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漫社区,文脉润津沽
——第二十六期“天津诗人读诗会·诗出滑门专场”侧记
(撰文/万庆 罗怡 摄影/周永军)
小雪裁霜染津沽,诗潮漫卷入社区。在天津市北辰区宝翠花都社区文化礼堂,一场以诗为媒、以情为线的文学盛宴正徐徐展开。2025年11月23日上午,由“天津诗人读诗会”主办,滑富强文学现象研究会与宝翠花都社区联袂承办的第二十六期“天津诗人读诗会·诗出滑门专场”活动,让诗心与烟火相融,让文脉与民心相连。

大合影
诗心映霞·启幕
“多年前,滑富强恩师的悉心指引,让我这个贵州大山的农家女开启文学门扉,在墨香浸润中参透生活真味。从懵懂文学青年到基层治理实践者,从布依妹到‘全国文明单位’带头人,北辰热土见证了我的成长,而滑老师便是点亮前路的伯乐。文学的根在生活,魂在群众——它从烟火中汲取养分,又以温情凝聚力量,这正是诗友们赠予社区的珍贵财富。社区治理需温度,文学便是最好的纽带:我们以文共情,读懂民需,以‘五常五送’传递暖意,让烟火气里藏着文化厚度。今日,滑门弟子以诗致敬师恩、以诵抒发热爱,既是我心之所向,更是社区文化之幸。愿这场诗会以文学之力,鼓舞党员群众同心筑梦,共书共建共治共享的新篇章。”中共二十大代表、宝翠花都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林则银的开场白本身就如一首诗。她将文学与基层治理比作并蒂莲,一个滋养心灵,一个温暖人间,让在座四十余位诗友感受到文字在基层沃土中生根发芽的动人景象。

中共二十大代表、“社区天使”、宝翠花都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林则银致辞
师道传承·深耕
著名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北辰区文学事业奠基人滑富强先生端坐台下,目光如耕作者注视沃野。自1983年在此开垦文学沃土,培育出一批批文学新苗,如今已是绿树成荫。这场读诗会既是对师恩的礼赞,更是文学薪火相传的生动见证,恰似一场丰收的庆典。

著名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北辰区文学事业奠基人滑富强先生
诗韵流芳·绽放
本期专场创新采用年龄为序的诵读方式,九位滑门弟子携三十六篇诗作次第登场。作家、滑研会常务副会长刘万庆对同门诗作进行精准点评,或单篇细品,或综览全局,如一位熟悉每株作物习性的老农,精准道出每首诗作的生长纹路。

活动现场(1)
八旬诗翁王春普,以《马齿苋》蘸取田埂清芬:被遗忘的草木不悲不亢,兀自繁荣,“替人类活出了精彩”,让平凡生命的韧性直抵人心;
周永军《丝路之上》藏史海匠心,以凝练意象铺展千年长卷,让丝路的厚重与情怀在诗中沉淀;
孟宪冬《生命的年轮——致滑富强老师》以“半亩方塘”喻师者胸襟,“经霜枫叶”载弟子深情,皱纹间的岁月沧桑尽在诗中读懂;
张红岩《后会有期》让友人情谊化作“手中星光”,余音袅袅处,是时光星空的遥遥相望;
祁永宏《深秋》跳出俗套,以“陈酒撞痛落叶”的奇思,撞开诗歌审美的新境;
岳兵《摆一个拥抱的姿势》在亲情期盼中舒展初心,镜前的拥抱姿态,是对生命最深沉的诗意眷顾;
罗广才《写给海子,也写给自己》与先驱对话,以“放生自我”“坟前有履痕”的哲思,求索生命与诗歌的本质;

活动现场(2)
季晓涓《小花》将女性的坚韧藏于劳作场景,“摘不净的疼”让思想性与艺术性诗意交融;
赵婷彦《父亲的庄稼地》以泥土为墨,田垄作序、农谚为词,诠释农耕既是生存之道,亦是精神修行;
周则伟《最后的蒸汽机车》向工业遗产致敬,“锈迹里的历史”让熄灭的火焰在诗中重燃灼热。

作家、滑富强文学现象研究会副会长郑明远读诗致敬滑富强先生
心系现场·寄语
“天津诗人读诗会”发起人、滑富强文学现象研究会会长、著名诗人罗广才正在赣、陕等地游学,无法亲临本期读诗会,但他始终心系现场。正是他亲自提议并将本期主题确立为“诗出滑门”,以致敬滑富强恩师的文学事业。他通过线上方式关注着诗会进程,并寄语:“恩师在处,便是文心所向。虽身不能至,然诗心与诸君同在。”这份跨越山海的牵挂与匠心,为活动注入了更深沉的师门情谊。

作家、滑富强文学现象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刘万庆作为本期读诗会点评嘉宾
墨韵传情·赠画
赠画环节将现场氛围推向新的高潮。在与会诗友的见证下,情谊与敬意随着画卷的展开而流淌:
诗人、湖北中广公路勘察设计院天津分院院长张小东,满怀感激之情,将书画家谷军先生精心创作的水墨佳作,敬献给滑富强先生。这幅作品苍润浑厚,象征着师道如山、文脉绵长,承载着弟子们对先生桃李满天下的深深祝福。
“天津诗人读诗会”秘书长罗怡,将另一幅谷军画作郑重赠予本期点评嘉宾、滑研会常务副会长刘万庆。画作意境深远,笔墨间流淌着对文学评论者慧眼与耕耘的诚挚敬意。
“天津诗人读诗会”干事张佚,亦将谷军先生创作的一幅水墨佳作,呈送给林则银。这幅画作不仅是对她以文学温暖社区的礼赞,更是对她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崇高实践的生动写照。
三幅画卷,连接起师徒、同道和文学与社区之间的桥梁。墨韵与诗心在此刻交织共振,艺术的情谊与文学的传承相得益彰,为这场诗会增添了又一抹温暖而隽永的色彩。

书画家谷军(左1)和诗人张小东(右1)向滑富强(中)赠送书画作品。
文脉绵延·余韵
“自1983年,滑富强恩师在北辰开疆拓土,我们便成了最幸运的弟子。这份师生缘如陈年诗章,初读不解深意,回望方知满含慈父般的期许。今日‘诗出滑门’专场,亦是我们诵读恩师本真隽永的诗集——读他的真诚之韵、豪放之律,读他属于滑门、属于岁月的深沉之情。”诗人、滑研会副会长周永军的结语为诗会画下休止符,但诗歌的涟漪才刚刚荡开——在社区议事厅、在邻里茶话间、在万家灯火里,那些被诗句打动的心灵,正将诗意带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诗出滑门”专场以师门情、乡土韵、社区暖,书写了文化赋能基层治理的新篇。这里,诗与烟火相遇,文脉与民心相依;每一首诗都是岁月的注脚,每一次诵读都是精神的传承。诗歌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文学形式,而是邻里相闻的问候,是社区治理的智慧,是寻常日子里的闪光。
当诗情融入烟火,文学便真正在人间扎根。
附录1
天津市北辰区瑞景街宝翠花都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林则银在第二十六期“天津诗人读诗会·诗出滑门专场”上的欢迎辞
尊敬的滑富强恩师,各位文学大家、文坛前辈,亲爱的文朋诗友、居民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初冬的北辰暖意融融,宝翠花都社区因这场“诗出滑门”的文化盛事,更添书香雅韵与师者温情。今天,我们有幸与在座的各位文学大家、文坛翘楚共赴诗约,更能以诗朗诵为桥,展现滑门弟子的诗意初心。在此,我谨代表宝翠花都社区党委、居委会,向莅临现场的各位嘉宾致以最热烈的欢迎,向专程到来的滑富强恩师致以最诚挚的敬意!
站在这里,我有着双重荣幸——既是深耕基层的社区工作者,更是滑富强老师门下的一名学生。多年前,正是恩师的悉心指引和帮助,让我这个普通的布依族农家女叩开了文学的大门,在笔墨书香中领悟生活的真谛;更在各位文朋诗友的帮扶鼓励下,坚定了扎根社区、服务群众的信念。从昔日懵懂的文学爱好者,到如今深耕基层治理的实践者,从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到带领社区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天津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人,北辰这片热土见证了我的成长,而滑老师便是点亮我人生道路的伯乐,各位文坛前辈的言传身教,更是我前行路上的不竭动力。虽自知在文学领域仍是初探者,远不及在座各位的深厚造诣,但文学赋予我的初心与力量,始终支撑着我在社区工作中勇毅前行。
各位嘉宾、朋友们,文学最深厚的土壤在生活,最动人的力量在群众。“文学来源于生活,更要走向生活”,它从群众中汲取养分,又反过来滋养人心、凝聚力量——这正是各位为社区带来的宝贵财富,让文学的光芒照亮基层治理的每一段路程。社区治理需要温度,而文学正是传递温暖的最好纽带。正如博尔赫斯所言:“我写作是为了让我的亲人和朋友在时间的流逝中获得安心。”这份文学赋予的安心力量,也深深融入我们社区治理的日常——在“早看窗帘晚看灯”的关爱坚守中,我们以文学的共情之心读懂居民需求;在“五常五送”的服务细节里,我们以文字的温情传递治理温度,让社区充满烟火气的同时,更添文化的厚重与诗意。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滑老师的精神引领,更离不开各位文朋诗友的鼎力支持与深情厚爱。
2025年的初冬,我们以“诗出滑门”为主题,在社区这片充满烟火气的土地上,让滑门弟子们用朗诵致敬师恩、用诗歌抒发热爱,这是我期盼已久的盛事,更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一大幸事。相信今天这场诗会,必将以文学的力量鼓舞激励宝翠花都社区的全体党员群众,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奋发昂扬、同心协力,共同书写共建共治共享美好社区的新篇章!
最后,衷心祝愿本次“诗出滑门”弟子诗歌朗诵会圆满成功!愿各位文坛前辈笔下生花、佳作频出,祝滑富强恩师身体健康、福寿绵长!也期待通过这场盛会,让更多人爱上文学、扎根生活,让宝翠花都社区在党建引领下,在文学的滋养中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谢谢大家!
附录2
诗人、天津市北辰区人民法院原副处级法官,天津市政法系统文联副主席周永军的总结发言
尊敬的各位诗友:
当最后一句诗行,在我们的耳畔落下余韵,这场以“诗出滑门”为主题的读诗会,也即将进入尾声。诗歌是穿越时光的信使,是安放心灵的港湾。读诗,也是读诗人的心路历程,特别是滑门弟子的诗歌。
今天,滑富强老师就坐在我们中间,他听的很认真,我觉得他不只是在听,作为引路人,他也是在检阅滑门弟子们在诗歌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每一首诗,都是灵魂的独白,用最精炼的文字,述说着滚烫的心事。从1983年到2025年,整整42年,岁月风雨,磨平了少年的棱角,也磨出生命的温润光泽,滑门弟子们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用文字讲述自己的生命历程。42年的坚守与不弃,在滑富强老师的引导下,写诗的弟子们,各展风华,一路璀璨,走出了闻名全国的罗广才,还有季晓涓、柳含烟、孟宪冬、祁永宏、岳兵、张红岩、赵婷彦、宋丽萍等一长串响当当的名字。各位诗人创作风格不同,有的豪放洒脱、有的委婉细腻、有的沉郁顿挫、有的清新自然、有的先锋锐利,刚才,通过各位朗读者的诵读,我们领略了他们各自的风采。这些诗,让我们在岁月里重拾温柔,让我们在不同灵魂间找到共鸣,也让我们在品读人生时,少了几分孤独,多了几分通透。
我在《为滑富强老师从文60周年》诗歌中写道:仰望星空,借一束星光的宁静,可以找到夜的中心。有梦就出发,守定天上的北斗,跋涉者会拥有心的领海和梦的星空。是师生的缘分,让我们拥有今天,拥有一份诗歌的天空。有时我想,假如滑老师1983年不来北辰,我们会怎么样,是否会是如今的你,抑或如今的我?也许,我们早早放弃了诗歌的梦想,放弃上苍给我们的诗歌天赋,也许,我们会投奔其他师长,走另外一条人生路。
师生缘分,恰如一首耐人寻味的诗,初见时不懂深意,待历经世事,回望过往,才读懂慈父般的期许,那些沉默中的牵挂,早已化作生命里最珍贵的养分,伴着我们走过一程又一城。
今天的读诗会,读弟子们的诗,其实滑老师本身就是一首诗,我们每个人都在读,读他真诚的韵,坚定自律,读他“欲渡黄河冰塞川”,读他“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他独属于自己的、耐人寻味的生命长诗。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