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网 >> 中诗报道 >>

子午:中国新诗导论


作者:  来源:  责编:周占林  日期:12-02-18 16:20:54  点击:


dquo;上海”的倒置,这与“孤立无援”的诗人所感受到的“上海被推了过来”的经验有关,暗示一种对孤独的诗性表达。代表诗人有:孟浪、王寅、陈东东、孙放、周泽雄、张远山、陆忆敏、刘漫流、默默、郁郁、海客、冰释之、舟子等。
  诗歌民刊《海上》,从1984年到1990年共出4期。1990年终刊号为“保卫诗歌”,扉页上引用的是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话:“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表达出对特定时代中诗歌责任的理解。“海上”诗派的诗歌作品集有《海上》、《大陆》、《城市的孩子》、《广场》、《作品》等。与“他们”一样,“海上”的诗人在后来的各种尽可能的场合反复声明,“海上”不是指一个流派或团体,他们只是个人互相之间一度存在着有限的、以尊重个性、文责自负的精神为前提的、有保留的、甚至是冷淡的合作,但也确实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一致性。
  ⑷“女性诗”派。1986年,以翟永明长达20首的组诗《女人》及其序言《黑夜的意识》的公开发表为标志。唐晓渡于1987年发表了“女性诗”的首篇诗论《女性诗歌:从黑夜到白昼》。但整个诗界在近10年的时间里对之仍停留于望文生义式的认识——即所谓“女性的诗”。这一可容涵古今中外一切女性诗歌的概念,就像另辟一“男性诗歌”条目一样不具有文学史认识及批评意义。1993年12月6日,笔者在北京中国首届女性诗歌研讨会上所作《“女性诗”界说》的专题学术演讲,第一次给“女性诗”这一概念加上双引号(作为特指),提出“‘女性诗’是中国新诗史上一个涉及具体对象、内容的阶段性事实(或现象)”。并对这一诗派的形成及其指涉的对象、概念和3个发展阶段、艺术特征、人文精神、史学意义等作了理论界定。诗界一般以翟永明、伊蕾、唐亚平3人作为“女性诗”派的代表。此外,该诗派的重要诗人还有:海男、张烨、虹影、沈睿、阎月君、林雪、张真、赵琼、崔卫平等。
  ⑸泛叙实诗派。该派形成于90年代初。当时,有一批来自不同省份的文学青年陆续来京寻梦,并较集中地汇聚在北京旧鼓楼大街附近的西绦胡同13号西门。鉴于彼时如火如荼的新诗潮运动宣告结束,而新的诗歌语境及语言秩序还没形成,祁人、陆健、子午(即呢喃)三人经反复磋商,决定以《中外诗星》、《中国诗人报》为依托,发起成立一个名为“泛叙实”的诗歌团体。“泛叙实”一说最初由子午提出,后经与祁人、陆健一起讨论而确定采用此名。代表诗人主要有祁人、陆健、子午、田原、洪烛、阎志、王明韵等。其中,田原旅居日本后,仍保持与该诗派同仁进行艺术上的交流。
  从语义学上说,泛叙实诗既不同于叙事诗、纪实诗,又不同于中国现、当代时期的某些具有写实主义风格的诗派。它命名为“泛叙实”诗,但并不等同于完全意义的写实和叙事,它只是把写实作为诗歌创作的一个触点(切入点)和元素;同时,这一写实性元素仅仅是一种泛性意义的元素。在创作实际中,它完全可以糅入某些现代的、超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并经过揉碎、变形而重新组合成一种新颖独特、别开生面的词/象建筑。从诗歌艺术学的角度说,所谓“泛”,就是不拘于一格,不执于一端,不偏于一隅,兼收并蓄,泛而有序;所谓“叙实”,就是为了避免出现此前现代诗、后现代诗对所谓“纯诗”追求的悬空倾向,使诗站在一个具象的、写实的、当下的,同时也是开放的时空形态之下。
  泛叙实诗派的总体语言风格立足于具体、质朴、简洁、明快、鲜活、敞亮,而充满写实的质感、动感和层次感,强调节奏性
9 7 3 1 2 3 4 5 6 7 8 9 10 4 8 :


分享到:
 

上一篇:《张同吾文集》出版 探索诗歌本质意义

 下一篇:首届海南岛诗歌双年奖海口颁奖 安徽诗人获奖
  相关链接


© 2004-2015 中诗集团 ®中诗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801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