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网 >> 中诗报道 >>

子午:中国新诗导论


作者:  来源:  责编:周占林  日期:12-02-18 16:20:54  点击:


。意象原为中国古代诗学理论固有的概念,而晚近的英美意象派诗歌恰恰是受惠于中国古典意象诗的影响(英文Image是指运用想象、幻想、譬喻所构成的各种具体、鲜明、可感的诗歌形象,这显然有别于中国古诗中的“意象”)。具体地说,新诗潮的文本实验主要体现在三个“打破”:1、打破语言中先验的人文秩序,恢复语词的原生符号性质,把创造力让给语词本身;2、打破人与时空、数理、想象和未知之间的界限,重构一个多元的、自主的、信息的、反差的世界;3、打破意象在语符中的原有密度,追求心象上的二度或多度翻滚。主要是通过意象组合或“词—象”重构以加强语言的隐蔽性和多义性,立体而多侧面地呈现人在现代社会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北岛作为“朦胧诗”运动的领军诗人,其充满哲理和象征意味的诗行,无疑折射出一代青年诗人在民族思想解放运动中整整一部心灵史的真实写照。一如他的抒情短诗《迷途》,无论语言形式还是艺术精神层面,都是“朦胧诗”这一文学族群的缩影和艺术性概括:“沿着鸽子的哨音/我寻找着你/高高的森林挡住了天空/小路上/一棵迷途的蒲公英/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中/我找到了你/那深不可测的眼睛”。诗虽然只有短短九行,却把整整一代人寻找真理(以“深不可测的眼睛”象征在思想上的苦苦探求、思索)的生命历程高度浓缩地勾勒出来,足见其艺术概括力之高及诗歌容量之巨。寻找的过程同时又是人性和诗歌生命复苏的过程——这一过程在诗中则体现为构思精到、结构独特的“拟象三段式”:1、沿着鸽子的哨音在天空寻找(“鸽哨”象征理想的召唤,而“高高的森林”—— 其时社会背景的象征,却挡住了视线);2、在迷途上被蒲公英所引领而开始了大地上(现实社会)的寻找,直至被引向一个蓝灰色的湖泊(“湖泊”是对第一次寻找失落后的迷途之反拨);3、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中找到那“深不可测的眼睛”(这一“深不可测”,一方面是对原诗题旨的丰富和拓展,另一方面更是在语言和诗美层面的升华)。至此,整整一代人探寻真理和生命意识复苏的过程便完成了。
  同为“朦胧诗”杰出代表的杨炼、江河、顾城、舒婷等,以及整个“朦胧诗群所致力于对中国新诗语言、文本建设及诗歌美学充满探险精神的艺术探索、实验,是富有启发意义的。杨炼诗中的“巨人原型”和以《易经》的框架所写的新史诗《太阳与人》,江河诗中将上古神话传说、历史与现实人生相糅合的独特手法,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诗句及其弥散着童话意味的诗行,舒婷《致橡树》中以一棵木棉对一棵橡树的心理独白,象征伟大、坚贞的爱情,等等,都为中国新诗美学的不断拓展、掘进和建设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80年代中期以来的“第三代人”(或称“后朦胧”)诗群,主要是非非主义、“他们”诗派、“海上”诗派、“女性诗”派、泛叙实诗派、后意象主义诗派等诗歌族群,都分别在各自的诗派、社团对中国新诗的种种“可能性”作了力所能及的努力和探索。90年代(准确地说,是80年代末)以来,随着中国文坛“个人化写作”格局的形成和“知识分子精神”的崛起,诗歌语境(一说话语场)也引发了链式反应般的变化。王家新据此认为,“一个只知抒情而不懂叙事的文学不会是一种成熟、成年人的文学”。恰恰是具有反讽意味的写作把我们从一个“过于悲壮”的时代,引向一个更为开阔的、成年人的诗学世界。这一
9 7 3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4 8 :


分享到:
 

上一篇:《张同吾文集》出版 探索诗歌本质意义

 下一篇:首届海南岛诗歌双年奖海口颁奖 安徽诗人获奖
  相关链接


© 2004-2015 中诗集团 ®中诗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801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