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网 >> 中诗报道 >>

子午:中国新诗导论


作者:  来源:  责编:周占林  日期:12-02-18 16:20:54  点击:


港文坛的一大特色,也是当代香港文学史上的最重要时期。自50年代以来,香港诗歌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其中第一、第二阶段为现代主义时期,第三、第四阶段为多元并存时期):
  ⑴50年代新诗的首次繁荣。这一时期既是香港诗歌史上第一次出现的繁荣期,也是现代派诗歌的崛起期(香港诗坛第一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流派)。50年代,香港诗坛陆续涌现了力匡、马朗、何达、徐訏、夏侯无忌、宋淇等一批实力诗人。尤其是以崑南、王无邪、叶维廉(由台居港,后赴美)、卢昭灵、马朗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诗派的崛起,则标志着香港新诗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1954年以后,《文艺新潮》、《诗朵》、《新思潮》等刊相继创刊。这为现代派诗歌的探索、崛起提供了重要的阵地。
  ⑵60年代现代派诗歌独领风骚。在60年代的前期和中期,现代派诗歌占据了香港诗坛的主导地位。当时,几乎所有的刊物如《文艺》、《伴侣》、《文艺伴侣》、《文艺季》、《当代文艺》和《香港时报》副刊《浅水湾》、《好望角》等都成了现代派诗歌的阵地。并涌现了一批年轻的现代派诗人卢因、戴天、西西、也斯、何福仁、古苍梧等。
  ⑶70年代多元并存的诗歌格局。70年代的香港诗坛,曾一度出现了类似台湾的多元并存态势。这主要是写实派、浪漫派和现代派等3个诗歌族群所形成的“三足鼎立”局面。其中,写实派代表诗人有:舒巷城、何达、犁青、力匡、原甸、温健骝等。浪漫派代表诗人有:余光中(自1974至1985年间居港11年)、黄国彬、羁魂、胡燕青、黄河浪、傅天虹、王心果、张诗剑、蓝海文等。余光中本是台湾最重要的现代派诗人之一,居港期间,他主要致力于浪漫派诗歌的写作,并据此成了香港浪漫派诗歌的领军人物。他在旅港的11年间创作了大量的浪漫派诗歌,对香港诗坛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现代派代表诗人主要是60年代成长起来的那一拨(见上文)。
  ⑷八、九十年代诗坛新人辈出。80年代以后,大部分六旬以上的老诗人几乎全都退出了诗坛。恰在其时,一批较为年轻的中青年诗人如秦岭雪、陈浩泉、林牧衷、陈昌敏、王一桃、秀实等随之脱颖而出。90年代较有影响的青年诗人有蔡丽双等。
  应该指出,在大陆1949~1978年末长达30年之久因种种政治运动(如大跃进、反右、“文革”)诸因素而导致出现诗歌创作的停滞乃至空白,台港澳地区恰逢其时地正处于诗歌创作的繁荣时期,这对中国新诗的总体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填补空白和承传作用。但是,话又说回来,从20世纪中国新诗的总体格局及其艺术走向上说,整整一代台港澳诗人在七、八十年代不约而同地回归传统和趋于民族化(或本土化)的诗歌风格,一方面从诗歌的语感元素上无疑折射了“五·四”时期“乡愁框架”的时代印记,和源自对大陆具有某种原型意味的“回家之路”的特殊心理折射;另一方面在诗歌的精神语法上——换言之,尤其在汉语性及文化学意义上,则是受到大陆70年代“寻根文学”的间接影响。毋庸讳言,某些台港澳诗人在诗歌的语言层面,显然还程度不等地带有“五·四”初期白话诗某些词象磨合的痕迹。这是我们在阅读和讨论中国新诗时所应加以注意的。


2

  透过以上七个历史时段对各个诗人团体和族群的介绍、分析,我们不难看出20世纪中国新诗的发展脉络及其语言/艺术擦痕。毫无疑问,历史将深深铭记着20世纪上叶这一闪光的年头:1919。发生在该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既是中国现代史的伟大开端,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辉煌开端。“五·四”新诗(广义的“五·四”新诗是指“五·四”前夕至20年代的白话诗),从文学史的角度说,它

9 7 3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4 8 :


分享到:
 

上一篇:《张同吾文集》出版 探索诗歌本质意义

 下一篇:首届海南岛诗歌双年奖海口颁奖 安徽诗人获奖
  相关链接


© 2004-2015 中诗集团 ®中诗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801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