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诗网 >> 中诗报道 >>

子午:中国新诗导论


作者:  来源:  责编:周占林  日期:12-02-18 16:20:54  点击:


和中锋诗派等4个诗歌流派。
  ⑴“朦胧诗”派(或今天派)。1978年12月23日,由北岛主编的民间油印文学刊物《今天》在北京创刊。该刊聚集和团结了一批富有远见及创造力的青年诗人,并由此导致形成了一个后来被冠以“朦胧诗”称谓的新诗潮运动(当代文学教科书一般称新诗潮始自其产生影响的1979年)。老诗人章明因看不懂同为老诗人的杜运燮的《秋》和女青年诗人李小雨的诗作,于是以《令人气闷的“朦胧”》为题撰文反对。“朦胧诗”一词由此而得名。据考,这些“今天派”主将除北岛外,几乎全是当年白洋淀的下乡知青(以食指为代表)。故又称“白洋淀诗派”。该派诗人以其别开生面、充满哲思而富有时代感的语言、题旨及复合意象,作为对建国后第一代老诗人“颂歌+政治概念”式遗风的反拨,全方位地震撼了整个中国诗坛。北大教授谢冕与另两位诗评家孙绍振、徐敬亚等先后撰文,对这一伴随新时期全民性思想解放运动而崛起的新诗潮给予高度肯定和热情支持(史称三个“崛起论”)①。谢冕指出:“朦胧诗”群“倡导了一场旨在变革诗歌艺术的潮流。这一潮流导致了一个诗歌时代的结束和一个诗歌时代的开始。就结束的那个诗歌时代而言,朦胧诗运动无疑挽救了中国诗歌艺术陷于僵局的停滞和危机。”
  诗界一般以北岛、杨炼、江河、顾城、舒婷等5人为“朦胧诗”族群的领袖,并以北岛的诗句“我不相信”作为这一带有反思倾向和人性复苏的新诗潮的总概括。该派代表诗人还有:食指、多多、黑大春、王小妮、孙武军、田晓青、王家新、西川、欧阳江河、岛子、林莽、海子、骆一禾、徐敬亚、吕贵品、贝岭等。他们在诗歌中所体现的审美立场、人文精神及语言风格大体相同或接近。其中,王家新、西川、欧阳江河,在90年代以后,更成了京城学者群诗派的杰出代表。
  ⑵泛“朦胧”诗派。该诗派与“朦胧诗”派同属中国当代新诗潮运动的两个最重要的诗派。虽然他们与《今天》诗人群体没有直接的关联,但在诗歌审美和艺术立场上,也对带有“文革”遗风的口号诗、政治诗、概念诗持否定态度。“文革”结束后,适逢新时期的文艺复兴和全民思想解放运动正波澜壮阔地向前推进,据此,他们有机会接触了彼时“第二波”传入我国的欧美现代主义文学及其相关的美学思潮(“第一波”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传入我国),并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特定氛围中脱颖而出,走着一条既不同于老一辈诗人从“思想改造”型到颂歌式的诗歌路向,又不同于“朦胧诗”群思辨色彩过于浓重的艺术路子。“由于其诗歌主张及诗风与‘朦胧诗’群较为接近,而又别具自己的风格,他们对新诗潮运动的生成同样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方便叙述起见,故称泛“朦胧”诗派。
  泛“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有:吉狄马加、叶延滨、韩作荣、李小雨、梁小斌、王小龙、廖亦武、李钢、叶文福、石光华、杨远宏、宋渠、宋炜、傅天琳、骆耕野等。该派诗人群体主要出生于50年代,少数出生于40年代。可以说,他们是以“文革”期间的“老三届”青年学生为主体(即1966~1968年这三届中学毕业生)。后来,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1977年恢复高考时有机会进入大学课堂。这一诗人群体的文化功底较为扎实,观念开放,思想相对成熟而严谨,诗风活泼而凝重,在诗歌形象及语言文本上较之“朦胧诗”更显平易、质朴,容易为老诗人和广大读者所接受。在审美立场上,他们强调抒情与思辩色彩并重,语言容
9 7 3 1 2 3 4 5 6 7 8 9 10 4 8 :


分享到:
 

上一篇:《张同吾文集》出版 探索诗歌本质意义

 下一篇:首届海南岛诗歌双年奖海口颁奖 安徽诗人获奖
  相关链接


© 2004-2015 中诗集团 ®中诗
主管:中国诗歌万里行组委会  主办:盛世中诗  备案编号:京ICP备120240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801
 联系站长   常年法律顾问:海峡律师事务所 邹登峰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