富人道主义思想的态度对戕害人性、束缚个性的封建制度和伦理进行了强烈地批判。人的文学强调对人的发现、对人的肯定和人的讴歌。对中国新诗创作来讲,由于五四时期的诗界革命对中国古典诗歌是一次近乎彻底的破坏与反叛,加之深受国外思想理论的启发和影响,因此中国现代新诗自五四新文学运动之始就表达了对“人”的发现、肯定和讴歌。如周作人的《小河》。那么,无论是20年代尝试期的新诗创作还是30年代的现代主义诗歌和40年代的新诗现代化,乃至于21世纪初期的诗歌写作,都不乏对人的开掘和表现,对人性美、人情美、人的社会价值的肯定与讴歌,使得在李商隐诗歌创作上所表现出的“人味”的味感特征在中国现代新诗的创作和发展中得以传承与不断出现新突破。
  其次,就李商隐诗歌创作中第二个味感特征——情味,对中国现代新诗创作的启示与可能展开阐述。这里所谓“情味”的味感特征正如在论文的第二部分所提到的,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要表达人的真情实感、内心情趣及体验和情感追求。我们知道,中国现代新诗自开创之日起就竖起了诗歌在反叛中国古典诗歌套路的基础上,自由表达诗人情感的旗帜。尤其如早期的新诗创作:郭沫若的《女神》、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等等。
  最后来阐释李商隐诗歌创作的第三个味感特征——理味对中国现代新诗创作的启示与可能。在论文的第三部分里提到,这里所强调的“理味”并不单单指一般意义上的事理、道理,而是侧重于理性思维和美感意识层面上的现象之外的综合性感悟。贯穿于理味这一味感特征始终的是理性的思维原则和美学的思维原则。五四以来,由于受到国外思想理论的影响,中国现代新诗的诗歌创作在“理味”的味感特征上表现出极大的先进性和典型性。在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断层的背景下,中国现代新诗无论是在理性思维层面还是美感意识层面都有很多创造和建树。试举我国20年代杰出诗人冯至的诗歌《蛇》为案例作简要的说明:
  
  蛇
                                                      冯至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不要悚惧!
  
  它是我忠实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想那茂密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影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轻轻走过;
  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选自《昨日之歌》,北新书局1927年版)
  这首现代新诗被认为是具有象征主义创作倾向的诗歌,它也奠定了诗人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地位。这首诗歌表现出诗人在意象选取上
9 7 3 11 12 4 8 :

上一篇:论徐俊国诗歌创作的生态智慧

 下一篇:无
  相关链接
论徐俊国诗歌创作的生态智慧     朱林国  2013-05-20
论徐俊国诗歌创作的生态思想     朱林国  2013-05-20
“鹅塘村”与精神生态:论徐俊国诗歌创作的伦理意识     朱林国  2013-05-20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观的研究综述及局限分析     朱林国  2013-05-20
新锐诗评家朱林国简介     朱林国  2013-05-20


Copyright ©  2004-2012 中诗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