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贵州诗歌大讲堂”高级研修班在贵阳举办
“青的黄的银杏叶/阳光刺穿叶脉/我拾起一片/恍惚当年纸条上的半句疑问……”11月8日至9日,诗歌爱好者吴录艳的短诗《青春》在第五届“贵州诗歌大讲堂”高级研修班暨“百年新诗进高校”系列活动中荡起涟漪。
由贵州省诗歌学会、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师范大学文学·教育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本次诗歌活动,旨在搭建诗学交流平台,推动百年新诗传统在高校的传承与创新,吸引了50多位诗人和诗歌爱好者参与。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高宏到场指导。

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我省多位诗歌界大咖在讲堂上解读诗歌的独特魅力和创作技巧。贵州省诗歌学会会长南鸥以《当下诗歌的关键词扫描》为题,从“诗意发现”到“一首诗的诞生”展开剖析,强调真正的诗歌必须扎根现实,又要超越现实。
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花》主编李寂荡以《细节与纵深》为题,与学员展开一场关于诗歌艺术的微观探索,通过分析诗人的作品,阐释一个精准的细节如何撑起整首诗的纵深。

贵州省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赵俊涛从哲学角度解构《诗歌的感性与理性》:“感性是河流,理性是河床,伟大的诗歌往往是二者博弈后的和谐。”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李俊以《现代诗歌创作的守正与创新》为题,对近年优秀诗作进行解读,阐述固本与开源的意义。诗人安斯寿结合自身创作经历,以《现代诗的鉴赏与创作》为题,论述鉴赏力是创作力的前提,并解析诗歌的意象营造与节奏把控。

“面对面改稿会”是本届诗歌活动的一个特色。南鸥、赵俊涛、安斯寿、李俊等导师剖析了学员作品,现场与学员进行深度交流。学员肖静说,这种针对具体文本的指导,直击大家创作中的痛点。贵州师范大学学生代表胡家诚坦言,这种形式让他找到了与当代诗歌“对话”的通道。
活动结束,主办单位向学员颁发结业证书。

据了解,自2020年创办以来,“贵州诗歌大讲堂”已成功举办5届,累计培训学员200余人次,成为贵州诗歌界最具影响力的品牌活动之一。蓦景、李金福、杨彪、洪绍乾等一批诗人由此走向全国,在《诗刊》《星星》《诗歌月刊》等重要刊物发表作品,荣获“中国当代诗歌奖”“尹珍诗歌奖”等多项荣誉。

“本届研修班首次与高校深度联动,通过‘百年新诗进校园’系列活动,实现了创作现场与学术研究的深度融合。”南鸥说,诗歌的传承需要薪火相传,让校园成为诗意的沃土,让诗歌照亮更多人的心灵。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图/陆青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