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诗歌网 >> 中国诗人 >> 朱林国 >>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观的研究综述及局限分析


作者:朱林国  来源:本站  责编:周占林  日期:13-05-20 16:40:59  点击:


重新解读。作者也注意到在80年代各种话语交织的知识场域中,文学、历史、哲学、心理学等诸学科的相互借鉴构成了一种共识性的知识谱系,因此,认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观的产生也正是知识话语实践运作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审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观的产生有其合理性。我们知道,“话语”是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和知识谱系学中的核心词汇,那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为80年代一种试图把“文学史从社会政治史的简单比附中独立出来”[16]的文学史观念,体现出了知识“话语”的特征。但是,在我们看来,这种知识“话语”的研究视角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观的整体性特征,在对历史逻辑的找寻中缺少宏观审视,这也使得本篇文献有所局限。余飘、易治安的《怎样认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评<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17]首先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观在文学史研究的探索精神和深远影响上给予了肯定,同时也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观的提出者所意识到的“勿促的‘全景镜头’扫描难免要犯过分简单因而是武断的错误,必然忽视大量‘特写镜头’而丧失对象的丰富性和具体性”的局限表现出理解的情怀。因而,作者就“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成因、如何客观评价二十世纪中国各个时期的文学、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悲凉、断裂的认识等方面作出了客观的分析和阐释,既肯定“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观的合理性,同时又对其局限进行了分析,显示出一种文学史研究的谨慎而科学的态度。刘云的《“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前言)》[18]从文学与上层建筑的角度入手,对“20世纪中国文学”观表现出的主观化、淡化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不同时期文学的审美价值观问题以及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和关注等方面局限作出了合理的阐释,对问题的认识显现出一种客观的态度。作者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对目前“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学史架构是一种冲击,但淡化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只能是一厢情愿。因为无论是“人的发现”还是“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乃至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意识形态与现实改革,都是不能从根本上抹掉20世纪以来文学之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从这一点来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我们认为这篇文献在讨论“20世纪中国文学”观淡化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淡化意识形态的意图分析上存在认识不到位的局限。徐中原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观之嬗变述略》[19]是以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和编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形成不同的文学史观为依据,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观分为三大阶段:20-40年代的进化论文学史观,50-60年代的阶级论文学史观,80-90年代末的多元文学史观,并对各阶段进行考察。这一研究对“20世纪中国文学”观的提出来讲是一种启发和思考,更加突出不同阶段文学史观的主流性。张志平的《建构“‘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的理论范式》[20]认为随着理论研究视域的不断扩大和学术积累的增加,“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学科面临着许多挑战。尤其是为近百年来的中国文学寻找、并确立一个恰当的命名,进而建构一个更具包容性和学理化的理论范式的观念自觉正在被实践着。因此,作者提出了较之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观更为新颖的“‘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史观念,并认为“‘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是从近百年中国文学运动和
9 7 3 1 2 3 4 5 6 7 8 9 10 4 8 :

上一篇:新锐诗评家朱林国简介

 下一篇:无
  相关链接
新锐诗评家朱林国简介     朱林国  2013-05-20


Copyright ©  2004-2012 中诗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