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网 >> 中诗报道 >>

子午:中国新诗导论


作者:  来源:  责编:周占林  日期:12-02-18 16:20:54  点击:


江、侯马、桑克、戈麦等。
  狭义的“大学生诗歌”是指其第二阶段。即80年代中期出现的《大学生诗报》群体。该民刊先后由大学生诗人燕晓东、张建明、邱正伦、尚仲敏等主编。发表了许多校园诗人的作品,在当时的诗歌界有较大影响。其主要活动时间是在80年代中期。当时很多的民刊团体都是以大学生诗人为主体,所培育和崛起的知名诗人也为数不少。当时甘肃的文学月刊《飞天》,也开辟专栏“大学生诗苑”予以积极的扶持及推介。在该“诗苑”中,曾一度聚集了当时各大学的一批诗歌领袖。后来,大学生诗派的相当一部分青年诗人,则成长为“第三代人”诗歌族群的重要角色。
  ⑴非非主义诗派。该诗派于1986年5月4日在四川西昌创立。主要成员有:周伦佑、蓝马、杨黎、敬晓东、刘涛、何小竹、吉木狼格、二毛、李亚伟、李瑶、小安、陈小蘩、杨萍、程小蓓等。《非非主义宣言》率先提出了创造还原的3个概念。即:1、感觉还原。“我们要摒除感觉活动中的语义障碍。因为它使诗人与世界按语义的方式隔绝。惟有消除掉这个障碍,诗人才能与世界真正接触和直接接触。”2、意识还原。“我们要摒除意识屏幕上语义网络构成的种种界定。因为它阻挡在诗人的直觉体验与意识之间,干扰和涂抹着非文化的意识平面,使诗人的体验与意识因语义界定的楔入而彼此绝缘,导致非文化意识的缺(阙)如甚至丧失。”只有通过意识还原,才能把这一过程扭转过来。3、语言还原。“文化语言都有僵死的语义。……我们要捣毁语义的板结性,在非运算地使用语言时,废除它们的确定性;在非文化地使用语言时,最大限度地解放语言。”
  《宣言》提出了对语言施以三度的“非非”式处理:1、超越价值评价,使语言在非两值定向化的处置中,获得多值乃至无穷值的开放性,赋予语言新的更加丰富的表现力;2、非抽象化地处置语言,扫除语言抽象中的概念定质,在描述中清洗推理和推理中的判断;3、在不确定语境的建设和变幻中,使那些老化了的语言,因多义性、不确定性和多功能性的失而复得,而重新焕发返老还童之光。孟浪和徐敬亚也认为,“非非主义”的理论主张带有“泛文化”的色彩,而非严格意义上的诗歌理论。
  ⑵“他们”诗派。该诗派的命名主要源于其作为一个文学团体及其民间刊物《他们》。1985年3月7日,文学民刊《他们》在南京正式创刊。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83年韩东在西安编辑的刊物《老家》。“他们”诗派的成员主要分布在南京、上海、昆明和西安等地,尤以南京居多。主要有:韩东、于坚、丁当、小海、小君、王寅、鲁羊、普珉、吕德安、陆忆敏、封新成、于小韦、任辉、海力洪、贺弈、刘立杆和朱文等。
  关于“他们”一词,韩东说,它透露了那种被隔绝同时又相对独立的情绪。其实“他们”诗派只是一群美学趣味相近的青年诗人的松散联络,他们没有发布过纲领和宣言,也不曾举行过社团性质的活动。有的成员很长时间都未曾谋面。他们大致上倾向于将诗歌的语言本质锁定为本体论层面的诗歌本质(如韩东提出的“诗到语言为止”)。1998年5月,小海、杨克编辑的《他们(1986~1996)》十年诗歌选,由诗人黎明鹏资助在漓江出版社出版。可以说,1989年似乎是《他们》的一个界碑,它把《他们》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并非纯粹的诗歌刊物,还刊载小说、评论和美术作品。从第5辑开始,《他们》不再发表小说,成为一份真正纯粹的诗歌刊物。
  ⑶“海上”诗派。“海上”诗群于1984年在上海形成。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诗歌流派。 “海上”这一名称是刘漫流提出来的。它是&l
9 7 3 1 2 3 4 5 6 7 8 9 10 4 8 :


分享到:
 

上一篇:《张同吾文集》出版 探索诗歌本质意义

 下一篇:首届海南岛诗歌双年奖海口颁奖 安徽诗人获奖
  相关链接


© 2004-2015 中诗集团 ®中诗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801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