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网 >> 中诗报道 >>

子午:中国新诗导论


作者:  来源:  责编:周占林  日期:12-02-18 16:20:54  点击:


出其诗作“仍不免有抽象化、概念化之嫌”,和有“内容空虚之感”。中国诗歌会曾积极倡导朗诵诗运动,并一度提出“国防诗歌”口号,出版了“国防诗歌丛书”多种(这一带有明显时代局限的所谓“国防诗歌”主张,无疑是短视和有失偏颇的)。此外,还有一些诗人致力于长诗创作。该会的共同主题主要是表现农村的苦难与觉醒,反映民族危机和高歌抗日救亡。中国诗歌会广州分会创办的《中国诗坛》,从1937年秋持续到1949年夏。
  ⑶现实主义诗派。现实主义诗派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一个没有具体社团、表面松散而在创作上有着不谋而合的倾向性的诗歌流派。这一诗派在彼时的中国诗坛是备受瞩目的一支劲旅。代表诗人有:艾青、臧克家、田间、光未然、萧三、力扬、邹荻帆、方敬、苏金伞、臧云远、沙鸥、袁水拍等。这一诗派尤为注重对诗的意象、意境的开掘,和对象征手法以及对诗歌语言的散文美的探索。艾青在其《诗论》中称:“散文的不修饰的美,不需要涂脂抹粉的本色”,以及“散文的自由性,给文学的形象以表现的便利”;而那种“洗炼的散文、崇高的散文、健康的或是柔美的散文”,是“形象之表达的最完美的工具”。艾青的诗歌创作,是中国新诗史上又一座具有开创意义的丰碑。同时期具有重大影响的诗人还有臧克家、田间、光未然等。20世纪80年代后的诗界,曾一度将艾青和臧克家并称为诗坛泰斗。而事实上,艾青在对中国新诗的语言文本建设方面要比臧克家略胜一筹。茅盾曾对田间与臧克家作过比较评论,认为臧克家的诗缺少“壮阔的波澜和浩浩荡荡的气魄”,其眼光“太管到近处”。光未然的组歌歌词《黄河大合唱》,在抗战时期曾一度成了号召全民抗日救亡的最强音。田汉写于同一时期的歌词《义勇军进行曲》,自1949年9月被确定并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后,其在海内外所产生的影响已远远超过任何一首新诗。
  ㈣30年代末至40年代诗歌
  这一时期的诗歌又可分为:七月派、中国新诗派(即“九叶派”)、民歌风格派等3个诗歌群体及流派。
  ⑴七月派。七月派因胡风主编的文艺杂志《七月》而得名。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由此揭开了中国全民性抗日战争的序幕。同年9月,《七月》周刊于上海创刊。但只出了3期,因战事而被迫停刊。10中旬,胡风在武汉继续出版《七月》(改半月刊)。1939年7月,于重庆改为月刊。后来,胡风又编辑出版了“七月诗丛”和“七月文丛”。其后,分别于1941年创办的《诗垦地》丛刊及《诗垦地》副刊、1945年创办的《希望》月刊、1946年创办的《呼吸》、1948年创办的《蚂蚁小集》、《起点》等刊,都是七月诗派的分支园地。代表诗人有:胡风、艾青、田间、邹荻帆、鲁藜、冀汸、阿垅、绿原、牛汉、曾卓、彭燕郊、杜谷、胡征、芦甸、贺敬之、罗洛等。七月派诗人的诗歌见解和创作态度与胡风的理论密切相关。胡风曾提出了一个关于“主观战斗精神”的命题。他认为:“在诗的创造过程上,客观事物只有通过主观精神的燃烧才能够使杂质成灰,使精英更亮,而凝成浑然的艺术生命。”该诗派反对那种来自教科书或指令的“虚假的热情”,反对把诗人降低为“音韵匠”。在诗歌的语言形式及艺术风格上则追求力与美的凝聚和融合。
  ⑵中国新诗派。该诗派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因在上海创刊的《诗创造》和《中国新诗》而得名。1947年7月,杭约赫、林宏等在上海成立诗创造社,并出版《诗创造》丛刊。1948年6月,又成立了中国新诗社,并出版《中国新诗》月刊。围绕这两个诗刊,形成了一个被时人称为“新现代派&r
9 7 3 1 2 3 4 5 6 7 8 9 10 4 8 :


分享到:
 

上一篇:《张同吾文集》出版 探索诗歌本质意义

 下一篇:首届海南岛诗歌双年奖海口颁奖 安徽诗人获奖
  相关链接


© 2004-2015 中诗集团 ®中诗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801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