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篱笆》作品点评(三十九)
   2025-10-16 作者:王立世 | 来源:中诗网 | 阅读: 次
        王立世,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在《诗刊》《中国作家》等报刊发表诗歌1500余首,于《诗探索》《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发表诗评200余篇。代表作《夹缝》获2015“中国好诗榜”上榜作品,并被选入高三语文试题。作品入选《新世纪诗典》等百余种选本,出版诗集《夹缝里的阳光》《感叹号》。部分诗作译介至英美等国。曾获2022年度十佳华语诗人、第三届中国当代诗歌奖新锐奖、全国第二十五届鲁藜诗歌奖诗集二等奖、首届“新时代·鲁迅诗歌评论奖”等荣誉。
        
骆一禾
这一年春天的雷暴
不会将我们轻轻放过
天堂四周万物生长,天堂也在生长
松林茂密
生长密不可分
留下天堂,秋天肃杀,今年让庄稼挥霍在土地
我不收割
留下天堂,身临其境
秋天歌唱,满脸是家乡灯火:
这一年春天的雷暴不会将我们轻轻放过
这首诗以春天的雷暴开头,又以春天的雷暴结尾,而且春天的雷暴“不会将我们轻轻放过”,造成精神持续的紧张。题目却是“灿烂平息”,平息了没有?灿烂在哪里?诗意在矛盾中展开。诗中的松林、天堂、故乡让我们放松,秋天的肃杀又让我们一无所获。即使平息又有什么用?暂时的放过又有什么用?骆一禾的理想被现实无情地碾压,他“春天的雷暴”一直轰响在我们心灵的天空。
骆一禾,祖籍浙江杭州,1961年2月6日生于北京。幼时随父母下放,在河南农村上小学。高中始习旧诗。1979年9月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84年9月毕业后任《十月》杂志编辑。1983年开始发表诗作和诗论,作品散见《花城》《诗刊》《上海文学》《青年文学》《山西文学》等。曾获《十月》冰熊奖(1990)、北京建国四十周年优秀文学作品奖。1988年参加《诗刊》举办的青春诗会,1989年5月31日死于脑溢血,年仅28岁。已出版作品有《世界的血》《海子、骆一禾作品集》《骆一禾诗全编》《骆一禾的诗》《春之祭:骆一禾诗文选》等。
父子
冉仲景
亲爱的儿子
我无力为你购买汽车和道路
只好蹲下身来
把你松开的鞋带
系紧
作为诗人的父亲,既不能给儿子物质上的庇护,又不能为儿子的前程铺路,内心充满无限的愧疚,但蹲下身为儿子系紧松开的鞋带将沉甸甸的父爱暴露无遗,这样的父爱远远胜过那些用物质支撑的父爱。细节成就了这首诗,真情赢得了读者。
冉仲景,重庆酉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米》等诗集四部。
失败者的天鹅营
谷未黄
认识茨维塔耶娃会成为一件危险的事
她不能与这个自己被迫生活的时代达成和解
国土,母亲,粮食,都没有了
她依然是茨维塔耶娃,她的天鹅营
可轻易推翻莫斯科的夜。时间是对人类的侮辱
茨维塔耶娃摆脱了时间的奴役。
毕竟我们已经飞不起来,我们眷顾这个地方
身上囤了太多的肉,如果,你们还有疑惑
我的所有幸福:“都体现在肉上。”
没错,我们住在这里:在这大豆、高粱和麦芒
中间。我住在我们中间,现在你要来筛。
陌生人!请小心筛我们的腐肉:
“幸存下来的似乎是水和我,因为水也没有过去。”
时间消灭一切,时间才是真正的敌人
在镜像空间之外,在现实世界,梦能改变物质
但不能改变天鹅的本性,天鹅的营
写茨维塔耶娃的诗很多,谷未黄这首《失败者的天鹅营》独占鳌头。有人说过,小说开不好头,就失败了一半。诗歌结不好尾,百分百的败作。其实,诗歌的开头同样重要,开不好头,读者就会放弃,后面再精彩,有啥用。这首诗的开头一下就会抓住你。认识茨维塔耶娃危险在哪里?难道你也会重蹈她命运的覆辙,成为另一个茨威塔耶娃。用失败者定义茨威塔耶娃,显然是过去词,我们看到了时代的局限和人性的灰暗。茨威塔维娃失去了生存的条件,她还是她,这就是诗人。“她的天鹅营/可轻易推翻莫斯科的夜”。诗人是软弱的,又是强大的,是失败的,又是成功的。不但摆脱了时间的奴役,而且用诗的翅膀飞越千山万水。“毕竟我们已经飞不起来,我们眷顾这个地方”。我们物质上比茨威塔耶娃安逸许多,幸福“都体现在肉上”,请陌生人“来筛我们的腐肉”,幸存下来的却是没有过去的“水和我”,会被时间无情地消灭,与茨威塔耶娃相比,又是多么的不幸。危险的不是处境,而是灵魂。结尾“梦能改变物质/但不能改变天鹅的本性,天鹅的营”。如果说茨威塔耶娃在她的时代是危险的,这种危险来源于天鹅的本性和生态的恶劣,但依然不失美丽。我们享受着茨威塔维娃无法相比的物质,但精神贫血缺钙。多少人为了物质享受,一次次地付出尊严,一次次地出卖人格和灵魂,这才是危险的。谷未黄的危险和失败一样带有反讽,看似危险却获得永生,看似平安潜伏着危险。这是一首写生命的大诗,历史与现实叠加在一起,失败与成功、痛苦与幸福交织在一起,凝重不失空灵,超然又回归现实,值得深思玩味。
谷未黄,原名胡盛瑞,祖籍江西九江,1959年12月26日生于湖北省汉阳县侏儒山。毕业于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曾任长江日报社文化报副刊主编、长江日报记者,谷未黄书院执行院长,第四届武汉作家协会副主席,原湖北省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历任《乡土文学》《文学创造》《长江诗报》《武汉作家》《网络文学》《新诗想》主编。作品散见于《诗刊》《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青年文学》《青年作家》《诗歌月刊》《星星》《草堂》《中国诗歌》《诗选刊》等报刊。已在美国、西班牙、新加坡、菲律宾、委内瑞拉,大陆以及港澳台地区表发表作品2000余篇。已出版诗集《初潮》《谷未黄乡村诗选》《谷未黄通俗诗选》《偷来的天堂》《月亮遗址》《与蚂蚁谈心》;散文集《一只老鼠的谈话》《哪里是故乡》。
在清溪峡
倮倮
一片树叶
像一滴雨
滴在一个偶然
经过的人的额头上
仿佛神,突然
拍了一下
他的脑门
用一片树叶写清溪峡本身就是特色,把树叶比作雨滴,“滴在一个偶然/经过的人的额头上”,暗示诗人与清溪峡的关系也是偶然的。“仿佛神,突然/拍了一下/他的脑门”,是写树叶,也是写清溪峡,赋予自然以神秘和力量,属于神来之笔。这首诗表面上轻描淡写,实则耐人寻味,在同类题材中是独一无二的。
倮倮,本名罗子健,70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新归来代表诗人,凹地成员。作品散见《人民文学》《诗刊》等国内外刊物,入选年选、年鉴等上百种选集,作品被翻译成英、韩、日、俄、西班牙等多国文字。已出版诗集、随笔集《突然说到了光》《世界看见我》《再不做点事情就老了》等8部。曾获《诗神》探索诗特别奖,《九头鸟》爱情诗大奖赛一等奖,首届香山文学奖一等奖,2019博鳌国际诗歌奖年度诗人奖,2020年首届《创世纪》诗歌奖,2020年第二届诗经奖,2021年第四届十佳当代诗人奖。
暮年
东荡子
唱完最后一首歌
我就可以走了
我跟我的马,点了点头
拍了拍它颤动的肩膀
黄昏朝它的眼里奔来
犹如我的青春驰入湖底
我想我就要走了
大海为什么还不平息
东荡子是当代新诗一个不能忽略的符号,一个极具情感气质的个性化符号,一个对人生和世界顿悟了的符号。就拿这首《暮年》来看,没有丝毫的暮气。“唱完一首歌/我就可以走了”。“走”不是糊里糊涂地走,而是要完成自己的意愿,这就迸射出理想的火花。歌在这里是隐喻,让我们怀想,但不必追问是一首什么歌。这首歌对诗人很重要,不唱完不能走,走也走得不情愿,不安心。但“最后”一词很有意味,前面唱过些什么歌,唱得怎样,也会触动我们去联想。“可以”并不等于必须走,只是表明一种心态,轻松的无憾的心态。至于走没走也不必追问。“我跟我的马,点了点头/拍了拍它颤动的肩膀”。诗人要骑马而去,展现的是骑士的情怀和古典情怀。马是诗人精神的伴侣,二者之间精神的默契体现在点头和拍肩膀这两个动作上。马本无肩膀,在这里是拟人,用“颤动”修饰,其惺惺相惜的情感自然地流露了出来。“黄昏朝它的眼里奔来/犹如我的青春驰入湖底”。本来是诗人骑马奔向黄昏,诗人却说黄昏朝马的眼里奔来。反向的表达减轻了别离的伤感。“犹如”之后,又是一个反向,本来是青春被时光夺去,诗人不言说这种无奈,而是主动奔驰进入湖底。很多人追求生命的长度,诗人在乎的是质量、精神和灵魂,从第一句就可体味到,到了第三句,一个人的气魄和境界就出来了。“我想我就要走了/大海为什么还不平息”。这是诗人的反问,也是对世界的质问。诗人渴望心灵的安宁,而现实始终充满喧嚣,即使与世界告别时,就像大海依然不会平息,诗人不无遗憾地留下对这个物欲泛滥的世界最后的批评,引发人类对自身的所作所为进行深刻的反思。这是一首动人的生命之诗,也是一首深刻的社会之诗,着眼于生命,辐射到社会,其艺术魅力是那些概念化反应社会的诗不能相提并论的。
在人间
老四
自从进入夏天,我再未回家
自从进入高楼,我再未遭遇阳光
自从进入异性的肉体和灵魂
我再未邂逅睡梦中的爱情
无家可归的夏天,忙碌成为陷阱
把热浪当做一夜的情人
热爱尾气,以机器的名义
热爱流水,以下水道的名义
热爱法国梧桐,以阳光的名义
我在楼顶支一张桌子
面对天空,举起啤酒
面对楼下的人间
我把杯子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喝掉了晚霞和一弯残月
喝掉了你的晚餐和他的床铺
在人间,我总是站在高处
然后俯下身去
三个“再未”,三个“热爱”,两个 “面对”,两个“喝掉”,一个“站在高处”,一个“俯下身去”,交织着诗人在人间的失落与追求、理想与无奈,浪漫与困顿,形象地勾勒出一个诗人的放浪形骸和特立独行。
老四,本名吴永强,1985年生,山东临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作协签约作家。出版诗集《自白书》,长篇小说《半城湖》《后大学时代》,小说集《沸腾的狐狸》。
故乡在秋风中摇晃
海东青
故乡被风吹成弯弓
弓弦是断藕递来的一根丝线
落叶是离弦的箭
偶尔射在身上
却轻轻的
就像童年
母亲把木棍高高举起时
总轻轻地落下
这首诗题目有点萧瑟,有点揪心。诗人把故乡比作弯弓,而且是被秋风吹成的弯弓,想象奇崛。秋风怎么会把故乡吹弯呢?显然是夸张,饱含怜惜之情。“弓弦是断藕递来的一根丝线”,断藕怎么递来丝线?又是拟人的手法。此弦柔软如丝,流露出无法割舍的情感。“落叶是离弦的箭”,这比喻没人用过,十分新颖。落叶急着归根,诗人也归心似箭。第一节,三个比喻,意象密集,但没有丝毫的沉闷之感。承接题目的摇晃,开启第二节射的结果。落叶没有归根,诗人没有还乡,出人意料的是落叶箭一样射在诗人身上,有点荒诞和魔幻,这是乡思所致。“轻轻的”,与“丝线”一脉相承。诗人在结尾用了一个类比来抒情:“就像童年/母亲把木棍高高举起时/总轻轻地落下”。不但形似,而且达到神似。摇晃的是故乡,也是诗人。射出的不是箭,而是故乡慈母般的爱。此爱不空洞,而且略微有点疼痛感。这首诗成功在修辞(比喻、夸张、拟人、类比交错使用,彼此关联,融为一体),成功在想象与现实的貌离神合(想象奇特,但没有脱离现实),成功在情感的深厚积淀(不同于泛抒情,情感真诚深刻,表达含蓄蕴藉),成功在结构上的环环相扣(克服了新诗严重的散文化倾向),成功在题目与内容的前呼后应(题目中的三个关键词“故乡”“秋风”“摇晃”在诗中扩散、延伸,形而上与形而下合为一体)。这是一首内容与形式、情感与思想达到完美结合的好诗,在写故乡的诗中辨识度极高。
净重
二缘
在星级酒店的房间
称了一下净重
七十一公斤
裸高一米七零
还算一个高尚的人
然后又想到了多年以后的自己
骨头,肯定会矮下来
要是净重没有减少
那一定是
灵魂,被污染了
净重是一个平常的词,一般人容易忽略它潜在的意义。二缘却敏锐地发现了蕴藏其中的诗意,当然灵感不是来自词本身,而是接地气的现实生活。在星级酒店的房间,诗人称出净重,量出裸高,戏谑“还算一个高尚的人”。净重裸高与高尚本来没有关系,诗人让它有了关系,诗意就出在这个关系上,也是对自己品行的一个初步判断。第二节,使诗意得到了升华。诗人放飞想象:“又想到了多年以后的自己/骨头,肯定会矮下来”,这是生理现象,也有言外之意。从生理现象上分析,骨头矮下来,净重自然就会减少。要是净重没有减少,那一定是“灵魂,被污染了”。这个推断不一定科学,但是艺术,特别耐人寻味。用重量测量灵魂,二缘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诗人,在我心中成了辨识度极高的诗人。诗人由生理引深到灵魂,就是一种升华。就生理而言,也意味深长。“骨头,肯定会矮下来”难道仅仅是生理现象吗?人阅世越深,经历越多,年轻时的血气方刚、慷慨激昂就渐渐消失了,明哲保身、求稳怕乱的心态越来越严重,开始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要想做一个高尚的人,即使骨头矮下来,但不能没有骨气,精神之钙不能缺,对真理的信仰不能动摇,做人的尊严不能丧失。从“肯定”和“一定”读出了诗人的忧心以及自警自醒自爱。
二缘,本名陈高辉,居江城,高级职业指导师。诗观:至简,至美,至深,至爱。
临终关怀
成小二
死人是最富有的
路上飘满纸钱。这个窝囊到娶不上老婆的人
第一次收到了鲜花,跪礼,挽联
纸扎的媳妇陪着
吹吹打打,念经的假和尚个个卖力
这让他心生愧疚
吃了一辈子亏,死后却白占那么多便宜
人们抹着眼泪
也抹去他记忆里的嘲笑和屈辱
大红绸缎,盖着又破又旧的身体
感受着尘世间最后的温暖
这个曾被看轻的人
实在不想这样
八个人抬着,死后竟被找回做人的尊严
成小二的诗,唤醒我对批判现实主义的敬重。《临终关怀》以假富写真贫,以死写生,极具反讽意味,反衬出普通人生命的卑微、辛酸、苍凉,是对人性和尊严的呼唤。很多诗人认为现实主义已经过时甚至过气,成小二用直逼现实的气势和悲悯的内心以及老道的艺术手法找回了现实主义在当代诗歌应有的地位。
成小二,本名丁成俊,河北衡水人。写诗多年,有作品在《世界诗歌》《星星》《诗草堂》等刊物发表。入选《诗歌周刊》2020年度诗人,获中国诗歌网年度诗人奖、海东青实力诗人奖、永定河诗歌大赛银奖等。
小宇宙(节选)
陈黎
所有夜晚的忧伤都要在白日
转成金黄的稻穗,等候
另一个忧伤的夜晚收割
小宇宙都是微诗,形式上的微与意义上的大反衬出艺术上的张力。这首诗写忧伤和喜悦这两种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但没有绝对化,而是像昼夜一样交替,忧伤时能望到喜悦,忧伤也就减轻了许多。喜悦时,又看到忧伤很快就来收割,也不至于忘乎所以。这种循环能使人类的情感维持平衡。诗人写忧伤,是抽象的,意在淡化。写喜悦,却用了“金黄的稻穗”这一视觉意象,强化喜悦的感性认知。抽象与具象互相映照,恰当好处。
陈黎,本名陈膺文,台湾花莲人。著有诗集、散文集、音乐评介集逾二十种。译有《万物静默如谜:辛波丝卡诗选》,聂鲁达《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一百首爱的十四行诗》《疑问集》,以及《这世界如露水般短暂:小林一茶俳句300》《但愿呼我的名为旅人:松尾芭蕉俳句300》《万叶集365》《微物的情歌:塔布拉答俳句与图象诗集》等三十余种。
 很赞哦! ()
        
  
                  
        
        
        
       
      
            