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长江《大地五部曲》的四个意识
2025-11-03 11:16:11 作者:简德彬 朱岚武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罗长江的“大地五部曲”以磅礴的气魄,丰厚的思想内涵,极具个人特色的笔法建构了五个各自独立却又和谐整体的艺术世界。其作品中呈现出的文体的突破与对地域文化的书写,既充满了古典诗学之美又蕴含着现代人文意识,展现出了或宏大或细微的文化视野。五部曲同时聚焦了神话、自然、生命、自由四个意识,值得探讨与研究。
罗长江的《大地五部曲》皇皇近六十万字,共五卷,由怀想一座村庄的美丽与沧桑(《大地苍黄》),还原一场昨天的战争与国家记忆(《大地气象》),见证一条老街的前尘与今生(《大地涅槃》),托出一群峰林的瑰丽与神秘(《大地芬芳》),聆听一曲“天地人鸟”的交响(《大地梦想》)构成。虽然五部作品的地理范围都在他心中的母国——湘西大地。但作品视野所及,则覆盖到中华大地乃至地球上凡有人类痕迹的所有地方,并致力彰显大地精神、中国底色和人类意识。五部曲庞大高亢的联袂组唱,不仅反映了罗长江的创新精神,还表现了他建构全局的把控能力,汪洋恣肆的才情睿思,及开阔高远的艺术视野,尤其是作品所展现的神话意识、自然意识、生命意识、自由意识更是呈现出大地般的泥土感、厚实感、起伏感、宏阔感、美丽感和沧桑感。
一、灌注精魂的神话意识
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言:“神话是诗歌隐喻合法的、规模巨大的源泉。”而在大地五部曲中也多处呈现了或浓或淡的神话色彩,极具浪漫性的诗性特质。在其第二部曲《大地气象》中,他表明了该部曲写作主旨是“为了还原一场昨天的战争与国家记忆”,可即使是在书写历史时,罗长江先生也没有采用史官般的春秋笔法,而是从神话层面上建构着其极富想象的思维线索。故,作者以屈原的《九歌》串联起大地气象的整体脉络,围绕“血火气象”展示出中华大地经受的战争之苦,从而凸显出中华民族特别是湘西儿女的英雄力量。他借用《楚辞》中的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山鬼、河伯等神话原型,引入了后文对湘西会战烈士们的情感抒发。同时,他的文字也结合了舞台剧的内容与形式,用歌声与舞蹈相互配合,用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相配合,呈现出迷离的艺术美感。
声、乐、舞多种艺术形式的配合促使文本的描述视角不断转换,从楚辞般的磅礴、欢腾审美效果出发,《大地气象》是处在虔诚、质朴、热情的情感焦点上反映出了湘西会战的胜利之光荣,触摸到血性战士的疼痛与悲怆。《乐记》中有“其哀心感者,其声瞧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在各种不同的强烈情感下,《大地气象》抒情话语的重复、押韵、排比、对仗使得语句变化万端,声音形式极富感染力,短促的音节、长短句结合、瞬息万变的情境。“一脉脉山岭在出击。一道道峡谷在出击。一条条溪河在出击。一面面崖壁在出击。一片片树林在出击。一弯弯山路在出击。千峰万壑一同复仇!一齐敌忾!一齐森严!一齐壁垒!一齐挟雷!一齐掣电!一齐天罗!一齐帝王!”产生的强大的铺排效果。语言组织密集且完整,和谐又统一,有时语言一泻千里,有时却又戛然而止。《大地气象》从开坛迎神到撤营礼魂都延伸出了双重甚至多重的思想意蕴,整体的神之形象是诸神与当下的人们的对话实现祈福的仪式,而寄托的却是创作者对古时英雄的万般崇敬。个体的神与战争剪影分别对应:“与日月兮齐光”的云中君紧跟着的招魂辞;“横大江兮扬灵”湘君后是湘西会战南部战场的片段;“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湘夫人后面接着的是湘西会战中部战场的掠影;“悲莫悲兮生别离”的少司命是描写北部战场的序曲……从屈骚文化深处迸发出的神话思维与雄浑气魄,在大地气象中重现宏阔而阳刚的血气与力度,更是对应罗长江在开头言让诸神在现代复活,诸神的到来蕴含着责任,也是为当下的时代注入庄严、激情。反观后现代主义美学所强调的反传统、反崇高等主张,现代派们将戏谑与解构视为其美学特点,而罗长江先生高扬的对生命价值的维护,在楚地强大的文化根系下,将《大地气象》与楚湘风俗、风物、风习的对接。《艺概·赋概》中有:“斯于千态万状,层见迭出者,吐无不畅,畅无或竭。”在创造者笔下写尽了“一个民族的血与火,苦难与光荣,在五脏六腑,无声地燃烧,中华大地的血火气象啊!”而辞藻华丽却不至于堆砌,而“血与火”隐喻着是饱受苦难的大地上曾存在过的烽火与战火、血是无数英雄战士们的浴血,最终指向的是湘西大地的涅槃,这种涅槃是人超越物质层面产生的精神存在,一种永恒的、完整的存在。
“精鹜八级,心游万仞。”大地五部曲中的《大地梦想》是一种具有“笼天地于形内,搓万物于笔端”的遨游,第五部曲是由“鸟”为核心元素,借鸟让此元素发生在各个不同的情境下,继而交织成一个个完整的世界。不同种类、形态的“鸟”被置于特定的情境,由鸟或者鸟群的视角注视大地、天空、人世间,或是时序变幻下的客观场景,或是作者主体意识的感性显现,都折射出了书写者的心灵世界,从每个单独的点延展出了宏伟动人的世界图景。故文本有了白鹭洲、打鸟坳、老舐寨、雁鄂界等地点,连续了行走路途中的广袤空间,作者的视野也随鸟的视野一点点拓宽着。纵览文中鸟雀的身影,不乏作者对鹭鸟、画眉、百灵鸟、布谷鸟、阳雀等对鸟的喜爱与吟咏,那些飘逸的生灵在或是空中、或是树梢、姿态各异。在文章“体物”的背后是对世间的生命、人生的思考,创作者说:“对大地要有十二分的虔诚”,即使自在之鸟也被大地上的树林包容,与大地仍旧是相生相伴,天、地、人、鸟都是合为一体的。第五部曲用轻快的鸟儿形象展示了生命力量,用广板、行板、快板、复调、和弦、变奏的形式展示了艺术的综合,对远方的想象更是展示了极开阔的胸怀。
二、立足大爱的自然意识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言辞由人的心中产生,人是文学的主体,而最终体现的却是自然之道。《大地苍黄》从“泥土的声音”为引,延伸了关于“土地”意象的词语“泥土”,同时又抓住的是“声音”体现了独特的观察角度。作为该系列的第一部曲《大地苍黄》顺应着春、夏、秋、冬的四时节奏,挖掘了村庄里日常生活的细碎细节,展示了乡村内的小人物命运。从大地里的声音写起,在全书中多次穿插山歌、民谣、锣鼓、哭嫁等声音,是一种听觉的展示与再现。再由对应二十四节气的竹枝词展开,正是写了天地依存,人与地依存,人与人依存的生活状态。采茶、种豆、等生产劳动串联着复杂的关系,而在大地五部曲中,一以贯之的大自然亦是文本世界所有浪漫的总和,也是想象的总和。蓝印花布中阳光渗入植物纤维,是和风吹拂下蓝草起伏。无数人工之物都质朴自然,“每一根神经都和大地相连。”
山水常常被视为文章情感之助,而在罗长江在五部曲中的自然变化是移易故事的载体。二十四节气的中华元素一头连接着四季有常的时间顺序,背后连接叙事话语的是其情节因果关系,尤其是在人物记叙上描述了各种真实的生活经验,“雷生”“三姑娘”“荞妹”等人物的故事都是以泥土和大地为生活场景,只是其叙事的节奏也和时间变化与四季更替相关。尤其是他写的“三姑娘”与沈从文笔下的萧萧更是一种形象共通的人物,童养媳的命运与自然的欲望碰撞下的二者,是以爱之色彩下的忧伤与无奈。文本中诸多人物的生活场景不是展示乌托邦式的桃花源,他们的生活里也不乏偶然与困惑,也不乏命运给人带来的痛苦与逝去,生命的力量也有凋零与萧瑟。在命运的无法预测与对外界压力的祈祷或疑问都是世俗意义上对人的关怀。
回答乡土环境下的人与人间的情感有无数种,无论是鲁迅式的劣根性批判还是萧红式的生死轮回的不止息。罗长江先生以其独特的论证方式,认为爱是一切事物的意义,是人类存在的方式,在罗长江先生笔下是从先人把对自然造化的爱融入蓝印花布的纯净写起;是梅娘托生于白梅般真挚的爱情;是鸭客佬对妇人真诚而洒脱的欲望;是乡村少年丁丁对悠扬风琴的痴迷;是木叶女孩吹奏木叶时产生的悸动,这就是沈从文式的对农人的温爱,是《湘行散记》中的关怀。而相对开放的伦理道德观,自然美好的春情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情感浓度呈现出一种中和自然,和而不同并不提及男女之大防的大爱。
而在第三部曲《大地涅槃》中,罗长江先生回忆起自己曾经在大庸南门口看过的傍晚,他看着满河的橹歌,夕阳的投影在河面,河水上光影起伏交错,他忽地想起了沈从文笔下那句“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也正是在那一段后,他写下了“绿水长流澧水河”的句子,那是他爱着的家园,那是寄托了无数深情的地方。关于河街,澧水的周围他都留存了太多回忆,而河街的网红榜、十二贴等也是他记录世界的渐变步伐,表现了社会的转型。在城市的变迁与乡村的留存下,布迪厄曾认为,个体的喜好、判断的倾向是和社会结构有关的,场域塑造着人物的“惯习”。城市场域中,现代化的进程、工业的发展使得河街迅速改变,都市意识使得作品拥有了多维指向的线索,是全面覆盖的网状结构,从而使作品开拓、开放的艺术空间。在写道城市相关内容时,罗长江打破了单一的线性顺序,是利用都市特有的文化元素、个人思绪、时代科技等谱写的网络状结构,再结合第一部曲《大地苍黄》来看,此部曲是描写了在乡村场域中,将大自然景色“复魅”,是对健康真美的热爱。这种自然观,是一种自发的、从内心生发的、不得不抒发的热爱之情。罗长江在自然中展现了艺术的诗意,这种诗意也带来了艺术的欢欣,对在自然中成长出来的善良与美好进行赞美与讴歌。
三、共生共荣的生命意识
大地五部曲里时时刻刻展现的都有一种物我合一的交融,眼前实实在在的景物,包容在创作者的内心,“月光赤着脚上岸了,蹑手蹑脚地走进院墙的葡萄架子下”“卵石给黎明的泉音浸润了,一位少年坐在那儿读浓丽的早晨。”诗人用其艺术化的眼光写就了灵活自由的句子,重视事物的情态面貌,展示对美的一种向往。“环顾大峰林的一尊尊褐色或褐红色石峰,粗粝、苍郁,有棱有角似斧劈刀砍,如同青铜时代的武士,浑身透出一股子血性与野性。”的生命与自然同律。”那是无比浓艳、无比瑰丽的自然画面。
而对美好景物,罗长江先生的态度却又有庄子的物我关系的体现,这是天人合一式的,类似文中暗示出的“木叶女孩”的生命脆弱却美丽,如同薄薄一片木叶;是可爱的小落落为治母亲眼病的月女如新月,新月是枝头抽出的一片嫩叶,是生命葱茏和蓬勃的美好。“随物宛转,亦与心徘徊。”在对生活的积累中,化为主体和物象之间的感通,而这种诗意的凝聚与内收追求是其中的相似性。礼赞了人与自然的交融。作者言:“我禁不住上天入地,神游于这一片汪蓝。一任幻觉舒展开长臂往空中划出优美的弧度。一任幻觉潜行与峰三千水八百之间。”
正是符合《毛诗正序》中的诗经的“鸟兽草木以见意者皆兴词也”的观点,反映的是对自然的态度,既体察入微又合乎自然。“兴”似乎是以最原始性的诗意调动,激发与沟通了接受者的类似体验。创作者精锐的艺术感受力使得作品舒放流丽,的确,壮大、跳脱、通感的动态感受是诸多物象起兴的结果。这来源于“睹物有感焉,则有兴。”那种被外物感发,却又不滞于物,超越物我的思维状态。在《大地苍黄》中,往往由密集意象的跳跃与改变,一点点暗示作者的心灵状态与表现对象的独特心境。
《大地芬芳》的写作是以虫入诗,以昆虫的微观视野叩开了一群峰林的瑰丽与神奇。轻与重、微观与宏观结合,为张家界风光的书写提供了另一种思路,一草一木、一花一虫、一山一林多是具有昂扬的生命存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地入诗,孙女的每一句话中都带着轻盈而智慧的童真,沿着小学生叶子的儿童视角,大地是芬芳的、晶莹的。童年的嬉戏里饱含的对人情美、自然美的印象,是可爱的甜蜜的乐。在这种视角下,大地即是乐园,没有条条框框的规定,也没有思想枷锁的束缚,可以和植物私聊,聆听“看得见”的声音,收集鲜活的故事,其中“虫子联欢会”一篇中揭示了一个小女孩的暑假眼中的一切,以周为时间单位,写下了多种虫子的歌唱,那是生动的表演。轮流表演节目的虫子演员们有:蝴蝶、蜗牛、金铃子、青蛙、蟾蜍……而梯玛神歌、民间云图等民俗展示更是灵动展示了神秘的地域色彩,祈神、求雨、占卜、符咒、原始图腾体现的人神合一。而巫风傩雨也在时代的河流中沉睡,那些关于请神捉魂的回忆,那些青面獠牙的神像,古老斑驳的民间信仰伴随着牛角号“呜呜”声远去。不难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文化逝去的哀伤,难以定义的民间信仰的确在逐渐消失,历史进程下暗含的是无数“最后一个”,变迁之中,或许产生人的异化,产生发展的阵痛,但是在作者心中是仍然有一个活态的巫傩世界存在的,它能够更加健全民间社会空间,也更加能够留住悲悯大爱的情怀。
也正是在《大地芬芳》里,有了爷孙两代人的连接,孙辈连接的未来和祖辈连接的过去,爷孙在脉脉深情中打趣逗乐,在撒娇与关爱中找到温暖的情感归宿。作者记录下自己和小姑娘轻轻松松的聊天话语,在看似朴素简单的字里行间里却处处透露出爷孙两代人之间的浓浓情意。在隔膜愈发加深的现代人群中,创作者抓住了个体的情感,以家庭关系和生命延续展现了强大的情感支柱,为人们找到了一份温暖与安慰。其中,在人与人间关怀备至的情感线索下,文本也穿插了微电影故事诗和大峰林交响诗,分别讲述的是人的故事与山的故事。大峰林的交响从远古的时空而演变,是大自然里的山籁,以诗性的语言讲述了地理的运动与变化。以人与山的赴约展开情节,讲述了山林的形成过程,“大地的升降运动,海陆的轮番更替,气候的冷热交替,生物的生死嬗递。一切发生着惊心动魄的变化。”千百年前的自然生态与当下怀抱着的虔诚与冲动,“我”的血液里凝聚了喧嚣的波涛,我的胸脯上起伏着波浪般的呼吸,千里相会,可是却在满含真意中欲辨已忘言。
四、无限可能的自由意识
文本的无限可能性在《野草》里是其意蕴由有限到无限的象征世界。而在大地五部曲里则是现代语言探索下的共时性思考。在剧本、新闻报道、微友跟帖选、纪录片画外音、诗歌、散文、童话、札记等多种形式中,可以看到的是当下书写出现的无限可能。多重文体的交织兼容,使得文本思想的容量进一步扩大,兼顾的同时,各种文体也没有弱化其自身的特点,相反,它们都展示了符合形式与思想的浑然一体。文本的五个部分都兼顾了叙事话语与抒情话语,保证了情节完整,也确保了的思想意蕴的丰富。不同的形式不单单是承载思想意义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它也代表了作者感知世界、把握世界的方式,“文变染乎世情,兴衰关乎时序。”就解释了罗长江作品中关于文类的变化,网状向周围散开的文体绝非偶然形成的,而是文学形式从古发展至今的一种巨大突破。在当下的短平快和追求速度的文字创作中,文字难以保持线性推进的单一进程。思想也既要保证文本的情感温度、内容深度、甚至还需考虑雅俗二者在文中的浓度,必须看到“此时此刻的人民的生活”,观察现实现世的世界。而现实的状态或许充满琐碎,而正是从无数碎片重新组合后,便是是具有无限可能的艺术世界,这种可能有天马行空的幻美,是山水田园带来的震撼,也是城市文明进步的坚定。所以创作者无论是“仰观宇宙“还是“俯察含章”,都不可避免地感受到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信息爆炸,可就在环境多变且充满未知时还是能够时刻刻保持思考与理性,不至于陷入虚无主义的思想漩涡。
除却影响文本的外部要素,在文学艺术的内部层面上,大地五部曲是具有自律性的自由,在文学艺术的尝试中,这种自由不是语言的放纵,更不是形式的滥用,自由更反映的是创造者理性精神的自由,每一部曲层次的分明、整体的开阔都是审美主体心灵的解放,“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而在罗长江的文本里,诗美是韵律中的音乐美,排列直面的建筑美。而创作者的审美是将形状、色彩等感受经验的都自由流淌于人心之中。由艺术创造的宽阔视野而看,气魄的充盈是必然的。
五部曲里自由呈现的文体都没有条条框框,几乎还可以承载更多的艺术形式,似乎还可以融合更加多元、深刻的时代脉搏。虽然“文非一体,鲜能备善。”各有所长的作品风格和作家才性的往往相配合。但是我们也认识到而威克纳格所言的“风格不是机械的技法,风格是面貌的生动表现,活的姿态的表现,是由含蓄的内在灵魂产生出来的。”在这个层面上去理解,罗长江无疑找到了其文学地位的坐标,他以鲁迅、波德莱的散文诗为经纬,坚守自己的创作理念,向着其艺术理想开拓,追求更深地理解世界,更广地感受语言的文学艺术理想。正是由于文本的内外相互应和,思与诗的交织结合使得长江的作品别具一格。聚焦其语言,他在选择词汇,构造句法、诗行延伸的过程中是形成其风格的关键。在雅与俗、官方与民间关系中呈现出来的,他的词语句式飘逸却无半分浮华,通过细致观察的细节刻画来营造自然境界。沿着他的视角看城乡的发展变化、看过去与未来、看人事变迁,作者在情感达上的控制力使得作品中的某种内在生动气韵、拥有极强的生命力,也增加了感性的感知,而自始至终强韧不拔的力度是他对城市、家乡发展的必然前进的自信,也是作为创作者为民族、人民散发光与热的精神。守护大地、守护家园的自然观在具有担当精神的创作主张下,作品包含着更加进一步的深情与格局,既重视历史,也关注未来,力求在更大的范围内给予人力量与美好。
纵览《大地五部曲》,大地苍黄是二十四节气的时序变化的村庄回忆;大地气象是以民族战争为出发点而布局的英雄浩歌;大地涅槃是一条老街的前世今生;大地芬芳是具有温情的山水记录;大地梦想是以乐章为线索的人鸟纠葛。写完《大地梦想》已经是2020年的年底,自罗长江先创作该系列的第一部作品《大地苍黄》到如今,已跨越了十年光阴,他把自己的生命中对文学巨大的热情投入到大地系列的创作中。这也正是“我”作为创作主体时常出现于文中的原因,他的真实与真诚已经展现在文中,或是以“我”的视角与儿子进行的对话,或是他与孙女的交谈。从“大地”这一意象出发,一方面是贴着创作者自我内心的生命感受,用关爱维系着亲人与朋友,而在另一方面融合了梦幻与想象,将触角伸向了过去与未来,更是他对楚湘文化的认同与再释。
(载《潇湘文化研究》第二辑,中国华侨出版社2025年版)
(简德彬,美学家,教授,张家界学院院长,湖南省文学评论学会副会长。朱岚武,青年评论家,副教授,张家界学院文学院副院长。)
一、灌注精魂的神话意识
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言:“神话是诗歌隐喻合法的、规模巨大的源泉。”而在大地五部曲中也多处呈现了或浓或淡的神话色彩,极具浪漫性的诗性特质。在其第二部曲《大地气象》中,他表明了该部曲写作主旨是“为了还原一场昨天的战争与国家记忆”,可即使是在书写历史时,罗长江先生也没有采用史官般的春秋笔法,而是从神话层面上建构着其极富想象的思维线索。故,作者以屈原的《九歌》串联起大地气象的整体脉络,围绕“血火气象”展示出中华大地经受的战争之苦,从而凸显出中华民族特别是湘西儿女的英雄力量。他借用《楚辞》中的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山鬼、河伯等神话原型,引入了后文对湘西会战烈士们的情感抒发。同时,他的文字也结合了舞台剧的内容与形式,用歌声与舞蹈相互配合,用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相配合,呈现出迷离的艺术美感。
声、乐、舞多种艺术形式的配合促使文本的描述视角不断转换,从楚辞般的磅礴、欢腾审美效果出发,《大地气象》是处在虔诚、质朴、热情的情感焦点上反映出了湘西会战的胜利之光荣,触摸到血性战士的疼痛与悲怆。《乐记》中有“其哀心感者,其声瞧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在各种不同的强烈情感下,《大地气象》抒情话语的重复、押韵、排比、对仗使得语句变化万端,声音形式极富感染力,短促的音节、长短句结合、瞬息万变的情境。“一脉脉山岭在出击。一道道峡谷在出击。一条条溪河在出击。一面面崖壁在出击。一片片树林在出击。一弯弯山路在出击。千峰万壑一同复仇!一齐敌忾!一齐森严!一齐壁垒!一齐挟雷!一齐掣电!一齐天罗!一齐帝王!”产生的强大的铺排效果。语言组织密集且完整,和谐又统一,有时语言一泻千里,有时却又戛然而止。《大地气象》从开坛迎神到撤营礼魂都延伸出了双重甚至多重的思想意蕴,整体的神之形象是诸神与当下的人们的对话实现祈福的仪式,而寄托的却是创作者对古时英雄的万般崇敬。个体的神与战争剪影分别对应:“与日月兮齐光”的云中君紧跟着的招魂辞;“横大江兮扬灵”湘君后是湘西会战南部战场的片段;“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湘夫人后面接着的是湘西会战中部战场的掠影;“悲莫悲兮生别离”的少司命是描写北部战场的序曲……从屈骚文化深处迸发出的神话思维与雄浑气魄,在大地气象中重现宏阔而阳刚的血气与力度,更是对应罗长江在开头言让诸神在现代复活,诸神的到来蕴含着责任,也是为当下的时代注入庄严、激情。反观后现代主义美学所强调的反传统、反崇高等主张,现代派们将戏谑与解构视为其美学特点,而罗长江先生高扬的对生命价值的维护,在楚地强大的文化根系下,将《大地气象》与楚湘风俗、风物、风习的对接。《艺概·赋概》中有:“斯于千态万状,层见迭出者,吐无不畅,畅无或竭。”在创造者笔下写尽了“一个民族的血与火,苦难与光荣,在五脏六腑,无声地燃烧,中华大地的血火气象啊!”而辞藻华丽却不至于堆砌,而“血与火”隐喻着是饱受苦难的大地上曾存在过的烽火与战火、血是无数英雄战士们的浴血,最终指向的是湘西大地的涅槃,这种涅槃是人超越物质层面产生的精神存在,一种永恒的、完整的存在。
“精鹜八级,心游万仞。”大地五部曲中的《大地梦想》是一种具有“笼天地于形内,搓万物于笔端”的遨游,第五部曲是由“鸟”为核心元素,借鸟让此元素发生在各个不同的情境下,继而交织成一个个完整的世界。不同种类、形态的“鸟”被置于特定的情境,由鸟或者鸟群的视角注视大地、天空、人世间,或是时序变幻下的客观场景,或是作者主体意识的感性显现,都折射出了书写者的心灵世界,从每个单独的点延展出了宏伟动人的世界图景。故文本有了白鹭洲、打鸟坳、老舐寨、雁鄂界等地点,连续了行走路途中的广袤空间,作者的视野也随鸟的视野一点点拓宽着。纵览文中鸟雀的身影,不乏作者对鹭鸟、画眉、百灵鸟、布谷鸟、阳雀等对鸟的喜爱与吟咏,那些飘逸的生灵在或是空中、或是树梢、姿态各异。在文章“体物”的背后是对世间的生命、人生的思考,创作者说:“对大地要有十二分的虔诚”,即使自在之鸟也被大地上的树林包容,与大地仍旧是相生相伴,天、地、人、鸟都是合为一体的。第五部曲用轻快的鸟儿形象展示了生命力量,用广板、行板、快板、复调、和弦、变奏的形式展示了艺术的综合,对远方的想象更是展示了极开阔的胸怀。
二、立足大爱的自然意识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言辞由人的心中产生,人是文学的主体,而最终体现的却是自然之道。《大地苍黄》从“泥土的声音”为引,延伸了关于“土地”意象的词语“泥土”,同时又抓住的是“声音”体现了独特的观察角度。作为该系列的第一部曲《大地苍黄》顺应着春、夏、秋、冬的四时节奏,挖掘了村庄里日常生活的细碎细节,展示了乡村内的小人物命运。从大地里的声音写起,在全书中多次穿插山歌、民谣、锣鼓、哭嫁等声音,是一种听觉的展示与再现。再由对应二十四节气的竹枝词展开,正是写了天地依存,人与地依存,人与人依存的生活状态。采茶、种豆、等生产劳动串联着复杂的关系,而在大地五部曲中,一以贯之的大自然亦是文本世界所有浪漫的总和,也是想象的总和。蓝印花布中阳光渗入植物纤维,是和风吹拂下蓝草起伏。无数人工之物都质朴自然,“每一根神经都和大地相连。”
山水常常被视为文章情感之助,而在罗长江在五部曲中的自然变化是移易故事的载体。二十四节气的中华元素一头连接着四季有常的时间顺序,背后连接叙事话语的是其情节因果关系,尤其是在人物记叙上描述了各种真实的生活经验,“雷生”“三姑娘”“荞妹”等人物的故事都是以泥土和大地为生活场景,只是其叙事的节奏也和时间变化与四季更替相关。尤其是他写的“三姑娘”与沈从文笔下的萧萧更是一种形象共通的人物,童养媳的命运与自然的欲望碰撞下的二者,是以爱之色彩下的忧伤与无奈。文本中诸多人物的生活场景不是展示乌托邦式的桃花源,他们的生活里也不乏偶然与困惑,也不乏命运给人带来的痛苦与逝去,生命的力量也有凋零与萧瑟。在命运的无法预测与对外界压力的祈祷或疑问都是世俗意义上对人的关怀。
回答乡土环境下的人与人间的情感有无数种,无论是鲁迅式的劣根性批判还是萧红式的生死轮回的不止息。罗长江先生以其独特的论证方式,认为爱是一切事物的意义,是人类存在的方式,在罗长江先生笔下是从先人把对自然造化的爱融入蓝印花布的纯净写起;是梅娘托生于白梅般真挚的爱情;是鸭客佬对妇人真诚而洒脱的欲望;是乡村少年丁丁对悠扬风琴的痴迷;是木叶女孩吹奏木叶时产生的悸动,这就是沈从文式的对农人的温爱,是《湘行散记》中的关怀。而相对开放的伦理道德观,自然美好的春情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情感浓度呈现出一种中和自然,和而不同并不提及男女之大防的大爱。
而在第三部曲《大地涅槃》中,罗长江先生回忆起自己曾经在大庸南门口看过的傍晚,他看着满河的橹歌,夕阳的投影在河面,河水上光影起伏交错,他忽地想起了沈从文笔下那句“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也正是在那一段后,他写下了“绿水长流澧水河”的句子,那是他爱着的家园,那是寄托了无数深情的地方。关于河街,澧水的周围他都留存了太多回忆,而河街的网红榜、十二贴等也是他记录世界的渐变步伐,表现了社会的转型。在城市的变迁与乡村的留存下,布迪厄曾认为,个体的喜好、判断的倾向是和社会结构有关的,场域塑造着人物的“惯习”。城市场域中,现代化的进程、工业的发展使得河街迅速改变,都市意识使得作品拥有了多维指向的线索,是全面覆盖的网状结构,从而使作品开拓、开放的艺术空间。在写道城市相关内容时,罗长江打破了单一的线性顺序,是利用都市特有的文化元素、个人思绪、时代科技等谱写的网络状结构,再结合第一部曲《大地苍黄》来看,此部曲是描写了在乡村场域中,将大自然景色“复魅”,是对健康真美的热爱。这种自然观,是一种自发的、从内心生发的、不得不抒发的热爱之情。罗长江在自然中展现了艺术的诗意,这种诗意也带来了艺术的欢欣,对在自然中成长出来的善良与美好进行赞美与讴歌。
三、共生共荣的生命意识
大地五部曲里时时刻刻展现的都有一种物我合一的交融,眼前实实在在的景物,包容在创作者的内心,“月光赤着脚上岸了,蹑手蹑脚地走进院墙的葡萄架子下”“卵石给黎明的泉音浸润了,一位少年坐在那儿读浓丽的早晨。”诗人用其艺术化的眼光写就了灵活自由的句子,重视事物的情态面貌,展示对美的一种向往。“环顾大峰林的一尊尊褐色或褐红色石峰,粗粝、苍郁,有棱有角似斧劈刀砍,如同青铜时代的武士,浑身透出一股子血性与野性。”的生命与自然同律。”那是无比浓艳、无比瑰丽的自然画面。
而对美好景物,罗长江先生的态度却又有庄子的物我关系的体现,这是天人合一式的,类似文中暗示出的“木叶女孩”的生命脆弱却美丽,如同薄薄一片木叶;是可爱的小落落为治母亲眼病的月女如新月,新月是枝头抽出的一片嫩叶,是生命葱茏和蓬勃的美好。“随物宛转,亦与心徘徊。”在对生活的积累中,化为主体和物象之间的感通,而这种诗意的凝聚与内收追求是其中的相似性。礼赞了人与自然的交融。作者言:“我禁不住上天入地,神游于这一片汪蓝。一任幻觉舒展开长臂往空中划出优美的弧度。一任幻觉潜行与峰三千水八百之间。”
正是符合《毛诗正序》中的诗经的“鸟兽草木以见意者皆兴词也”的观点,反映的是对自然的态度,既体察入微又合乎自然。“兴”似乎是以最原始性的诗意调动,激发与沟通了接受者的类似体验。创作者精锐的艺术感受力使得作品舒放流丽,的确,壮大、跳脱、通感的动态感受是诸多物象起兴的结果。这来源于“睹物有感焉,则有兴。”那种被外物感发,却又不滞于物,超越物我的思维状态。在《大地苍黄》中,往往由密集意象的跳跃与改变,一点点暗示作者的心灵状态与表现对象的独特心境。
《大地芬芳》的写作是以虫入诗,以昆虫的微观视野叩开了一群峰林的瑰丽与神奇。轻与重、微观与宏观结合,为张家界风光的书写提供了另一种思路,一草一木、一花一虫、一山一林多是具有昂扬的生命存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地入诗,孙女的每一句话中都带着轻盈而智慧的童真,沿着小学生叶子的儿童视角,大地是芬芳的、晶莹的。童年的嬉戏里饱含的对人情美、自然美的印象,是可爱的甜蜜的乐。在这种视角下,大地即是乐园,没有条条框框的规定,也没有思想枷锁的束缚,可以和植物私聊,聆听“看得见”的声音,收集鲜活的故事,其中“虫子联欢会”一篇中揭示了一个小女孩的暑假眼中的一切,以周为时间单位,写下了多种虫子的歌唱,那是生动的表演。轮流表演节目的虫子演员们有:蝴蝶、蜗牛、金铃子、青蛙、蟾蜍……而梯玛神歌、民间云图等民俗展示更是灵动展示了神秘的地域色彩,祈神、求雨、占卜、符咒、原始图腾体现的人神合一。而巫风傩雨也在时代的河流中沉睡,那些关于请神捉魂的回忆,那些青面獠牙的神像,古老斑驳的民间信仰伴随着牛角号“呜呜”声远去。不难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文化逝去的哀伤,难以定义的民间信仰的确在逐渐消失,历史进程下暗含的是无数“最后一个”,变迁之中,或许产生人的异化,产生发展的阵痛,但是在作者心中是仍然有一个活态的巫傩世界存在的,它能够更加健全民间社会空间,也更加能够留住悲悯大爱的情怀。
也正是在《大地芬芳》里,有了爷孙两代人的连接,孙辈连接的未来和祖辈连接的过去,爷孙在脉脉深情中打趣逗乐,在撒娇与关爱中找到温暖的情感归宿。作者记录下自己和小姑娘轻轻松松的聊天话语,在看似朴素简单的字里行间里却处处透露出爷孙两代人之间的浓浓情意。在隔膜愈发加深的现代人群中,创作者抓住了个体的情感,以家庭关系和生命延续展现了强大的情感支柱,为人们找到了一份温暖与安慰。其中,在人与人间关怀备至的情感线索下,文本也穿插了微电影故事诗和大峰林交响诗,分别讲述的是人的故事与山的故事。大峰林的交响从远古的时空而演变,是大自然里的山籁,以诗性的语言讲述了地理的运动与变化。以人与山的赴约展开情节,讲述了山林的形成过程,“大地的升降运动,海陆的轮番更替,气候的冷热交替,生物的生死嬗递。一切发生着惊心动魄的变化。”千百年前的自然生态与当下怀抱着的虔诚与冲动,“我”的血液里凝聚了喧嚣的波涛,我的胸脯上起伏着波浪般的呼吸,千里相会,可是却在满含真意中欲辨已忘言。
四、无限可能的自由意识
文本的无限可能性在《野草》里是其意蕴由有限到无限的象征世界。而在大地五部曲里则是现代语言探索下的共时性思考。在剧本、新闻报道、微友跟帖选、纪录片画外音、诗歌、散文、童话、札记等多种形式中,可以看到的是当下书写出现的无限可能。多重文体的交织兼容,使得文本思想的容量进一步扩大,兼顾的同时,各种文体也没有弱化其自身的特点,相反,它们都展示了符合形式与思想的浑然一体。文本的五个部分都兼顾了叙事话语与抒情话语,保证了情节完整,也确保了的思想意蕴的丰富。不同的形式不单单是承载思想意义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它也代表了作者感知世界、把握世界的方式,“文变染乎世情,兴衰关乎时序。”就解释了罗长江作品中关于文类的变化,网状向周围散开的文体绝非偶然形成的,而是文学形式从古发展至今的一种巨大突破。在当下的短平快和追求速度的文字创作中,文字难以保持线性推进的单一进程。思想也既要保证文本的情感温度、内容深度、甚至还需考虑雅俗二者在文中的浓度,必须看到“此时此刻的人民的生活”,观察现实现世的世界。而现实的状态或许充满琐碎,而正是从无数碎片重新组合后,便是是具有无限可能的艺术世界,这种可能有天马行空的幻美,是山水田园带来的震撼,也是城市文明进步的坚定。所以创作者无论是“仰观宇宙“还是“俯察含章”,都不可避免地感受到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信息爆炸,可就在环境多变且充满未知时还是能够时刻刻保持思考与理性,不至于陷入虚无主义的思想漩涡。
除却影响文本的外部要素,在文学艺术的内部层面上,大地五部曲是具有自律性的自由,在文学艺术的尝试中,这种自由不是语言的放纵,更不是形式的滥用,自由更反映的是创造者理性精神的自由,每一部曲层次的分明、整体的开阔都是审美主体心灵的解放,“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而在罗长江的文本里,诗美是韵律中的音乐美,排列直面的建筑美。而创作者的审美是将形状、色彩等感受经验的都自由流淌于人心之中。由艺术创造的宽阔视野而看,气魄的充盈是必然的。
五部曲里自由呈现的文体都没有条条框框,几乎还可以承载更多的艺术形式,似乎还可以融合更加多元、深刻的时代脉搏。虽然“文非一体,鲜能备善。”各有所长的作品风格和作家才性的往往相配合。但是我们也认识到而威克纳格所言的“风格不是机械的技法,风格是面貌的生动表现,活的姿态的表现,是由含蓄的内在灵魂产生出来的。”在这个层面上去理解,罗长江无疑找到了其文学地位的坐标,他以鲁迅、波德莱的散文诗为经纬,坚守自己的创作理念,向着其艺术理想开拓,追求更深地理解世界,更广地感受语言的文学艺术理想。正是由于文本的内外相互应和,思与诗的交织结合使得长江的作品别具一格。聚焦其语言,他在选择词汇,构造句法、诗行延伸的过程中是形成其风格的关键。在雅与俗、官方与民间关系中呈现出来的,他的词语句式飘逸却无半分浮华,通过细致观察的细节刻画来营造自然境界。沿着他的视角看城乡的发展变化、看过去与未来、看人事变迁,作者在情感达上的控制力使得作品中的某种内在生动气韵、拥有极强的生命力,也增加了感性的感知,而自始至终强韧不拔的力度是他对城市、家乡发展的必然前进的自信,也是作为创作者为民族、人民散发光与热的精神。守护大地、守护家园的自然观在具有担当精神的创作主张下,作品包含着更加进一步的深情与格局,既重视历史,也关注未来,力求在更大的范围内给予人力量与美好。
纵览《大地五部曲》,大地苍黄是二十四节气的时序变化的村庄回忆;大地气象是以民族战争为出发点而布局的英雄浩歌;大地涅槃是一条老街的前世今生;大地芬芳是具有温情的山水记录;大地梦想是以乐章为线索的人鸟纠葛。写完《大地梦想》已经是2020年的年底,自罗长江先创作该系列的第一部作品《大地苍黄》到如今,已跨越了十年光阴,他把自己的生命中对文学巨大的热情投入到大地系列的创作中。这也正是“我”作为创作主体时常出现于文中的原因,他的真实与真诚已经展现在文中,或是以“我”的视角与儿子进行的对话,或是他与孙女的交谈。从“大地”这一意象出发,一方面是贴着创作者自我内心的生命感受,用关爱维系着亲人与朋友,而在另一方面融合了梦幻与想象,将触角伸向了过去与未来,更是他对楚湘文化的认同与再释。
(载《潇湘文化研究》第二辑,中国华侨出版社2025年版)
(简德彬,美学家,教授,张家界学院院长,湖南省文学评论学会副会长。朱岚武,青年评论家,副教授,张家界学院文学院副院长。)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