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歌网 >> 中国诗人 >> 朱林国 >>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观的研究综述及局限分析


作者:朱林国  来源:本站  责编:周占林  日期:13-05-20 16:40:59  点击:


应了学术界思想解放、突破政治对文学的束缚的时代要求产生的,但是最为一个新的学术命题,它又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吴炫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观是一个没有突破文化对文学束缚的非文学性的命题,从文学性的角度分析局限性。这种局限表现在现代性、共同性和文体性三个方面。那么,他也提出了一种文学性的思路:即以“文学穿越文化政治”的思路代替“文化政治推动文学”的思路,来体现文学对文化政治现实进行“本体性否定”的文学性要求。他抓住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学性这一本体从微观层面分析了“20世纪中国文学”观念的局限,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我们认为,仅仅从微观上来界定“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文学史观念的合法性问题本身也是存在局限的。作为一种文学史观念,在表现文学性本体的同时,还必须在宏观层面表现出“史”的特性,因此仅仅从本体否定的文学性要求出发来审视这一观念,还是值得思考和商榷的。谭桂林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性质与意义的质疑》[28]这篇文献就“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性质和意义提出了合理的质疑,首先他认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考成型于1985年,20世纪有15年的文学现象没有被这一概念所涵括,这是第一点质疑。其次认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概念存在理论盲区,即对百年文学发展中各种力量的横向关联注意不够,对非主流文学现象的“论述空缺被虚假叙事敷衍”,这是第二点质疑。同时,提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体系在理论观念上具有保守性,对学术界影响很大,这是第三点质疑。具体来讲,谭桂林认为在学术界对以往的文学史研究采用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历史观点和话语模式进行研究不免有所牵强附会、隔靴挠痒的时候,“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观力主的打通所谓近代、现代和当代的文学史分期界限的观念的提出,为近百年中国文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眼光、原则和格局,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二十世纪已经成为完整历史的今天,作者发现至少有三点值得质疑:第一就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从概念成型的时间角度看,尚有15年(1985-2000年)的文学现象没有被这一概念所包涵,而这15年又恰恰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变化最为深刻的阶段;第二就是1985年以后,中国文学、中国的学术观念与理论思维都发生着重要变化,这一趋势并没有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观中得以体现;第三就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观在成为文学史研究的时尚话语而被广泛使用的时候,这种观念本身表现出在理论资源和史料资源方面很大的保守性,比如对自由主义作家的忽略、对文化怪胎“高大全”现象的宽容以及对非理性文学的轻视等。可以看出,谭桂林研究的合理性以及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观局限分析的科学性。邱焕星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判及其反思》[29]是从90年代“现代性”视角的角度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观进行了批判和反思。他认为,随着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使用,以及90年代“现代性”视角的引入,这使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观受到批判和质疑,虽然两者在方法论上有一定的一致性,但是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要坚持历史批判的方法。具体来讲,这篇文献从“反思现代性”真正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形成的对话关系出发,就“文学——体制”的同构关系,单一、本质化、西化的现代化想象,二元对立模式及压抑排斥机制,时间分期以及文学性缺失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合理的批判,这使得对&ldqu
9 7 3 1 2 3 4 5 6 7 8 9 10 4 8 :

上一篇:新锐诗评家朱林国简介

 下一篇:无
  相关链接
新锐诗评家朱林国简介     朱林国  2013-05-20


Copyright ©  2004-2012 中诗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