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观的研究综述及局限分析 |
|
|
作者:朱林国 来源:本站 责编:周占林 日期:13-05-20 16:40:59 点击: |
|
时代的代码,置于一个广阔的世界格局之下,那么20世纪的中国文学实际上就是一个中国文学不断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仍然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11],这一点是与钱理群、黄子平和陈平原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上限为19世纪末的近代是不同的。那么,这篇文献认为,文学自身的内在发展逻辑才是文学史分期的最终依据,并对“20世纪中国文学”观忽视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是文学史分期的最终依据这一局限进行了分析,具有合理性。杨联芬的《中国文学“现代”之起点——兼谈“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历史意义》[12]首先是从中国文学的“现代”的起点角度对“20世纪中国文学”进行了阐述。认为,50年代“现代文学”对“新文学”的取代,其“现代”一词如陈思和所说,“既不是世界意义上的‘Modern’,也不是时间意义上的‘Contemporary’,它是一种特定的政治概念,也就是指1919年到1949年之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3]到了80年代的新启蒙运动,中国现代文学开始回归到“现代”的本义modern(或modernity)上来。但是作为“现代文学”这一文学史名词,并未真正得到回归本然,那么“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个本义上更多代表时间、未必恰当的以世界性的现代文化和思想色彩的面貌出现的概念,却借着丰富的所指进入文学史的进程之中。同时,杨联芬还肯定由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是以现代性为视角的文学史叙述框架,是对西方启蒙主义和现代文明模式全球化的文化形态的反思和概括。“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个命题实际上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起点确定在了晚清启蒙运动之上,是对“五四”文学启蒙论的超越。90年代以来,现代文学研究的多元化,使得“20世纪中国文学”的命题在文学史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丰富和充实,具有很大的历史意义。但是,这篇文献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阐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文献从对“现代”的认识入手,在阐明“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同时,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文学性”以及主题和美感特征的阐释并不充分,当然就“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概念的历史意义来讲,还是存在一定的合理性的。周景雷的《20世纪中国文学整合的三个基本问题》[14]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合也就是处理现、当代文学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与文学史的写作和当下的文学倾向有关。他从文学和政治的关系、“文学常识”的定位和处理以及现、当代文学之间的传统性关系方面审视20世纪中国文学,对将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整合为20世纪中国文学时所丢掉的基本规范表现出了很大的遗憾,对“20世纪中国文学”观的局限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具有合理的一面。但是,我们认为对于一个基本的文学史命题的思考,不能忽视的是从根本上来认识文学和历史的关系问题,在微观探寻的过程中,要有对文学史观念宏观上的整体把握和认知,去求得研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崔宗超的《作为一种话语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15]认为自1985年由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三人提出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文学史观念滞后,学术界对这一观念的赞赏与批评质疑反响很大,但是这些并没有突破80年代文化逻辑的苑囿。90年代以后,知识界对80年代的研究范式进行了解构与颠覆,并使得文学研究由“向内转”到“向外转”,对文学观念、文化观念以及历史观念、国家意识进行 | |
|
|
|
|
|
| |
相关链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