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网 >> 中诗报道 >>

子午:中国新诗导论


作者:  来源:  责编:周占林  日期:12-02-18 16:20:54  点击:


化名仲密)《论小诗》曾将其时的小诗派界定为“指现今流行的一行至四行的新诗”。朱自清则把小诗派分为三类:1、受日本短歌和俳句影响;2、受泰戈尔小诗影响;3、中国“乐府精神”和唐宋绝句、元小令遗风。小诗派主要表现刹那间“闲雅、洒脱、幽玄、静寂”的“敏锐感觉”,和“零碎”的哲理、思想,在形式上则讲求“简洁与含蓄”的“零碎篇儿”。可以说,小诗派与其他自由新诗几乎是同步发展的。它拓展了新诗的艺术形式,追求诗思的深广、含蓄、简练等,对新诗艺术的发展是有所裨益的。但是,由于小诗派一味地强调哲理性以及它在内容与题材上的局限,“加之越到后来越讲究刻意求工,便逐渐走向衰退”。
  ⑶湖畔派。该诗派是中国新诗史上真正以社团名义最早形成的一个流派。湖畔诗社于1922年4月在杭州成立。主要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后有魏金枝、谢旦如加入)。湖畔派在诗风上与小诗派较为接近。他们也写过一些小诗。但他们更加注重诗歌语言及意象的明快和素朴。湖畔派诗人对20年代诗坛的贡献主要有二:一是推动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新型爱情诗的创立;一是以其素朴、质直、明快的诗风影响和促进了新诗的发展。
  ⑷“创造社”诗派。创造社由郭沫若和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郑伯奇等于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后来加入的有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田汉、邓均吾、柯仲平、黄药眠等。回国后即在上海出版了《创造季刊》(1922年5月~1924年1月)和《创造周报》(1923年5月~1924年5月)。后又于1923年7月在《中华日报》上开辟《创造日》专栏(共出100期)。由于“创造社”诗派强调尊崇个性自由、张扬自我的个性主义诉求,决定了他们在美学风格上倾向于对浪漫主义的偏爱。那种为了个性解放而冲决一切传统束缚的强烈的主观色彩,往往突现出一种“狂飙疾进”式的昂奋情绪。郭沫若自然是创造社浪漫主义的诗魂。他于1921年8月问世的诗集《女神》被称为中国新诗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诗作。从郭沫若这一时期的诗作中,不难看出其曾受泰戈尔、惠特曼、歌德、雪莱、海涅等东、西方诗人的影响。在创造社的其他成员中,穆木天、冯乃超带有一定浪漫主义倾向的感伤情调是与其对“纯诗”的追求互为表里的。王独清在诗风上则以“拜伦式的雨果式的为多”。总的说来,“新诗的初期,说理是主调之一。”(朱自清《新诗杂话》)
  ㈡二、三十年代现代主义诗歌
  这一时期的诗歌又可分为:新月派、象征派、沉钟派、现代派等4个诗歌群体及流派。
  ⑴新月派。新月社于1923年由徐志摩、胡适等在北京成立。但该社起初还不是一个专一的文学社团。直到1926年春,徐志摩担任《晨报》副刊《诗镌》周刊的主编,专门刊载新诗及新诗论。翌年,徐又与胡适、闻一多、梁实秋等在上海创办了新月书店。1928年8月出版了《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有:徐志摩、闻一多、朱湘、陈梦家、孙大雨、林徽因、俞大纲、沈从文、刘梦苇等。他们深受英国浪漫派如早期的布莱克、新滋渥斯、拜伦、雪莱、济慈,到后来的维多利亚时期诗人、先拉斐尔派以及晚期的哈代等的影响。新月派的诗作大多富于浪漫主义气质及其想象力,流露出忧郁感伤情调和西方唯美主义气息,并表现出对新格律诗的不懈努力及追求。闻一多甚至认为:节奏便是格律(相当于英语的“form”)。并在《诗的格律》里提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原则。
  ⑵象征派。象征派兴起于20年代中期。以李金发的《微雨》(1925年)、《为幸福而歌》(1926年)、《食客与凶年》(1927年)三部诗集的
9 7 3 1 2 3 4 5 6 7 8 9 10 4 8 :


分享到:
 

上一篇:《张同吾文集》出版 探索诗歌本质意义

 下一篇:首届海南岛诗歌双年奖海口颁奖 安徽诗人获奖
  相关链接


© 2004-2015 中诗集团 ®中诗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801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