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观的研究综述及局限分析 |
|
|
作者:朱林国 来源:本站 责编:周占林 日期:13-05-20 16:40:59 点击: |
|
究课题的不断探索中不约而同、不谋而合地形成的。在他们看来,所谓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就是有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的至今仍在继续的一个文学进程,一个由古代中国文学向现代中国文学转变、过渡并最终完成的进程,一个中国文学走向并汇入“世界文学”总体格局的进程,一个在东西方文化的大撞击、大交流中从文学方面(与政治、道德等诸多方面一道)形成现代民族意识(包括审美意识)的进程,一个通过语言的艺术来折射并表现古老的中华民族及其灵魂在新旧嬗替的大时代中获得新生并崛起的进程。[1]他们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文学史观的认识是站在共时性的角度从宏观上提出对这一学术概念的基本构想。包括走向“世界文学”的中国文学;以“改造民族的灵魂”为总主题的文学;以“悲凉”为基本核心的现代美感特征;由文学语言结构表现出来的艺术思维的现代化进程和由这一概念涉及的文学史研究的方法论这五个方面。[2]
他们认为,二十世纪是“世界文学”初步形成的时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任何一个国家里发生的文学现象,在文学不再是在各自封闭的环境里存在的情形下,都或多或少地影响其他地区文学的发展,因而就文学实体的相互关系而言便表现出了世界性的特征。我们知道,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开始放眼世界,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层面到制度文化层面,使得中国的大批学者和有识之士接触新的知识,开阔眼界。在“世界文学”大体形成的过程中,中国的文学发展也表现出大体的一致性和趋同性。尤其是“五四”时期,在与古代中国文学“断裂”之后,无论是文学观念、作家地位,还是表现手法、文学体裁和语言,都以革命之势发生着深刻变化,使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在充满沉痛与屈辱的情形之下汇入世界文学的时代潮流之中,在保持一定的民族性的同时表现出世界性的特征。这就使得文学史的研究有了世界背景和多向度、立体交叉的总体呈现的可能。除此之外,他们结合中国作家创作的具体实际在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概念的思考中,认识到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在主题上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意识(即对民族灵魂的改造)和源自于民族危机感的焦灼、悲凉情绪,从微观角度来把握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内在有机整体性。因此,在宏观视域和微观探寻相结合之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文学史观念的方法论特征,即“整体意识”也得到了体现。
(二)
对于钱理群、黄子平和陈平原等人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文学史概念,理论界也表现出了相当活跃的姿态。一些研究性的成果主要有:李运抟、李海燕的《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打通研究”》[3]从“打通”与“组合”、观念与历史和文化与体制三个方面出发,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的“打通研究”是在打破传统的历史分期以求整体思考,这种整体研究事实上主要体现在打通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关系上。当然,他们也提出了在热衷于打通研究的学术潮流中,一些普遍的问题,亦即观念认识上的局限问题需要值得注意。具体来说就是,他们肯定无论是从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连续性、文学的现代性要求、不少作家的跨时代情况来说,还是从20世纪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变革要求与时代相似处(如五四时期的“文化启蒙”在新时期的重演)来看,打通研究都具有依据上的可行性和整体思考上的必要性。也肯定了“打通研究”作为一种崭新的研究方法,不仅意味着研究视域的扩大,还意味着文学观念上的新突破以及对文学现象的重新思考和再认识。在文化与体制方面,他们也肯定& | |
|
|
|
|
|
| |
相关链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