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网 >> 中诗报道 >>

子午:中国新诗导论


作者:  来源:  责编:周占林  日期:12-02-18 16:20:54  点击:


涛等人的写实性诗歌,则不同程度地流露出诸如灰暗人生和心灵痛苦等消极倾向。三、四十年代较有影响的诗人及诗集主要有:杨华的《黑潮集》、《心弦集》、《晨光集》和杨云萍的《山河》等。光复后的1945~1949年间,由于全岛持续的经济危机、物价飞涨,和政治上的高压,致使台湾文坛(包括诗歌创作)出现一片沉寂。
  50年代后,台湾的诗歌创作才得以复苏和渐趋成熟,并开始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诗歌流派。简言之,台湾诗歌自彼时起大致可分为以下两个时期(或阶段):五、六十年代现代主义诗歌;七、八十年代多元化诗歌。
  ⑴五、六十年代现代主义诗歌。具体说来,在1953和1954年间,《现代诗》、《蓝星》、《创世纪》等现代派诗刊及诗社相继问世。并逐渐形成了以纪弦为首的《现代诗》诗群(前身为《诗志》,1952年8月创刊;后于1953年2月改为《现代诗》,创办人是纪弦)、以覃子豪为首的《蓝星》诗群(前身为《蓝星周刊》,1954年6月17日创刊;该年3月,由覃子豪、钟鼎文、余光中、夏菁、邓禹平发起成立蓝星诗社)、以洛夫为首的《创世纪》诗群(1954年10月创刊,创办人为洛夫、痖弦、张默;主要同仁为军旅青年诗人)等3个重要的现代主义诗派。他们的共同宗旨是:领导新诗的再革命,推行新诗的现代化。其中,老诗人纪弦从30年代起就以路易士为笔名积极参与以戴望舒、卞之琳等为代表的现代派新诗运动。赴台后,于50年代中期成为台湾现代派诗歌的旗手(1976年底赴美)。《现代诗》诗群的代表诗人有:纪弦、郑愁予、羊令野、彭邦桢、方思、辛郁、杨唤、白萩、林泠等。《蓝星》诗群的代表诗人有:覃子豪、钟鼎文、周梦蝶、余光中、夏菁、罗门、邓禹平、蓉子(与罗门为夫妇)、阮囊、向明等。《创世纪》诗群由于倡导并致力于超现实主义诗歌的写作,曾一度成为台湾诗坛最前卫的现代主义诗派。其代表诗人有:洛夫、痖弦、叶维廉、杨牧、管管、张默、戴天、商禽、邱平等。而《笠》在1964年的创刊,则为台湾的现代诗“拓展了另一路向”。后来,以上几个诗派的部分诗人先后赴美。
  ⑵七、八十年代多元化诗歌。70年代起,随着《龙族》、《主流》、《大地》、《诗脉》、《草根》等诗刊的相继刊行,台湾诗坛逐渐趋于回归传统,尝试重建民族诗风和突现乡土意识,并形成了一个多元并存的态势。使较前卫的《四度空间》和追求婉约风格的《风灯》、注重多元意识的《阳光》、继承韵文传统的《春风》等刊在80年代应运而生。尤其是以集结第四代(一说新世代)青年诗人而著称的《四度空间》,事实上已成了台湾都市诗、生态诗、科幻诗的重镇。据不完全统计,自1980~1986这短短6年中,就有30多家新诗刊相继创刊。但是,由于各个诗群的文化背景及其诗歌观念等的差异性,一方面导致多个社团、多种流派兼容并蓄、异彩纷呈的多元化诗歌局面的形成;另一方面,这一诗歌秩序的出现不可避免地暴露了各个诗歌族群匆忙登场,在诗歌美学上有捉襟见肘之嫌,甚至有人为的“各自标榜的宗派与夸张”,陈映真称之为“未熟的宗派主义”。总之,台湾七、八十年代多元化诗歌的整体格局显然是参差不齐的,各自的诗歌理念、建设性理想与其创作实绩无疑存在着一时难以逾越的距离。
  2、香港诗歌
  香港最早的白话诗见于1925年《小说星期刊》。1928年,香港的第一个新文学期刊《伴侣》创刊。该期刊曾发表了一大批新诗作品,为香港诗坛培养了不少新诗人。1929年,岛上社成员创办了以发表新诗为主的纯文艺杂志《铁马》。后来,岛上社还陆续创办了《今日诗歌》、《诗画》等刊。此时,香港诗歌尚处于探索阶段。抗战时期,从大陆来港的不少作家和文学巨擘主持了整个香港文坛和诗坛,曾出现了三、四十年代两次文化高潮。可以说,这既是抗战时期香
9 7 3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4 8 :


分享到:
 

上一篇:《张同吾文集》出版 探索诗歌本质意义

 下一篇:首届海南岛诗歌双年奖海口颁奖 安徽诗人获奖
  相关链接


© 2004-2015 中诗集团 ®中诗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801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