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观的研究综述及局限分析 |
|
|
作者:朱林国 来源:本站 责编:周占林 日期:13-05-20 16:40:59 点击: |
|
次文学潮流,即“清末民初启蒙主义(思想)改良主义(语言)文学新潮”、“五四新文学潮流”、“工农兵文学潮流”、“改革开放新时期文学潮流”。这四次文学潮流从特征上看又表现出不同的阶段特征,但都共处于“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总体发展流变之中,有着共同的对于科学、民主和人的解放不断追寻的现代性特征,尤其“五四新文学潮流”及其对传统的接续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具有特别重要的革命意义,规范着“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总体方向。何休还认为以新中国成立为界,纯粹以政治史的分期代替文学史分期——即将20世纪中国文学划分为“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这样的分期。这样的分期对于文学史的建构来讲,不仅不能正确地反映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面貌和演变规律,反而会掩盖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主题倾向和基本性质。因此,他从整体观出发,以四次文学潮流相互联系的阶段特征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主题倾向和基本性质的把握为基础,将20世纪的中国文学命名为“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有一定的合理性,它和“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文学史观念在整体观和整体意识的认识上有一定的相同性,对目前的“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分期和“20世纪中国文学”观念提出了质疑,认为前者的划分无论从文学思潮还是创作实践上都没有依据;后者的认识过于笼统、语焉不详,对这两种文学史观作了局限分析。周兰桂、彭国庆的《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演变及其反思——兼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分期问题》[7]从思潮决定文学走向这一认识出发,对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演变进行反思,认为:从“人文主义精神”到“社会主义思潮”,再到世纪末“现代主义理念”的“生、住、异、灭”的嬗变演进,这决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走向,并暴露了传统的“现当代文学史”分期和写史的缺陷,是对“20世纪中国文学”观念的有力支撑。他们认为,严格来讲,离开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传统的大背景,“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不存在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定性和研究事实上将文学与母体文化及传统文学的联系切断了,使得“五四”以前到“维新变法”这段中国文学成为了空白或者是在政治史的视野下成为“近代文学”的标识。他们将文学发展和社会思潮联系起来考察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走向和主流本质,对于科学划分文学史分期以及“20世纪中国文学”论的研究都起到很大的支撑作用。但是,我们认为这篇文献对文学史分期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局限。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在从思潮的角度阐释“20世纪中国文学”论的合理性的同时,缺少了对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特征的微观把握,这是值得思考的。因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性质就是它的现代性,并且是贯穿始终的。李茂民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分期》[8]从文学叙事结构发展变化的角度来阐释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分期问题。由于近些年来,学术界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期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满意,但是对“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文学史概念的认识也表现出极大的质疑。韩国学者全炯俊指出它“透彻于反封建脉络,而在反帝国主义(及反殖民主义)的脉络上,其问题意识却相对薄弱”。[9]李杨指出这一概念“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社会主义文学的存在,暗含着将50-70年代文学当作异质性的例外来对待的理解”。[10]王宁先生也提出“如果把20世纪中国文学当做一个 | |
|
|
|
|
|
| |
相关链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